生物入侵问题已引起了我国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做好预防工作以及尽快解决已经形成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本书收集了广西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7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的图片,并对其学名、别名、科属、形态特征、生境习性、分布危害和防治方法进行了介绍,籍此提高相关部门、研究人员和广大民众对外来入侵植物危害和防控的认知与重视,并为广西外来入侵植物的识别与防治提供参考和指导,有助于推动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科学美国人》精选系列 STEM大探索(宇宙密码)(套装共3册)精选自畅销全球170年的《科学美国人》,包括《极简宇宙新知》《未来地球简史》《极简量子大观》。从发现太空中有趣的天体,到捍卫危机四伏的地球家园,从开发新能源,到微观世界的研究,图书荟萃全球科学资讯,探寻宇宙间的未解之谜,为读者带来内容严谨客观、语言生动有趣的科学报道,全面提高青少年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综合科学素养。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涉及面 宽广。本书共23章,分为六篇,从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到生物圈,逐层介绍各个生态学分支。 篇介绍了陆域和水域的生物群系以及群体遗传学和自然选择,是全书的基础;第二篇介绍生物通过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包括如何调节体温、如何获得水和节水、如何摄取能量和养分以及生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第三篇通过探讨种群的分布、多度、动态、增长及生活史,介绍种群生态学的相关概念;第四篇总结了生物间的交互作用,包括竞争、相互利用、互利共生;第五篇提升到群落和生态系统层面,介绍了环境和干扰对物种多度和多样性的影响、陆域和水域的初级生产模式和能量流动、生物圈的三大养分循环和养分固持, 介绍群落的演替和演替机制;第六篇则介绍了大尺度生态学,包括景观生态学、地理生态学
本书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自然资源生态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坚持以整体性、系统性的视角,以组织原则、基本原理、科学管理和政策一体化为基础,以空间、时间和组织尺度为分析框架,构建了系统生态学范式。从当前面临的环境和自然资源挑战出发,回顾了重要的 科学计划以及系统生态建模历程,阐述了生态系统科学中跨尺度的结构和功能过程,探索了运用基于社区决策的系统生态学方法,并提出了应对挑战的 管理实践,以及支撑未来创新的关键科学需求。本书能够为决策者、科学家、公众利益相关者以及土地等自然资源管理者提供一套实用有效的工具,并给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方案。
全书主体内容除绪论外,分为理论篇、布局篇、体制篇和案例篇,共计4篇18章。其中理论篇包括概念与内涵、自然保护地理论基础与构建中国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布局篇包括自然保护地建设发展、自然生态地理区划、自然保护关键区识别、 公园空间布局与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体制篇包括创建设立与规划设计制度、生态系统管理与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全民共享机制与特许经营制度、公众参与机制与社区协调制度、监测评估与投入保障制度,案例篇包括我国 批正式设立的5个 公园建设的实践案例介绍。
莱州湾位于渤海南部,是我国典型的半封闭型内海。本书以图集的形式展示了2018-2022年莱州湾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书中均为各年度生态环境监测要素的分布图,具体包括pH、盐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海水环境要素分布图,重金属、硫化物、石油类、有机碳等沉积环境要素分布图,以及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底栖生物等生物环境要素分布图。 本书可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各级自然资源部门、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关心海洋环境保护事业的各界人士阅读参考。
本报告聚焦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及碳中和路线图,研判我国面临的内外部机遇和挑战,提出中长期低碳转型的总体思路、基本路径和主要措施,对有序实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生产、消费、贸易、管理等变革,特别是经济体系转变、能源革命、低碳交通转型、零碳技术创新、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及 气候合作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系统评估了实现碳中和目标对能源、经济和排放的影响,据此提出保障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法治轨道与政策制度体系,为落实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承诺、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与实现具有韧性和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以及编制与落实“十四五”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本书系统介绍了滇池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理论,全书分为七章,在总结水生态功能分区理论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滇池流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人文地理特征的空间分布概况,以及水资源、水环境、大型水生生物等水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分析了滇池流域水生态功能的驱动机制,以此构建了滇池流域水生态功能1-4级分区指标体系,很后对分区结果进行了功能评价,并提出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目标以及保护建议。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海西经济区(闽江、九龙江等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包括八个课题,涉及福建省重要资源问题、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问题、海西经济区今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问题、流域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及 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建设生态文明 促进科学发展:海西经济区(福建省)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是项目成果的总结,在海西经济区发展原则、开发与保护关系、城乡统筹、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生态流域等方面有重要的理念创新,提出建设闽江、九龙江流域为生态流域,并相应重点建设六个生态城市群,创新性地提出了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并阐述了今后发展的重要思路,其中一些重要对策建议已被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采纳。
本套丛书主要收集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各野外台站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积累的科学数据,对我国农田、森林、草地与荒漠、湖泊湿地海湾等典型生态系统长期监测而获得了大量的生态系统水分、土壤、大气和生物监测信息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数据进行。本册为河南封丘站2009-2018年数据,对封丘站的地理位置、学科定位、生态要素监测体系、主要研究内容,长期观测与生态系统过程研究的野外观测场及实验设施做了介绍。整理编撰了2009—2018年封丘站代表性生态系统的水、土、气、生要素长期监测数据。
本套丛书主要收集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各野外台站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积累的科学数据,对我国农田、森林、草地与荒漠、湖泊湿地海湾等典型生态系统长期监测而获得了大量的生态系统水分、土壤、大气和生物监测信息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数据进行。本册为广东鹤山站2005-2015年数据,对鹤山站的地理位置、学科定位、生态要素监测体系、主要研究内容,长期观测与生态系统过程研究的野外观测场及实验设施做了介绍。整理编撰了2005--2015年鹤山站代表性生态系统的水、土、气、生要素长期监测数据。
杭州市是我国开展美丽城市建设 早的城市,“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示范意义突出。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历史新起点上,本书系统总结评估美丽杭州建设的成效与经验,基于杭州市美丽建设新形势新要求,分析了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的重要意义、战略定位、战略路线,分领域、分阶段提出美丽杭州建设的战略重点与政策机制,为探索深化美丽杭州建设2。0版、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城市层面探索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本书共包括13章,分别为:“美丽杭州”建设实施纲要进展评估,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内涵,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的形势,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战略研究,杭州市生态安全体系构建战略研究,杭州市水环境保护战略研究,杭州市大气环境质量保护战略研究,杭州市土壤环境安全保护战略研究,杭州市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