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以ArcGIS 10.7 版本为讲解依托,90%左右的内容适合ArcGIS 10.0 以上的用户。内容共分16 章,包括ArcGIS 入门、数据库管理、坐标系统、数据转换、数据处理、数据建模、地图打印到DEM 制作、三维制作和分析等。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并把很多案例做成了模型。书中附带了作者自己开发的接幅表生成和标准分幅打印工具软件,以及配套的数据资源和视频。 本书注重实用性,深入浅出,既适合ArcGIS 初学者,也适合具有一定基础的ArcGIS 专业人员,同时还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的地理信息系统、测绘等相关专业的教材,并对ArcGIS 二次开发的用户也有一定帮助。
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评价一个GIS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建立有效的空间分析模型,为GIS提供多的更强大的功能,已成为当前GIS研究和应用中十分重要的任务。 本书是作者在从事空间分析基本理论、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和教学基础上撰写完成的。书中对空间分析建模和原理进行了讨论,内容包括空间分析基本概念、数学基础、空间叠置分析模型、缓冲区分析模型、统计分析模型、网络分析模型、数字高程模型建模及其精度分析模型、三维地形分析模型、小波分析应用模型等。在模型论述中,特别着重建模的思想、原理的阐述,方法的推导,同时充分应用了数学的思想和观点去建立空间分析的模型和方法。 本书可作为GIS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GIS领域科研、教学、研发人员的参考书。
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在国际上已成为继互联网、移动通信之后发展快的新兴信息产业之一,为人们提供及时、丰富、便捷的地理信息是近年来地理信息科学的热点研究领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应用方向,并逐渐形成一门多技术集成的交叉学科。本书全面介绍了地理信息服务的概念、模式、技术体系、研究内容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介绍了实时动态空间定位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等地理信息服务的基础,重点讨论了地理信息服务模式、地理空间数据更新与管理、多源地理数据集成与融合,以及多尺度地理空间数据编译,探讨了地理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的体系架构、功能,论述了基于位置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结构框架、移动位置监控平台和移动终端的硬件及其功能特点,后介绍了地理信息服务的应用。
遥感影像信息库搭建了从遥感影像数据到遥感影像知识库和方法库的桥梁。《遥感影像信息库》在遥感影像信息相关概念阐述的基础上,系统整理出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和陆表典型地物遥感影像特征,并提供典型图像;结合可见光、热红外和主被动微波遥感典型应用实例,分别从遥感影像分类、定量遥感反演和遥感影像二维建模等方面提供遥感影像信息提取的原理与方法;根据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思想,围绕遥感影像知识库和方法库建设,完成了B/S结构、C/S结构和基于PDA的嵌入式系统混合设计与开发。《遥感影像信息库》可作为地质、地理、遥感、测绘、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用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科学研究和遥感实际应用参考书。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技术和应用,内容新颖丰富。本书以管理为出发点,分别从管理、应用等视角来剖析管理信息系统,实用性强,含大量案例,不仅保留了经过实践检验的、有生命力的经典内容,还涉及很多与时俱进的新内容。本书不仅可以作为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和MBA的教材使用,也可以作为在职干部、经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使用。
本书论述国民经济动员时空信息生态链协同的发展现状、相关理论基础、协同方法和协同机制等问题,重点介绍国民经济动员时空信息生态链模型、协同方法和协同机制。同时,以“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例,分别针对国民经济动员时空信息生态链模型、协同方法及协同机制,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实际存在的信息生态要素及时空信息应急服务保障过程中实际应用的协同机制进行验证,对部分未在实际中应用的协同机制进行仿真。 本书可供国民经济动员学、信息科学、空间信息科学相关领域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国民经济动员学协同学信息科学空间信息科学、测绘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领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学习参考。
本书论述国民经济动员时空信息生态链协同的发展现状、相关理论基础、协同方法和协同机制等问题,重点介绍国民经济动员时空信息生态链模型、协同方法和协同机制。同时,以“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例,分别针对国民经济动员时空信息生态链模型、协同方法及协同机制,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实际存在的信息生态要素及时空信息应急服务保障过程中实际应用的协同机制进行验证,对部分未在实际中应用的协同机制进行仿真。 本书可供国民经济动员学、信息科学、空间信息科学相关领域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国民经济动员学协同学信息科学空间信息科学、测绘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领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学习参考。
对地观测遥感技术、深度学习等先进技术快速发展,为陆地环境通行分析提供了空间数据与模型算法基础。本书首先对陆地环境通行分析理论与方法进行介绍,详细阐述陆地环境通行影响要素并构建陆地环境通行的指标体系,深入介绍陆地环境通行量化与评价分析模型,以及陆地环境通行要素与通行分析制图理论技术与方法,详细介绍陆地环境通行路径规划算法,概述当前陆地环境通行分析仿真系统与应用情况,并对陆地环境通行分析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进行展望。陆地环境通行分析理论与方法,可为构建精准、逼近现实的陆地环境系统模型,优化传统通行路径规划算法,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军事行动提供有力的理论与方法支撑。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三维可视化系统的关注日益升温,三维应用系统的使用需求也逐渐由简单的观看向更多的GIS应用看齐,GIS应用开发者和使用者开始寻求三维GIS应用开发解决方案。本书以零基础讲解为宗旨,用实例引导读者深入学习,采取“基础知识一常用功能开发一案例解析与综述”的讲解模式,深入浅出地讲解利用SuperMapGIS系列软件开发各种应用类型的三维GIS项目的技能。 本书共18章,主题包括二三维一体化基础知识、三维数据准备、三维场景构建、三维基础功能开发、三维高级功能开发、三维场景网络发布、三维应用案例以及三维GIS展望等。 本书主要面向地理信息系统相关专业师生,可作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的实习教材,也可作为二次开发商及其开发人员的参考资料,帮助他们快速解决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地形在地球表面的大气、水文和生态等环境动态系统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地形与系统过程之间的关联程度有强有弱,在景观上可见或不可见。地形本质上代表了不同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地表进行定量化描述,并将其分割成基本空间单元,对于研究各类环境系统自身演变规律以及系统间相互影响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的四五十年中,得益于高程数据获取技术、数字地形新方法、地貌和地物提取技术、误差和不确定性理论及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等因素的有力推动,数字地形分析和建模技术蓬勃发展。本书首先分析了DEM和尺度在地形分析与建模中的作用,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然后深入讨论了高程数据获取方法,重点阐述了各种主要地表参数和次生地表参数的计算与应用,并探讨了DEM网格中误差的传播方式及其造成的影响,介绍了多个可用的数字
本书基于中国海湾信息系统战略的视角,着眼“数字海湾”发展中的前沿支持技术,就数以百计的海湾所设计的海量内容,结合多元空间遥感信息,对海湾本底与本体进行科学体系分析,并对相关的数据建设方面进行阐述,以实力展示实现“中国数字海湾”的目标,对国家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与军事上的需求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实际意义。 本书可供国土、海洋、环境、遥感、地质、地理、水产、军事以及相关专业研究人员与海域管理部门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