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以ArcGIS 10.7 版本为讲解依托,90%左右的内容适合ArcGIS 10.0 以上的用户。内容共分16 章,包括ArcGIS 入门、数据库管理、坐标系统、数据转换、数据处理、数据建模、地图打印到DEM 制作、三维制作和分析等。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并把很多案例做成了模型。书中附带了作者自己开发的接幅表生成和标准分幅打印工具软件,以及配套的数据资源和视频。 本书注重实用性,深入浅出,既适合ArcGIS 初学者,也适合具有一定基础的ArcGIS 专业人员,同时还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的地理信息系统、测绘等相关专业的教材,并对ArcGIS 二次开发的用户也有一定帮助。
本教程面向大多数GIS专业及其相关专业读者群体,突出“开源”和“应用分析”特色,以具体案例形式,介绍QGIS软件的基本数据操作和空间分析功能,包括QGIS数据加载、浏览、专题地图制作、打印输出;QGIS空间配准、栅格矢量化、实体生成、GPS连接等数据采集和编辑操作;QGIS空间缓冲区和泰森多边形分析;QGIS热力图表达和核密度分析;“PostGIS+QGIS”关系数据库建库及空间SQL分析;PostGIS空间网络拓扑处理与可达性分析;PostGIS综合空间分析应用。
本书是一本全面系统论述遥感原理及其应用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著作。全书共16章,包括三大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至第5章为遥感基础。重点阐述遥感系统的基本理论、物理概念、遥感数据源的获取、传输机理、成像规律及各类遥感信息的特征;并分别介绍可见光-红外、热红外、微波遥感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等。第二部分:第6至第10章为遥感分析方法。主要阐述遥感图像的解译、数字图像处理、遥感综合分析方法、数据融合与同化、遥感变化检测;并着重介绍遥感定量分析的方法及其模型等。第三部分:第11至第16章为遥感应用专题。这一部分以理论、方法、实例相结合,择用国内外典型实例,从土地、植被、水体和海洋、地表能量与辐射平衡、土壤水分、地质等方面进行总结,反映遥感信息科学的广阔应用前景。
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评价一个GIS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建立有效的空间分析模型,为GIS提供更多更强大的功能,已成为当前GIS研究和应用中十分重要的任务。《BR》 本书是作者在从事空间分析基本理论、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和教学基础上撰写完成的。书中对空间分析建模和原理进行了讨论,内容包括空间分析基本概念、数学基础、空间叠置分析模型、缓冲区分析模型、统计分析模型、网络分析模型、数字高程模型建模及其精度分析模型、三维地形分析模型、小波分析应用模型等。在模型论述中,特别着重建模的思想、原理的阐述,方法的推导,同时充分应用了数学的思想和观点去建立空间分析的模型和方法。
本书共分8章,系统论述了WebGIS开发的技术与项目实践。其中第1~3章为Web基础知识篇,第1章内容主要介绍Web开发的基础知识,包括Web应用的发展历程及组成部分,帮助读者建立对Web应用开发的基本认识; 第2章讲解Web前端开发的相关技术,包括布局技术和脚本技术,通过完成一个用户管理登录界面的简单案例演示了如何使用前台相关技术实现基本界面元素的实现; 第3章介绍JavaWeb后台开发相关内容,包括基本开发环境的搭建以及SSH框架的基本使用。第4~6章为WebGIS开发技术篇,第4章介绍WebGIS的相关概念及实现技术; 第5章介绍ArcGIS for Server网络地图应用开发; 第6章介绍OpenGIS及OpenGIS平台的搭建,通过一些简短的示例代码来让读者快速入门。第7~8章为WebGIS项目实战篇,第7章介绍电力管线WebGIS系统项目开发; 第8章介绍交通领域WebGIS系统项目开发。本书适用于政府与企业相
本书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论述遥感原理及其应用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著作。全书共15章,包括三大部分内容。*部分:第1至第2章为遥感基础。重点阐述遥感系统的基本理论、物理概念、遥感数据源的获取、传输机理、成像规律及各类遥感信息的特征;并分别介绍可见光-红外、热红外、微波遥感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等。第二部分:第6至第10章为遥感分析方法。主要阐述遥感图像的解译、数字图像处理、遥感综合分析方法、数据融合、地理信息系统;并着重介绍遥感定量分析的方法及其模型等。第三部分:第11至第15章为遥感专题应用。这一部分以理论、方法、实例相结合,择用国内外典型实例,从土地、植被、水体和海洋、地表能量平衡与土壤水分、地质等方面进行总结,反映遥感信息科学的广阔应用前景。
本书在总结遥感成像特点的基础上,按照遥感影像处理的步骤循序渐进地讨论了包括:遥感数据采集、遥感数字影像处理的软硬件、遥感影像的质量评估与统计评价、遥感影像显示与科学可视化、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几何纠正、影像增强、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信息提取、高光谱影像分析、变换检测和专题信息精度评价等,并附上了遥感常用词汇中英文对照索引,内容丰富、新颖,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此外,书中还附有大量直观精美的图片,以加深读者对重要影像处理概念的理解。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遥感及相关应用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双语版教材,对于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也是很好的参考手册,也可作为专业英语的参考资料。
地理信息科学是集地理、信息、测绘和遥感等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在应用过程中形成了理论、技术、系统、工程、应用和服务等方面的知识体系。全书首先介绍了地理信息科学的形成、体系、发展趋势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其次研讨了地理认知与传播、地理信息表达和地理信息基本特征等理论问题;然后详细论述了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地理信息可视化和地理空间分析的技术体系;后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和地理信息服务等。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多视图协同训练的高光谱遥感影像分类"的研究成果.本书针对高光谱遥感影像分类过程中的数据量太、维数高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相关领域的半监督引入高光谱遥感分类领域,开展高光谱遥感半监督分类方法研究。全书内容包括8章:第l:章介绍高光谱遥感分类进展,第2章对半监督高光谱影像降维方面进行研究,第3章分析研究多元逻辑回归高光谱遥感影像的分类,第4章重点探讨基于差异性度量的分类器的选择,第5章研究邻域信息和多分类器集成的高光谱影像半监督分类,第6章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主动学习及同质集成的协同训练高光谱影像分类,第7章重点分析局部特征提取的协同训练高光谱影像分类,第8章对半监督高光谱影像进行系统开发。
《中国生态系统碳收支及碳汇功能(理论基础与综合评估)》(作者于贵瑞、何念鹏、王秋凤)基于国内外相关领域近几十年的研究成果,从区域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与排放现状、中国区域陆地和海洋碳收支及其全球意义等角度,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区域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及其碳汇功能。全书分3篇,共15章,基本反映了我国目前在上述各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生态系统碳收支及碳汇功能(理论基础与综合评估)》可作为从事碳循环和碳汇功能研究的相关科研人员的重要参考书籍,也可作为相关领域研究生的教材使用。
《GIS空间关联模式发现》论述了GIS空间关联模式发现的理论和方法。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GIS空间关联模式发现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过程、空间关联位置模式发现的方法、空间关联结构模式的探索性发现和证实性发现的方法,以及空间关联模式发现的实际应用。全书结构严谨,理论、方法和应用结合紧密。 《GIS空间关联模式发现》可以作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及相关专业研究生的选修或教学参考书;同时可供地理学、计算机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等领域从事空间信息处理与分析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温切尔编著的《ArcSWAT2009用户指南》内容介绍:SWAT作为一个在非点源污染模拟领域的同际性模型已持续30多年的发展,以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与得克萨斯农工大学为主开发,包括美国环境保护署、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局、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以及美国印第安事务局都为该模型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大学与专家为该模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位置服务--理论、技术与实践》是国家863计划“十二五”重大项目“导航与位置服务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相关课题的成果总结,《位置服务--理论、技术与实践》归纳、梳理了目前国内**水平的位置服务研究及其应用状况、原理、模式、实例和前景。其中第1章和第2章为基础理论部分,阐述位置服务方面的系统理论,结合中国位置服务的实际情况,构建位置云理论并进一步探讨位置服务在中国的经营模式。第3章至第8章为关键技术部分,阐述基于位置云理论的位置服务各项前沿技术,涵盖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移动通信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智能搜索和位置服务终端等位置服务方面的前沿技术及其应用示范。第9章至第11章为应用实践部分,着重介绍我国导航与位置服务,生动通俗地勾勒出位置服务在城市智能交通出行、公共安全、大众生活和互联网社交网络
定位科学和技术作为推动智能世界发展的基本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在GPS无法正常工作的室内和城市区域,无线定位技术的发展一直是商业、公共安全和军事应用研究的活跃领域。 本书全面论述了定位和导航科学和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智能世界和物联网中的应用,如智能设备、智能空间、机器人平台、智能健康、智能交通等。主要内容包括基于RSS的定位、基于TOA的定位以及实际应用的定位算法,指导读者对位置传感器的行为建模,使用CRLB的性能评估以及优化定位系统精度的算法设计。 本书主要针对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从事实际工作的工程师撰写,提供的素材主要源自作者团队在实验室的研发实例,以及作者作为大学教授的教学经验、作为初创公司技术顾问的工业经验。
针对当前遥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本书结合中国的特点,系统阐述了热红外遥感基础以及热红外信息探测、信息模型、定量反演和应用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学科前沿问题、发展趋势和应用成果,包括热红外遥感在我国的攀登计划和重大基础研究计划(G2000077900)中以及其他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要成果。 全书共12章,其中第1至6章为热红外遥感基础、仪器、模型和信息定量反演的理论和方法;第7至12章为热红外遥感的应用,分别总结了热红外遥感在地表净辐射的遥感估算,农田蒸散的定量遥感监测,土壤水分与旱情的遥感监测,城市热环境遥感监测,森林火灾的遥感监测,以及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本书共11章,内容涉及GIS发展简史、地图学基础、数据结构、数据获取与录入、GIS的管理、空间分析、地理表面问题、地图学问题、G1S的功能、GIS软件及基于服务器的工具,然后提供四个案例研究来梳理GIS行业的全貌。 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可以了解大地测量学、地图投影、比例尺及坐标系统相关知识,掌握查找GIS数据的关键,知道如何把地图输入GIS,如何更高效地制作更精美的地图。本书适合高等院校GIS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和参考,也适合GIS从业人员阅读。
本书由90多位成就卓著的GIS学者撰写而成,是目前GIS领域引用多的参考书,也是对GIS多年来发展的一个总结。全书包括原理、技术、管理与应用四篇内容,系统阐述了GIS的科学概念、科学渊源、学术观点、基本原理、支撑技术以及管理与应用方法,全面展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GIS领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并深入剖析了GIS的未来发展趋势。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共40章,下卷共32章。上卷系统阐述了GIS的原理与技术方法,下卷全面介绍了GIS的管理与应用方法。 本书可供与GIS相关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对GIS感兴趣的其他人员参考。
本书是国际上本比较深入系统地论述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信号设计理论与技术的学术专著,全面阐述了卫星导航系统信号设计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各项关键技术,并从导航信号的基本要素出发,把信号设计的传统技术与新发展的先进技术纳入到一个通用框架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讨论,给读者呈现一个完整系统的信号设计脉络。全书共分8章,内容包括卫星导航系统及其信号的发展背景、卫星导航信号的基本结构、扩频调制的特性、扩频调制的实现方式、性能分析方法、恒包络复用的基本理论及实现技术等。本书充分反映了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在卫星导航信号设计领域的新思想和新技术,同时也融入了作者在信号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
本书论述国民经济动员时空信息生态链协同的发展现状、相关理论基础、协同方法和协同机制等问题,重点介绍国民经济动员时空信息生态链模型、协同方法和协同机制。同时,以“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例,分别针对国民经济动员时空信息生态链模型、协同方法及协同机制,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实际存在的信息生态要素及时空信息应急服务保障过程中实际应用的协同机制进行验证,对部分未在实际中应用的协同机制进行仿真。
GB/T 19710-2005《地理信息 元数据》详细说明了描述地理信息元数据的重要性。GB/T 19710-2005通过定义一系列元数据元素并建立一组共同的术语、定义和扩展规则,为各种地理信息的描述提供了一个结构体系。GB/T 19710-2005是一个基础标准,为地理信息相关的元数据提供了一个全局视图,但没有定义相应的编码规则。 GB/T 19710-2005没有提供编码规则,因此在地理信息元数据的具体实现时,会因为对各种元数据规则的理解不一致而产生差异。为了便于GB/T 19710-2005实现的标准化,本元数据实现规范提供了一套明确的基于规则的编码方法,用于执行GB/T 19710-2005。本指导性技术文件提供了一组XML模式以保证互操作性,这些模式为描述、检验和交换关于地理信息数据集、数据集系列、地理要素、要素属性、要素类型等的元数据提供了统一的规范。 GB/T 19710-2005定义了地理信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