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以ArcGIS 10.7 版本为讲解依托,90%左右的内容适合ArcGIS 10.0 以上的用户。内容共分16 章,包括ArcGIS 入门、数据库管理、坐标系统、数据转换、数据处理、数据建模、地图打印到DEM 制作、三维制作和分析等。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并把很多案例做成了模型。书中附带了作者自己开发的接幅表生成和标准分幅打印工具软件,以及配套的数据资源和视频。 本书注重实用性,深入浅出,既适合ArcGIS 初学者,也适合具有一定基础的ArcGIS 专业人员,同时还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的地理信息系统、测绘等相关专业的教材,并对ArcGIS 二次开发的用户也有一定帮助。
本书全面详细地介绍了ArcGIS 10的软件操作与使用技巧,主要内容包括:ArcGIS 10概述、快速入门、地理数据库、数据的采集、编辑与拓扑处理、空间参考与变换、空间数据可视化、地图制图、矢量与栅格数据分析、网络分析、三维分析、水文分析、地统计分析、空间建模等。本书配有大量实例并给出其详细的操作步骤,随书光盘包含所有实例的数据,供读者参考使用。 本书强调新颖性、实用性、技巧性、全面性和实战性,既可作为高校GIS、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教材,也可供相关部门的人员参考。
本书以服务于ArcGIS初学者自学为基本目标,在系统分析了其他相关教材在内容构成、形式表达以及在教学、科研及行业应用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多年教学工作经验编写而成。全书分为ArcGIS软件的基础编辑、高级编辑、数据制图和空间分析四大篇,每篇通过丰富的基础实验操作案例来讲述GIS功能与软件实现。主要内容包括空间数据的采集、编辑、转换与处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表达、符号化制图、矢量数据的空间分析、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三维分析等。本书强调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与易读性的结合,通过100个经典的基础实验案例,由浅入深、由专题到综合,涵盖了ArcGIS软件应用多方面的知识与操作技巧。全书以文字及图解详细介绍软件操作的具体步骤与方法,并配备典型的实验练习数据,留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与开拓空间。
本书是一本全面系统论述遥感原理及其应用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著作。全书共16章,包括三大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至第5章为遥感基础。重点阐述遥感系统的基本理论、物理概念、遥感数据源的获取、传输机理、成像规律及各类遥感信息的特征;并分别介绍可见光-红外、热红外、微波遥感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等。第二部分:第6至第10章为遥感分析方法。主要阐述遥感图像的解译、数字图像处理、遥感综合分析方法、数据融合与同化、遥感变化检测;并着重介绍遥感定量分析的方法及其模型等。第三部分:第11至第16章为遥感应用专题。这一部分以理论、方法、实例相结合,择用国内外典型实例,从土地、植被、水体和海洋、地表能量与辐射平衡、土壤水分、地质等方面进行总结,反映遥感信息科学的广阔应用前景。
本书从应用开发角度,根据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介绍Python语言在开源GIS中的应用。希望能够借此机会,使得开源GIS得到应用,并进一步推广开源GIS的理念与技术。本书主要以空间数据的处理、分析以及地图制图为主线。在选择内容时,本书以目前最为经典、常用的类库为主,目的是给初学者系统地讲解基本的概念。书中用到一些数据,并有代码,这些资源都可以从网站上下载,并且网站上的内容也会有相应的更新。书中代码经过了测试,可以在Linux操作系统中运行,大部分也可以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运行。
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评价一个GIS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建立有效的空间分析模型,为GIS提供更多更强大的功能,已成为当前GIS研究和应用中十分重要的任务。《BR》 本书是作者在从事空间分析基本理论、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和教学基础上撰写完成的。书中对空间分析建模和原理进行了讨论,内容包括空间分析基本概念、数学基础、空间叠置分析模型、缓冲区分析模型、统计分析模型、网络分析模型、数字高程模型建模及其精度分析模型、三维地形分析模型、小波分析应用模型等。在模型论述中,特别着重建模的思想、原理的阐述,方法的推导,同时充分应用了数学的思想和观点去建立空间分析的模型和方法。
本教程面向大多数GIS专业及其相关专业读者群体,突出“开源”和“应用分析”特色,以具体案例形式,介绍QGIS软件的基本数据操作和空间分析功能,包括QGIS数据加载、浏览、专题地图制作、打印输出;QGIS空间配准、栅格矢量化、实体生成、GPS连接等数据采集和编辑操作;QGIS空间缓冲区和泰森多边形分析;QGIS热力图表达和核密度分析;“PostGIS+QGIS”关系数据库建库及空间SQL分析;PostGIS空间网络拓扑处理与可达性分析;PostGIS综合空间分析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指输入、显示和分析空间数据,进而求解空间问题的系统,广泛用于网络分析、环境调查、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地形可视化、海平面上升预测、商务定位等领域。本书是GIS科学专业学生的教材,内容涉及GIS简介、地理坐标参考、GIS数据获取、数据质量、空间数据模型与数据库、矢量和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网络分析、统计与空间数据测度、三维数据的空间分析、GIS制图、GIS硬/软件和程序设计、未来展望等。
本书着重阐述目前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分析方法的原理,主要内容包括:空间分析的思路、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的分析方法、数字高程模型分析方法、地理网络的表达与分析方法、空间插值模型、空间数据不确定性分析原理、空间数据挖掘理论及元胞自动机模型等。在介绍原理和方法的同时,通过研究实例展示如何利用这些方法实施空间分析。
本书是一本详细介绍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商业化软件开发的书籍,书中介绍了目前主流的GIS开发技术,比如基于Visual C++/Visual Basic的GIS开发技术、MapObjects开发技术、MapX开发技术以及GeoMedia开发技术等。 同时,书中精选了大量具有商用价值的工程案例,包括基于MapStudio的消防管理系统、基于GeoMedia的地籍信息系统、基于MapObjects的公交车辆定位调度系统、基于MapObjects的城市智能交通信息系统、基于MapX的房屋测绘管理系统以及基于MapX的社会资源统计系统。 本书附带的光盘中包含了每个工程案例的较完整的源代码,读者可以方便地进行学习,并根据需要进行二次开发。 本书内容实用、结构清晰、案例丰富,可以作为科研单位、企业进行GIS相关开发的技术指导用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学习和指导用书。
本书介绍了美军导航战和现代化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原理上研究了接收机要面临的各种干扰。为了使干扰和抗干扰双方有一个共同语言,本书作者首次采用信息论对各种可能的干扰作了理论分析。卫星导航采用直接序列扩频体制,本书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分析了直扩体制对各种干扰的容限,介绍了通用抗干扰技术和卫星导航接收机可以采用的独特的抗干扰方法。
本标准及以术语库形式收集的GIS术语,将作为术语的编写者和使用者间的一个共享语言的重要依据。本标准定义了词汇表的概念准则,说明需要记录的术语数据.并且首次引入了对术语库持续维护的一系列概念。 本标准所列术语编自IS0/TC211研制的国际标准、技术规范及其他来源,选词及其定义受限于所选标准规范的语境。 本标准说明了术语条目的结构和需要记录的术语数据类型,还包括符合GB/T20001.1—2001和IS0704要点的撰写术语定义原则。在第7章中给出术语记录结构。
本书旨在提供地理信息系统(GIS)概念和实践的坚实基础,白第1发行13年来已成为国内外发行量**的同名教材,堪称经典。2015年**版(原著第8版)及时反映了GIS技术及其应用的新发展。第8版共18章:第1章至第4章主要解释GIS的概念和数据模型;第5章至第8章涵盖了数据获取、编辑和管理;第9章和第10章包括数据显示和探查;第11章和第12章提供核心数据分析的概览;第13章至第15章重点阐述地形制图和分析;第16章和第17章涉及线性要素和移动;第18章介绍GIS模型和建模。每章包含2-7个习作任务,全书共83个习作,习作指南基于ArcGIS10.2.2软件平台。在线提供全套习作数据和全书PPT等。
本书以GIS和ArcGIS 9.3为两条主线,阐述了GIS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编写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说明,结合恰当的实际案例应用,系统介绍了ArcGIS 9.3的概念、功能和用途。全书共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介绍GIS数据与制图,包括GIS数据、GIS制图、GIS数据展示以及属性数据等;第2部分介绍GIS分析,包括查询、空间连接、地理处理、栅格分析、网络分析和地理编码等;第3部分介绍数据管理,包括坐标系统、基本编辑、高级编辑、地理数据库和元数据等。 本书的内容覆盖面广,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主要适用读者为高校GIS专业学生及感兴趣的初学者,也适用于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中从事GIS研究与应用工作的专业人员。
地理信息科学是集地理、信息、测绘和遥感等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在应用过程中形成了理论、技术、系统、工程、应用和服务等方面的知识体系。全书首先介绍了地理信息科学的形成、体系、发展趋势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其次研讨了地理认知与传播、地理信息表达和地理信息基本特征等理论问题;然后详细论述了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地理信息可视化和地理空间分析的技术体系;后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和地理信息服务等。
《中国生态系统碳收支及碳汇功能(理论基础与综合评估)》(作者于贵瑞、何念鹏、王秋凤)基于国内外相关领域近几十年的研究成果,从区域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与排放现状、中国区域陆地和海洋碳收支及其全球意义等角度,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区域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及其碳汇功能。全书分3篇,共15章,基本反映了我国目前在上述各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生态系统碳收支及碳汇功能(理论基础与综合评估)》可作为从事碳循环和碳汇功能研究的相关科研人员的重要参考书籍,也可作为相关领域研究生的教材使用。
《地理国情监测理论与技术》是根据作者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积累和在地理国情监测领域的**研究成果所撰写的,系统阐述地理国情监测的理论与技术。《地理国情监测理论与技术》分为10章,分别介绍地理国情监测的概念、基本内容,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的获取、处理、组织与管理,地理国情空间分析与数据挖掘,地理国情监测结果的质量控制、发布与可视化以及地理国情监测的标准体系和相关应用等内容。
遥感影像信息库搭建了从遥感影像数据到遥感影像知识库和方法库的桥梁。《遥感影像信息库》在遥感影像信息相关概念阐述的基础上,系统整理出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和陆表典型地物遥感影像特征,并提供典型图像;结合可见光、热红外和主被动微波遥感典型应用实例,分别从遥感影像分类、定量遥感反演和遥感影像二维建模等方面提供遥感影像信息提取的原理与方法;根据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思想,围绕遥感影像知识库和方法库建设,完成了B/S结构、C/S结构和基于PDA的嵌入式系统混合设计与开发。《遥感影像信息库》可作为地质、地理、遥感、测绘、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用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科学研究和遥感实际应用参考书。
本书以GIS和ArcGIS 10为两条主线,阐述了GIS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编写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说明,结合恰当的实际案例应用,系统介绍了ArcGIS 10的概念、功能和用途。全书共分为4个部分:第1部分介绍GIS数据与制图,包括GIS数据、GIS制图、GIS数据展示以及属性数据等;第2部分介绍GIS分析,包括查询、空间连接、地理处理、栅格分析、网络分析和地理编码等;第3部分介绍数据管理,包括坐标系统、基本编辑、高级编辑、地理数据库和元数据等; 第4部分介绍基本操作技能。
本书基于ArcGIS Engine 10,以C#.NET 2010为开发语言进行讲解。内容包括ArcGIS Engine编程基础、GIS应用软件的开发方式、地图基本操作、查询统计、地图制图、数据编辑、空间分析、管网几何网络分析、交通网络分析、三维分析等。本书配有大量具有实际背景的编程案例,并给出实现思路和代码详解,随书光盘中包含所有实例的源代码和数据,供读者对照练习。 本书强调实用性、全面性和实战性,案例丰富、由易及难、便于自学,可作为高等学校GIS、测绘工程、RS等测绘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第二版)》是作者在总结多年教学与科研工作经验,并分析总结了上一版教材的应用情况及ArcGIS 10软件新特点的基础上编写完成。《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第二版)》主要介绍ArcGIS的应用基础、ArcGIS空间分析工具,以及地学分析实例。内容包括ArcGIS简介、ArcGIS应用基础、空间数据的采集与组织、空间数据的转换与处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表达、GIS空间分析导论、矢量数据的空间分析、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三维分析、地统计分析、水文分析、空间分析建模,以及综合分析练习。此外,《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第二版)》还配备具有典型性意义的实例分析及大量的随书练习资料,并在网上下载资源中辅以相应数据,以便于参考练习。
本书针对当前“数字城市”建设中城市三维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所面临的三维数据获取、三维建模、海量数据三维可视化、三维空间分析、行业应用等瓶颈问题,经过长期研究试验,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当前数字城市三维空间框架建设需求的技术路线,经过在山东、浙江、河北等省份十几座城市的应用,验证了其实用性与高效性.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三维可视化系统的关注日益升温,三维应用系统的使用需求也逐渐由简单的观看向更多的GIS应用看齐,GIS应用开发者和使用者开始寻求三维GIS应用开发解决方案。本书以零基础讲解为宗旨,用实例引导读者深入学习,采取“基础知识一常用功能开发一案例解析与综述”的讲解模式,深入浅出地讲解利用SuperMapGIS系列软件开发各种应用类型的三维GIS项目的技能。 本书共18章,主题包括二三维一体化基础知识、三维数据准备、三维场景构建、三维基础功能开发、三维高级功能开发、三维场景网络发布、三维应用案例以及三维GIS展望等。 本书主要面向地理信息系统相关专业师生,可作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的实习教材,也可作为二次开发商及其开发人员的参考资料,帮助他们快速解决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