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中国建筑》是一本以 人居环境艺术 为视角的中国古建筑艺术普及类书籍,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共六个章节,介绍了不同派系的古建筑,包括京派、徽派、闽派、苏派、晋派和川派,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到中国悠久以及丰富的古建资源。第二部分四个章节,以独特的视角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包括形制样式(形)、建筑功能(器)、材料工艺(材)和装饰艺术(艺)。本书不仅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更突破传统宏观讲解的专业壁垒,着重以图景教学的思路,直观地普及建筑的美学,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本书作者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解读,以通俗而感性的笔触,深入挖掘颐和园背后的历史、造园手法和人物逸事,生动展现了这座园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同时,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和可视化图表,帮助读者更直观地领略颐和园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全书共分八章。上半部分讲述前身清漪园的建造过程,还有整体山水构架、建筑布局,以及造园的意境和手法。其中乾隆年间的盛世风华,洋溢在字里行间,甚至于乾隆对西湖胜景的偏爱,对海外仙山的向往等造园轶事,都被作者亦庄亦谐的笔调娓娓道来。下半部分深入挖掘颐和园的重建过程、帝后生活空间,以及现今景区的概况。作者笔调转为沉重,湖光山色、亭台楼阁、砖石土木都散发着人文气息。
中国古代建筑史
本书是一本中国古建筑科普图书,用活泼的语言使读者可以快速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发展。通过 是如何演变的 如何欣赏一个 有话说 等问答方式,讲解中国古建筑的类型、历史、文化、欣赏方式等。同时结合二维码动图,将古建筑一一拆解,让中国古建筑 活 起来。 全书共分8章,从中国古建筑起源讲起,涵盖城池、宫殿、民居、坛庙、陵墓和园林6大类型,另有5种中国古建筑的趣味结构和构筑物等您发现。浅显易懂的图解形式搭配拆解动图,适合中国古建筑爱好者以及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和遗产的大朋友小朋友阅读。
随着我国园林建筑、仿古建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很多从业人员迫切需要了解古建筑基础知识。本书以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则例》、吴《营造法原》三本历史著作为基础,讲解古建筑中所涉及的常用名词,剖析古建筑构造的细节内容。体系清晰,层次分明,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自己需要了解的内容。全书共分八章:中国古建筑文化特征;中国古建筑台基与地面;中国古建筑木构架;中国古建筑屋面结构;中国古建筑砖墙砌体;中国古建筑斗栱;中国古建筑木装修;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本书可供古建筑设计、施工、预算和教学人员参考阅读,是一本随用随查的知识手册。
中国古建筑核心的结构形式是木构架,在历史进展过程中,中国发展出一套复杂的营造系统,与中国人的哲学、美学与文化融为一体,迥异于西方建筑,成为一种奇迹。中国古建筑从城市防御、公共建筑、宫殿庙宇或乡土建筑都而自成一体。本书以建筑材料和建筑类型划分章节,对中国古建筑语言予以阐述。语言简洁明了、插图生动形象,文字与插图有机结合。可以使读者轻松地阅读这些词句语言,了解中国古建筑语言的真谛。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古建筑研究、设计、施工的技术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的表达方法总结我国古代传统木作营造技术的一部专著。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木构建筑的种类、构造、权衡尺度、设计方法、传统工艺技术和营造施工技术、明清木构建筑的主要区别、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本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介绍古建筑的名称、部位、通则,进而介绍各种木构建筑的构造方式、构架功能,直至制作安装的具体技术问题,各部分内容都附有详细的插图和权衡尺寸表,用起来十分方便。本书对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仿古建筑设计有直接指导作用,对建筑史、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古建筑教学、技术人才培训亦有直接指导和重要参考作用。
《现当代建筑十五讲》将重点集中在梳理西方现代建筑的发生、发展的脉络上,结合同时期西方其他艺术的发展线索,对一代四位主要现代大师的建筑思想进行分别探讨,并考察他们的思想在西方当代建筑的主要影响与不同表现,*终落实到对中国现当代建筑的现状与西方同时期建筑的差距与差异的反思,从而提出中国当代建筑的地域性问题与国际化问题。
1941 年夏天,受戴季陶先生委托,梁思成与刘致平一起,应邀到广汉参与重修县志,承担了拍摄、测绘古建筑的任务,留下了广汉县(今四川省广汉市)的全套影像资料 城墙、会馆、文庙、武庙、公馆、书院、寺庙、道观、宗祠等,几乎囊括了城市的所有典型建筑。*令人震撼的是梁思成拍摄的从广汉西门外去成都的大道上,前后五座鱼贯相连、极为壮观的牌楼,牌坊上装饰精美的故事浮雕清晰可见。 这些珍贵的照片一度不知所踪。《影子之城 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首次较完整地公开了这批古建筑照片,再现中国古建筑之美。 百年之前,城墙、衙门、文庙、关岳庙、城隍庙、牌坊、奎星阁,曾是每座城市的标准配置:恢宏的城墙环绕城池,蜿蜒的护城河保护城里的百姓;高大的牌坊上写满故事,是庄严的地理坐标,也是精神的华表;文庙祭祀孔子,奎星阁
刘大可编著的《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是以明、清官式建筑的作法为主线,主要介绍古建筑土作、瓦作和石作的传统营造方法和法式,包括地基、台基、墙体、屋面及地面等部位的式样变化、构造关系、比例尺度、规矩作法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内容。本书可供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文物保护工作者、建筑院校的师生参考。
本书通过轻松易读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为读者串联起了从史前时期的聚落到明清北京城的建立这一宏大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前二十四讲是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都城或城市来进行分析,后六讲是总结性的内容,分别从城市的形态与建造、城市的军事防御、城市的风水理论、城市与水利的关系、城市的商业发展、中国城市的伟大之处等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总结。本书基于大量专业著作文献,却以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述,无论你是专业读者还是零基础小白,只要热爱中国古城和中华文化,都可以轻松阅读。
中国建筑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工程技术,本身已成一个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中国文化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民族艺术的大宗遗产。 《中国建筑史》是由SHOU位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梁思成先生编写,同时也是SHOU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其按照中国历史发展顺序:上古、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国以后,涉及了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建筑类型,小到阶基、勾栏、柱础、斗栱、雕饰、门窗,大到陵墓、石窟、寺观、宫殿、住宅、都市。在丰富的历史文献基础上,列举实物、分析特征,清晰地展现了各种建筑形制及其发展变化。 我们今天读中国建筑史,是为了防止犯之前削足适履、张冠李戴式的错误,是为了在未来选择、创造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 部分:整理城市更新的概念、起源、发展历程与国际典型案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历史与实践中发现可能遇到的问题,规避发展中曾犯过的错误,学的验。 第二部分:梳理了我国的城市更新政策。除了技术研究,也亟须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撑,很多城市陆续出台了城市更新条例、设计导则等,明确了城市更新的发展计划与关键规划管理问题的处理导向,除了设计引导,、广州等城市还出台了城市更新土地政策、设计审查流程等创新内容。 第三部分:提出了涵盖产业、居住、交通设施、公共空间、市政设施等五大类的城市更新工程分类体系,并针对不同种类工行了问题梳理、特结,提出解决方案。 第四部分结城市更新建设理念,既体现了城市更新的建设特点,也反映了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 第五部分:案例部分展示的29个城市
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深入考察山西,探访建筑文化遗产以及人文景观的记录。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方式,以地域为中心,按照晋中、晋北、晋南、晋东南四大地区板块,透过古建介绍文化景观,体现根植于建筑的历史文化遗存,探索罕见留存的古建风貌,传承中华文明的精华。
文明的城市地下,暗流涌动 下水道,滋生细菌,也孕育文明。我们生产的每一滴废水,最终都汇入这座地下城市。这里藏污纳垢、臭气弥漫。又是在同一座地下城市里,废水经过收集、输送、净化,最后以 人畜无害 的方式回归自然。下水道是城市的静脉,有时因疾风骤雨而外溢,有时因污物沉积而堵塞,考验着考验着市民的觉悟、工程师的智慧、管理者的胆识。下水道是人类文明的显微镜,从5000多年前巴比伦简单的深坑式厕所,到现代便捷卫生的抽水马桶;从古罗马的马克西姆下水道,到巴黎、伦敦、纽约、东京等巨型城市庞大的地下管网系统;从中世纪夜间出没的掏粪工,到21世纪大型高效的污水处理厂 作为不断进化的超级工程,下水道的发展几乎与人类文明进程同步。下水道也是一座城市的显微镜,见证了一个个历史事件、一次次技术革新、一段段城市秘
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高、*古老的一座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它与埃及金字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齐名,被称为世界“四大名塔”;它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是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李世温、李庆玲主编的《应县木塔》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对应县木塔的建塔缘由、建塔历史、木塔结构、塔内的文物与塑像及围绕建塔的历史故事等做了详细的介绍,为研究我国辽代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由方拥、杨昌鸣撰文的《泉州开元寺》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大的佛教寺院泉州开元寺的寺名来历、历史、布局、建筑风格及演变发展、寺院建筑整体的定型、寺院中的镇国塔、仁寿塔、寺院的紫云大殿、甘露戒坛等。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包含寺庙建筑,道教建筑,这些建筑都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同时又不缺佛教和道教的关系,大都建筑在名山大川,各具特色,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都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其选址,集资,修建,规模,雕塑,碑刻,门窗等无一不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耍组成部分之一,随鲝时间的推移,有的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有的由干战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新中国成立后,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善,现在它大多都屹立在名山大川,成为现在的名胜古迹和旅游圣地。本书分两个大的部分,分别对寺庙建筑、道教建筑的背景、形成、发展、规摸、特征、文化意义、历史变化、文人逸事、对联等进行梳理整理,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添砖加瓦,也给广大读者奉献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的读物。
中国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数量多、分布广的一种建筑形式。本书从民居的历史发展谈起,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配以大量实景照片、钢笔画、彩画,生动地介绍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的建筑模式、建筑结构特点、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背后的文化与历史。全书包括中国民居的发展历程、中国民居的建筑形式、中国民居的艺术特征三章内容,有很强的理论性、艺术性和欣赏性。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建筑文化、继承古老文化传统有重要意义,可供建筑专业相关人员及中国建筑文化爱好者阅读使用。
这是一本生动介绍西方建筑艺术语言的书籍。本书从建筑的原始美谈起,沿建筑艺术创作的发展主线,逐一介绍各个典型时期建筑的基本构成特征,及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模式所形成的建筑语言。内容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与洛可可、新古典主义建筑语言以及建筑语言进入白话时代等十章,清晰明了地用插图和文字形象介绍了西方建筑语言的构成规律。本书图文并茂,条理清晰,逐一列举了各时期建筑语言的特色及演变、典型建筑、代表性人物及作品,集知识性及趣味性于一体,不仅可使读者系统了解西方建筑语言,也可使读者领悟西方建筑艺术的发展轨迹及建筑所包含的 和谐、数量、秩序 。
王宝库、王永先、青榆、王鹏编著的《天龙山石窟/中国精致建筑100》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始凿于东魏孝静帝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坐落于山西太原西南天龙山的石窟。详细介绍了天龙山石窟的缘起、发展、演变,各种佛像、浮雕、线刻画像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化内涵。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为“中国民居营建技术丛书”中的一个分册,对泉州地区民居建筑及其建造技艺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为记录和传承闽南地区传统建筑技艺做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包括形式因素、发展脉络、建筑形态、营造工艺、细木作工艺、石雕技艺、泥水作技艺、装饰装修、建筑文化、保护修缮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