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拙 梁思成笔下的古建之美》,既是一本梁思成先生所著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通俗读物,它还兼备日历和笔记本的功能。 《古拙 梁思成笔下的古建之美》中收录大量古建筑手绘图和老照片,每天看一点关于中国古建的内容,也许是一张古建筑老照片,也许是一幅手绘图,也许是一段文字,从尧舜时期的 堂高三尺,茅茨土阶 开始,直至今天我们能随时去游览的故宫、北海公园。通过一年的时间,每天看一点内容,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文化、风格演变的过程,会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简单的了解。
1941 年夏天,受戴季陶先生委托,梁思成与刘致平一起,应邀到广汉参与重修县志,承担了拍摄、测绘古建筑的任务,留下了广汉县(今四川省广汉市)的全套影像资料 城墙、会馆、文庙、武庙、公馆、书院、寺庙、道观、宗祠等,几乎囊括了城市的所有典型建筑。*令人震撼的是梁思成拍摄的从广汉西门外去成都的大道上,前后五座鱼贯相连、极为壮观的牌楼,牌坊上装饰精美的故事浮雕清晰可见。 这些珍贵的照片一度不知所踪。《影子之城 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首次较完整地公开了这批古建筑照片,再现中国古建筑之美。 百年之前,城墙、衙门、文庙、关岳庙、城隍庙、牌坊、奎星阁,曾是每座城市的标准配置:恢宏的城墙环绕城池,蜿蜒的护城河保护城里的百姓;高大的牌坊上写满故事,是庄严的地理坐标,也是精神的华表;文庙祭祀孔子,奎星阁
赖德霖、伍江、徐苏斌主编的《浴火河山--日本侵华时期及抗战之后的中国城市和建筑(精)》主要内容为日本侵华时期及抗战之后的中国城市和建筑。包括1931年以后东北和华北地区,以及抗战时期重庆、贵阳、南京、延安、上海和香港等地的建筑活动。此外还有抗战期间及之后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战后重建和对战后都市发展的进一步思考,以及1949年前后中国建筑师的移民等情况。在结语中,编者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制度公有化、经济制度计划化、国家发展战略工业化以及意识形态宣传上均以苏联为追摹对象,影响到建筑生产力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建筑重点类型、建筑教育思想以及建筑美学。这一切转变标志着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结束,以及中国建筑发展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本卷还包括 台湾地区近代建筑大事年表 和 国外关于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介
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我国传统建筑的研究,肇自梁思成、刘敦桢两位先生。在其引领下,一代学人对我国建筑古代建筑遗存进行了实地测绘和调研,写出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报告,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两位开拓者的引领和影响下,近百年来我国建筑史领域的几代学人在中国建筑史研究这一项浩大的学术工程中,不畏艰辛,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世纪60年代由梁思成与刘敦桢两位先生亲自负责,并由刘敦桢先生担任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这部系统而全面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学术著作,曾八易其稿,久经磨难,直到 文革 结束的1980年代,才得以出版。 本套《中国古代建筑史》(五卷)正是在继承前人研究基础上,按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而编写的全面、系统描述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巨著,按照历史年代顺
《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钦准颁行全国的一部侧重于估工算料的建筑营造技术法规。自1919年初朱启钤发现《营造法式》抄本后,数代学者赓续不辍地开展研究,既开启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大门,更曾多方位、多层次地推进了该学科的深化发展。本书细致梳理现代以来《营造法式》的研究历程,从版本研究、实物测绘、术语解读、理论探索、多元化取向等多个层面,对相关论著及其研究动因、方法、成就和影响等予以系统分析和归纳,以揭橥并彰显各时期典型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探讨其利钝得失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期能裨益于《营造法式》研究的持续深入乃至取得新的突破,为充实和完善中国建筑史学做出贡献。
从时间和空间上立体展示超级工程在不同国家、地区和时间内的分布特点,探讨不同类型的超级工程在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布和演进规律。设计团队通过大量线上及线下调研,秉承文化性、可读性、科普性、专业性的主旨,实现了在有限尺寸内准确、全面、清晰、生动地展示相关超级工程的目标。经过多轮次设计及修改,结合院士、专家的专业意见,*终在有限的图幅内准确、全面地展示相关超级工程。超级工程时间轴图、地理分布图的设计和而不同,在具体类目下各自突出相应的设计特色。
从时间和空间上立体展示超级工程在不同国家、地区和时间内的分布特点,探讨不同类型的超级工程在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布和演进规律。设计团队通过大量线上及线下调研,秉承文化性、可读性、科普性、专业性的主旨,实现了在有限尺寸内准确、全面、清晰、生动地展示相关超级工程的目标。经过多轮次设计及修改,结合院士、专家的专业意见,*终在有限的图幅内准确、全面地展示相关超级工程。超级工程时间轴图、地理分布图的设计和而不同,在具体类目下各自突出相应的设计特色。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所编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江苏卷》探讨了江苏的建筑传统和它的传承,主要目标是面向社会实际,在有所侧重地讨论了若干问题后仍然有一个问题特别值得思考 如何让传统走向未来。本书分上、下篇。上篇为江苏传统建筑的区系与特征解析,下篇为当代江苏传统建筑文化之传承与发展。 本套丛书以省(区)为单位进行编写,共计31卷,*批9卷在2016年9月正式出版。丛书系统解析了各区传统建筑在聚落、建筑、细部等层面的特征,探讨了在当代建筑创作中传承优秀建筑传统的途径和手段。丛书内容主要有四个特点:*,地域覆盖范围大;第二,理论与现实价值高;第三,图片、文字资料丰富翔实;第四,编写力量雄厚。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的《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内蒙古卷)(精)》内容构成分为两个部分: 上篇为内蒙古传统建筑特征解析篇,分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总结了内蒙古地区传统建筑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又从文化的角度解析了内蒙古传统建筑的典型空间范例。 下篇为内蒙古现代建筑传承研究篇,在整体回顾和背景解析的基础上,总结内蒙古地区现代建筑传承实践的基本手法,力求把共性的、取得共识的、经过时间检验的传承成果加以总结,以求引导*为深层的传承实践。 本套丛书以省(区)为单位进行编写,共计31卷,*批9卷在2016年9月正式出版。丛书系统解析了各区传统建筑在聚落、建筑、细部等层面的特征,探讨了在当代建筑创作中传承优秀建筑传统的途径和手段。丛书内容主要有四个特点:*,地域覆盖范围大;第二,理论与现实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史》按照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分为五卷。本书为其中的第四卷,内容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中的第三次发展高潮,元明时期的建筑。 本书主要供建筑届人士、建筑院校师生及广大读者参考阅读。
百年之前,城墙、衙门、文庙、关岳庙、城隍庙、牌坊、奎星阁,曾是每座城市的标准配置:恢宏的城墙环绕城池,蜿蜒的护城河保护城里的百姓;高大的牌坊上写满故事,是庄严的地理坐标,也是精神的华表;文庙祭祀孔子,奎星阁供奉魁星,古老的城市这才流淌着源远流长的文脉;城隍庙俨然阴间的衙门,年迈的奶奶常常绘声绘色地讲起城隍爷拿人的故事,忠奸善恶在人们的敬畏中代代相传。 广汉一隅,何尝不是中国的缩影?通过萧易著的《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精)》,探讨中国城市布局,解读不同类别的建筑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主次关系,也勾勒出中国人与建筑的关系。
本书由两位 核心建筑期刊主编联袂撰写而成,选取了坐落在世界各地旅游热 的32座桥梁,从建桥知识、桥梁文化和旅游文化相结合的视角,用专业知识以通俗化的手法和简洁风趣的语言,娓娓道来每座桥梁的建筑美学、结构特点、建桥历史、使用与保护现状,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传承,并配以大量精美的实拍照片和手绘图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轻松愉快地领略古今桥梁之美。 本书集趣昧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在普及桥梁知识和传承文化的同时,也讲述了围绕这些桥梁发生的故事传说和趣闻轶事,轻松而富有知识性。适合于对桥梁、建筑、旅游文化和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以及作为青少年阅读的桥梁建筑科普图书。
本书是理解现代建筑不可或缺的袖珍指南。它向人们展示了:现代历史如何通过砖块、混凝土、钢铁和玻璃呈现,以及现代建筑如何象征着这150多年来的创新和灵感。 本书向读者全面展示了如何解读建筑风格,以及如何在建筑中识别这些风格。同时,还将带领读者浏览现代建筑中具有代表性且重要的建筑。从装饰艺术风格到工艺美术运动,从 风格、现代主义到当代各种潮流的兴衰,本书探索并解释了主要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通过本书中的案例,可以探究每种建筑类型和风格的关键元素和细节,告诉读者在解读现代建筑时应注意什么,以及在哪寻找这些关注点。 这是一本有趣的建筑史,也是一本高效的自学指南,任何对现代设计和现代建筑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一读。
本书以北宋洛阳城园林的历史发展、兴盛原因为研究基础,选取洛阳城内代表性的园林类型,以史料文献、绘画图像、考古报告、建筑规范和现存遗迹等资料为参考依据;进而对北宋洛阳宫城的建筑布局进行复原,推测出大内后苑的范围;重点对宫城大内后苑和东城衙署庭园遗址进行总体布局和单体建筑的复原设计,总结出各自的造园意匠,弥补了目前这一研究的缺憾;然后重新考证私家园林,并将私家园林分为北宋前后两个时期进行园林景象特征的异同探讨; 整体探讨北宋洛阳城内这三大主要园林类型的区别和联系,梳理北宋洛阳城园林的营建理念和造园意匠。基于洛阳独特的城市空间布局,为 清楚地研究北宋时期洛阳的园林造园意匠,本书运用分类研究法和对比论证法,从北宋的城市格局出发,将宫城皇城内的大内后苑分为唐代和宋代两个时期;将郭城里
本书将为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科学解答何为建筑遗产的数智化保护、数智化保护包含哪些内容以及如何进行数智化保护等关键问题。全书共6章,内容包括数智化保护技术概述、建筑遗产数字化测绘、建筑遗产修缮工艺和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