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早期礼制建筑和中山纪念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许多重要话题,如新旧转变、中外交流、学院派的影响、民族主义与现代性,以及中国建筑的历史叙述,因此它们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建筑的设计史、思想史,甚至史学史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笔者赖德霖相信,《民国礼制建筑与中山纪念》将帮助人们重新认识民国以来的礼制建筑,加深了解中山纪念建筑作为一种政治和文化的象征,对于促进现代中华民族国族认同的重要性。笔者更加期盼,本书可以为现代中国的礼制建设提供借鉴。
\"本书建筑师林徽因给年轻人的中国古建常识。 收录了我国20世纪杰出的女建筑师——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和论述,包括对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力求展现林徽因作为建筑学家的一面。林徽因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具有科学之严谨,同时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了我国古建筑在技艺方面的精湛成就,充满诗情画意。在网络发达的 ,林徽因的文章对当下的年轻建筑师仍有着借鉴意义。 《林徽因讲古建 手绘插图版》特别增加了50余幅原创手绘图,图文并茂,版式典雅,希望能帮助读者直观感知中国古建的艺术魅力。本书既可以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学习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古建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本书包括了北京四合院、园林、古典家具、城市规划、北京的王府等方面的文章。作者既精通建筑史,又能站在文史哲的角度和高度来审视建筑界的一些问题,观点独特,颇有新意。其观点并非圈内专业人士所能写出。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既不失门道,又富有热闹”。本书稿文笔流畅,一些文章具有相当的深度。既适合专业读者阅读,又可作为普通读者的读物。 这本汇集了二十余篇长短文字的《槛外论道——建筑史论杂谈》,多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者告别了建筑史研究岗位后写下的。文集选入的二十几篇文字中,有三篇曾刊载在《建筑师》杂志上,其他的文字则全部刊载在非建筑专业的刊物上。 本书包括了谈北京四合院、园林、谈古典家具、谈城市规划、谈北京的王府等方面的文章。总的看这二十多篇文字,可以说是一个跨出了专业门槛的“槛外人”的畅
本书结合人类学、形态学等学 科方法,借助于民族志文本与聚落 空间信息等材料,在人居科学整体 论的指导,对贵州省山地少数民族 聚落开展研究,着重介绍了扁担山一 白水河地区布依族山地聚落、雷公 山一陶尧河地区苗族山地聚落、都 柳江流域 南侗 地区侗族山地聚 落3处典型聚落的营建历史过程。
本书是“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的一本,作者单霁翔先生系故宫博物院院长,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对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思路。本书将着眼于历史文化街区这一特殊的遗产类型,对其保护理念、重要性、技术、前景等进行介绍。
《哥特式艺术》是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臻于成熟之际在视觉艺术领域结出的硕果,它亲历了中世纪的*期与衰退期,并直接孕育了文艺复兴艺术。《哥特式艺术》就从建筑开始介绍,然后绘画、雕塑。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 全书主要介绍了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欧洲“古典时代”的建筑,欧洲中世纪建筑,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君权时期的建筑,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筑,美洲印第安人建筑等。 本书对第三版进行了修订,文字更准确,更精炼;并更换和增加了一些效果更好的插图。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其他相关院校使用。
本书包括中国古代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和近现代建筑史三大部分,对建筑的历史演变进行了完整而系统的阐述。 本书理论框架清晰,佐以大量实例分析,内容翔实,深入浅出,适合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作教材,也可作为教学参考书。
李慧民编著的《旧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国代表性城市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项目的基本情况。其中第1~2章主要论述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相关概念,介绍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及其现状;第3~24章整理汇总出7个地区22个城市百余个项目的相关调研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论述旧工业建筑保护利用的历史沿革、政策法规、开发流程、优势及不足;第25~26章从地区视角对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推广现状、单体特征、改造策略、发展前景等方面做系统的分析和展望。 本书适合相关专业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规划、设计、管理、施工、教学人员参考。
本文集是中国国内部专门发表建筑史研究论文之学术丛书,由清华大学创办于l964年。本书为第15辑,收入论文26篇,内容涉及古代建筑史研究、近现代建筑史与城市研究、乡土建筑研究、建筑专著评论、历史建筑复原以及保护准则、东亚建筑研究等诸多方面。 关于古代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的确立及其原生形态、古代营建技术中的“样”、“造”、“作”以及唐宋单檐木构建筑平立面比例问题的一些初步探讨等论文,从多角度探究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规律,对晚清算房和样式房的关系、唐代门窗形制以及明清彩画中“旋子”图案的起源及演变的考据,则从多个侧面展开了具体的研究。王府井大街商业设施的形成及演变过程论文,从都市空间形成的历史视点出发,通过政治、社会等因素剖析近代北京王府井商业地区的形成及演变特征,有助于我们认识北京城市发展特征,
巨大的尺度,突出的形象,在立面占很大比重的屋顶,夸张的造型,浓重的色调……代表了中国建筑的秦汉风格。秦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 气派宏伟,恢阔舒展,造型浑厚,轮廊参差,装饰华丽……代表了中国建筑的隋唐风格。隋唐建筑代表了中国建筑的浪漫主义情调。 规格方整的城市,生动活泼的街市面貌,大量出现的私家和皇家园林,臻于成熟的造园手法……代表了中国建筑的明清风格,盛清建筑继承了理性精神与浪漫情调。 雍容而大度,严谨而典丽,自由而委婉,亲切而宜人……这就是中国建筑的精神。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经典的建筑典范,反映出了不同时期,各种流派与各异的建筑风格,伟大的建筑为人类留下了不仅是一座永恒的丰碑,更是一种精神与风采的传承,这些建筑是人类共有的艺术珍品,它们将记载着这个国度,这座城市不朽的精彩。 《世界艺术瑰宝:一生不可不知道的历史古迹》为这些流光异彩的建筑艺术品而惊叹,为大师们的奇思妙想而歌颂。
城市的建筑是记忆、是生活、也可能是回忆、向往。欧阳桦、李竹汀著的《学舍百年(重庆中小学校近代建筑)》将用精彩的原创钢笔速写及一手资料的珍贵老照片,从重庆学校的历史演绎重庆近代城市故事,书中穿插讲述围绕这些建筑所发生的趣闻轶事,从建筑、文化教育的角度讲述重庆人文历史的沧桑和深厚的积淀,向读者(尤其是重庆市民)展示一个熟悉的山城、陌生的古都。包括纪念建筑,交际娱乐建筑,科研建筑,图书、档案馆,文化艺术建筑,医疗卫生建筑,重庆早期的学校。
城堡远不止是有围墙和塔楼的堡垒,它是社会控制的工具,是能力、权威和财富的象征。玛丽莲·斯托克斯塔德作为这方面的专家,将生动的叙述与原始文献结合起来,向我们展示了城堡在社会生活及战争中的角色与功用。30幅图片给我们生动可见的参考,20个人物的传略则让我们一窥这些建筑的建造者和主人的日常生活。7篇原始文献叙述了城堡生活——从城堡防御到城堡的宴会。
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护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希望这套丛书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中国文化的主流与特点,读者能够从中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所系,这就是编者的*愿望。
在众多的文化形式中,只有建筑能够将一种文化基本的两个要素——哲学和科技——结合在一起。西方建筑的发展史,更是直接反映出欧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演变历程,其中甚至还包括不同国家、民族间性格与文化的差异。阅读建筑,是了解一种文化直接的方式。 本书虽为西方建筑史,实际上关心的还是中国建筑。当代中国,特别是在城市,建筑从设计理论到设计实践基本上完全照搬西方,导致我们的城市缺乏风格,没有特色。本书正是从源头出发,理顺西方建筑与哲学、文化发展的共同脉络,于中国建筑而言,亦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