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建筑师林徽因给年轻人的中国古建常识。 收录了我国 20 世纪杰出的女建筑师 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和论述, 包括对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力求展现林徽因作为建筑学家的一面。林徽因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具有科学之严谨,同时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了我国古建筑在技艺方面的精湛成就,充满诗情画意。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林徽因的文章对当下的年轻建筑师仍有着借鉴意义。 《林徽因讲古建 手绘插图版》特别增加了50 余幅原创手绘图,图文并茂,版式典雅, 希望能帮助读者直观感知中国古建的艺术魅力。本书既可以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学习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古建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该书为商务印书馆1997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建筑》一书的修订版本,作者为原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楼庆西。该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体系、类别、用途、特点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结构清晰,按用途将中国古代建筑分为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坛庙建筑、园林建筑和民居建筑六大类,加上建筑小品,共列7章;内容丰富,不仅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各类建筑的源流、特点,还辅以许多代表性的建筑实例并加以详细阐释。该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入门读物。
《长城史话》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全面介绍了长城从先秦到明清的历史,长城的用途和构造,长城是怎样修建的,以及长城的几处遗址。本书对宣传和了解长城文化,正确认识长城的地位、历史作用及其现实意义,促进长城的保护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概貌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为总论,按不同建筑结构和规划的特点,对中国古代土木建筑、都城规划、建筑外观等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对古代建筑的时代性差别把握得当,且总结了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布局手法及建筑物的一般性特点。傅熹年先生善于运用模数分析控制规划和建筑设计,对战国、汉代、北朝、隋唐、宋金及明清各类建筑进行复原行研究。
本书以作者亲自考察路易斯.I.康的建筑和和绘制图示的感受为契机,其内容分为两部分.首先,将路易斯.I.康的作品以空间构成的视点加以分析,形成容易理解的视觉表现;然后,将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等20世纪的巨匠们的空间构成与路易斯·康空间构成作比较,在明确双方作品各自本质的同时,对整个20世纪作一历史性的透视。通过对比众多的建筑作品,尝试让每个作品都浮现出它自身的特性。书中各章配有两幅以上的轴测图,使人能一目了然地把握空间构成。另外,众多平、立、剖面图等更加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同时还可将其作为设计和研究的资料保存。
本书包含寺庙建筑,道教建筑,这些建筑都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同时又不缺佛教和道教的关系,大都建筑在名山大川,各具特色,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都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其选址,集资,修建,规模,雕塑,碑刻,门窗等无一不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耍组成部分之一,随鲝时间的推移,有的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有的由干战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新中国成立后,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善,现在它大多都屹立在名山大川,成为现在的名胜古迹和旅游圣地。本书分两个大的部分,分别对寺庙建筑、道教建筑的背景、形成、发展、规摸、特征、文化意义、历史变化、文人逸事、对联等进行梳理整理,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添砖加瓦,也给广大读者奉献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的读物。
中国古城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不同历史朝代的城市记录了不同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其中,有许多古代城市的规划设计手法对今天的城市规划依然有着借鉴的价值。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气候适应性的研究,对指导现代城市设计、创造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对继承和发扬地域传统文化,以及弥补古代城市建设史的学科缺失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目前,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研究主要在存于历史地理学、考古学以及建筑学领域。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研究,按照研究对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个案城市形态的研究;类型、区域和断代城市形态的研究;从宏观角度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态进行的综合研究。大多数学者对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偏重城市历史方向,而对于古代城市形态的气候适应性缺乏研究。 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有着生态、气候方面的合
本书以科学准确地保护、修缮砖石作古建筑为编写目的,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砖石作古建筑的构造 原理及专业术语、文物保护原则、工程施工步骤等。本书通过设计不同的实训项目,使学生由点及面 地理解古建筑如何完成从地面到台基、墙面、屋面的构造方式,由浅入深地掌握古建筑砖石作的传统构造技艺。 本书还介绍了砖石作典型历史建筑的构造与保护修缮方式,增加了保护施工案例实操分析,进一 步明确了科学保护砖石瓦材料的重要性。 本书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新颖,行文浅显易懂,可操作性强,可作为高等院校古建筑、历史建筑 专业师生,以及相关设计、施工单位人员的专业教材和参考用书。
本书包括:古建筑布置定位与建筑基础;古建筑主体构造、用材及营造技术;古建筑屋面铺设的要求等内容。本书内容新颖、全面,可操作性强。 本书可供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管理人员使用。
本书是《京华通览》的一个分册。北京建城建都以来,很多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和北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息息相关。本书对于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北京的古代建筑载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客观的记述,配以珍贵的历史地图与照片,通俗性与可读性兼备。
本书以类型学为体例,内容包括城市建筑艺术、宫殿、坛庙、陵墓建筑艺术、民居建筑艺术、宗教建筑艺术、园林建筑艺术、学宫与书院建筑艺术、桥梁艺术。每一类建筑都基本介绍了其历史发展、艺术特征、典型实例鉴赏等内容,集学术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本书既可作为建筑、艺术、历史文化、旅游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提高艺术修养的参考书,又可供广大建筑艺术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阅读,提高艺术情趣。
周骏编*的《古建筑砖细工》包括12章,分别是:古建筑砖细工(水作技艺)概述;砖细应用范围及历史演变;砖细材料的制造方法;砖细的平面作品与线面作品;墙门、库门、影壁与门楼;砖细的卯榫结构及安装;水作砖细工专题技艺:砖雕;水作砖细工专题技艺:花窗;水作砖细工专题技艺:灰堆塑;水作砖细工专题技艺:门楼(墙门);苏州*名砖细塔与无梁殿;对苏州砖雕工艺的再认识。文后还有附录:香山帮建筑砖雕类型总览;香山帮建筑花窗类型总览;香山帮建筑灰堆塑类型总览;香山帮工匠的行话。 本书可作为古建筑技工培训考试用书,也可供从事古建筑施工的操作工人、技师使用。
本书包括4部分,分别是:古建筑技师职业资格鉴定规范、古建筑技师技能复习题和模拟试题、技能考试实样、古建筑技师基础理论复习题等内容。本书以香山帮营造技艺制定的规范为基础,结合近10年以来历次技能考核、鉴定中的实践,编写成册。 本书可供从事古建筑施工的操作工人、技师以及从事古建筑技师职业技能培训的人员使用。
《东方的西方:华西大学老建筑》:百年前的华西协合大学建筑是中国*早由西人建筑师设计的完整大学建筑。它的建筑设计者为英国建筑师荣杜易,其设计建筑开创了中西融合的 中国新建筑 的先河。华西坝老建筑是中国仅存的与美国常春藤大学宾州大学同源的贵格建筑群,也是 艺术与工艺运动 在中国的*秀的传承。本书以公谊会和公谊会建筑溯源,讲述了荣氏建筑成功的历史渊源、建筑学中的艺术与工艺运动,着重介绍了华西协合大学内的建筑布局和特色建筑。
本教材是古建筑工职业技能培训教材之一。结合《古建筑工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对各职业技能等级的木工应知应会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具有科学、规范、简明、实用的特点。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古建筑木作发展概述(通用),木作相关基础知识(通用),古建筑常用材料和工具,大木构架(北方、南方),斗拱(北方、南方),木装修(北方、南方),木作技术管理知识(通用)。本教材适用于木工职业技能培训,也可供相关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使用。
本教材涵盖古建筑油漆、彩画两大工程施工范畴,涉及等级分类、施工流程环节、施工质量监控等内容,且讲解古建筑油漆算量方式方法、彩画施工各部分算量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在后期的古建筑预算课程中油漆彩画部分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