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传统的建筑史研究方法为基础,采用大量的历史和碑刻文献作为研究依据,并辅以建筑结构和特征的分析,厘清北京地区寺院建筑的发展脉络、布局特点和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艺术史、历史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手法,对于寺院建筑的形成原因、形象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力图在融合建筑史和艺术史学手法后进行更深刻的分析。在研究对象上,本书以北京寺院建筑及遗址为主要分析样本,通过分析各个时期寺院的布局形态和建筑形制,挖掘佛教建筑在北京乃至华北地区的演化规律。本书章节以时间为顺序,解析北京现存寺院的重点实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对寺院的布局以及佛殿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归纳。
本书为“中国民居营建技术丛书”中的一个分册,对泉州地区民居建筑及其建造技艺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为记录和传承闽南地区传统建筑技艺做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包括形式因素、发展脉络、建筑形态、营造工艺、细木作工艺、石雕技艺、泥水作技艺、装饰装修、建筑文化、保护修缮等内容。
秦岭北麓即秦岭北坡25 坡线以下至0 线,并向平原延伸数公里的浅山带状区域,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防线,但各类生态空间的生态服务持续下降导致其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屏障作用降低。景观空间格局优化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提升生态服务的基本途径,但作为连接格局与服务的关键环节 不同自然过程之间的耦合机制尚不清楚。如何基于不同自然过程之间的耦合机制进行空间格局优化,成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关键技术挑战。本书基于不同学科理论与研究成果,解析秦岭北麓鄠邑段多维空间特征;采取历史地理学定性分析和景观生态学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秦岭北麓鄠邑段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根据本书提出的情境化变量因果关系研究法,揭示秦岭北麓鄠邑段多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出基于多过程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的景观格局
中国*代民居专家于20世纪50年代初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传统民居调研成果,涵盖了中国东西南北中五个大的地理区域的10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地域民居:新疆民居、窑洞民居、陕西民居、云南民居、广东民居、福建民居、浙江民居、苏州民居、上海里弄民居、吉林民居。内容包含村镇布局、建筑与地形的结合、平面与空间的处理、体型面貌、建筑构架、装饰及细部、民居实例等具体章节,涉及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新疆、吉林等,则按照民族民居的建筑分类进行撰写。图片多以测绘图为主,所有的图片均为作者当时深入调研、考察、测绘的资料汇总。是迄今不可多的珍贵民居研究材料。
作为地域建筑的重要特征,自发性是解析建筑地域性的密码。但建筑的自发性并未得到充分研究。本书引入自组织理论作为研究的框架,以历史地段、乡土村落,违建社区等自发性较强的聚落为对象,进一步阐释建筑地域性的生成原理。其内容包括:自发性建造在组织方式上与自组织系统一致;地域性理论与自组织原理在阐释目标上具有一致性。自组织理论框架下,建筑地域性可划分为自发、自觉、自省三个层面;自发层面的地域性是研究重点。建筑的地域性既源于建筑,也源于建造者所受的空间限制;并非自然、人文因素下的必然产物。
本书通过上中下三篇,将村镇从宏观到微观,从内涵释义到外部形态,从历史发展到未来建设等方向进行全面解析。 上篇以村镇格局的历史演变切入我国村镇发展阶段,同时解析其发展原因与影响因素。再通过分级研究,将空间格局从外部空间逐级聚焦到单体空间,最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设计策略,以新颖的案例结合现代转译的手法解析。 中篇围绕村镇风貌保护与研究展开叙述。本篇着重研究如何分层级全方位的进行保护,宏观层面研究阐述了街巷肌理、建筑风貌、平面形态、材料颜色、界面形态、节点空间、环境设施和产业风貌的保护。微观层面研究从建筑结构、材料保护、装饰表达、建筑防护措施到精神文化空间的传承。村镇的发展与村镇的风貌是相互依存的,人文风貌、自然风貌和建筑风貌也是其发展的 金山银山 。 下篇以未来建设方向引领
传统村落是包含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精神和场所文化的空间记忆,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 是以声音为载体、通过口传心授进行传播与传承,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等,以及与其相关的文化场所。贵州作为民族和传统村落数量均多的省份,各民族独特的声音文化及其空间载体形成了蕴含着丰富历史与文化信息的声景观,并活态传承至今。本书即是对传统村落内声景观自然、文化与社会属性所开展的非遗价值定位,旨在通过传统声音研究、聚落景观研究与非遗保护相结合,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切实推动传统地区文化的传承与经济的发展。
黎族传统建筑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本书的主要内容聚焦黎族传统民居的历史沿袭、风格特点、营造技艺、应用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与探讨。在对海南本土黎族传统聚落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过程中,详细记录了黎族各个原始村落的样貌、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基于设计学科的理论体系,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探索解决传承与创新发展问题的具体方式,旨在通过保护性设计、活化再生设计、应用模式探索等方式,解决黎族传统聚落民居的现实困境,在保护地方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助力黎族传统文化艺术与精神的 回归 。
本书借用“景观基因”的原理,在实地调研晋陕古村落的基础上,重点以无定河以东、汾河以西、长城以南的黄土高原区域作为原生建筑和景观基因的研究范围,找寻并剖析以原生建筑为主体的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窑居村落建筑景观群系。
本书结合建筑学专业特点,以图解及案例综合分析的方式阐述民用建筑防火设计的整体框架和主要知识节点,旨在以民用建筑为纲,以建筑设计为本,以设计实例为鉴,以火灾实例为证,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诠释建筑防火设计,并按建筑设计程序逐步展开:先从建筑定性和分类着手,再阐述总平面布局、防火分区与防火分隔、安全疏散与避难、结构构造与装修设计、木结构建筑防火设计,以及消防设施和电气、性能化防火设计等内容。本书可作为建筑学专业学生及职业建筑师建筑设计的参考和借鉴。
本书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在 一带一路 倡议背景下,分别对新疆传统村落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进行分析,讲述当地传统村落景观的发展历程与成果,并辅以大量的手绘风景画、实景照片描述新疆传统村落景观发展,*后论及新疆传统村落景观的传承与创新、政策与经济、生态与美育的积极价值导向。本书适用于建筑历史、园林景观、古村落规划与保护、环境设计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有关爱好者阅读参考。
《浙江科举文化史》内容包括:培育积淀:隋前的浙江教育与选才;风生水起:隋代浙江科举文化;钱江风潮:唐五代浙人早期的科场征战;人文蔚起:宋代的浙江科举文化;逆境坚持:元代的浙江科举文化等十三章。本书的写作,是对浙江科举文化的一次壮丽回望,更是在了解浙江省科举文化史这个省情的基础上,对如何在新时期继承和发展地方文化,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更好地建设和发展我省富有时代特征的新文化,从而提升我省文化品格、提高我省文化生产力的一次努力和尝试。
陶岔村位于河南省浙川县东南部,地处豫鄂两省四县市(河南邓州、淅川,湖北丹江口、老河口)结合部。 一、陶岔村的规划定位 新规划分为遗址村、旧村、新村三个部分。 遗址村一次性拆迁,并在拆迁前先完成遗址公园的设计,移民与村庄遗址是渐川县特有的文化与历史.并且淅川的每一个人都记忆犹新,故拆建一个真实的村庄遗址公园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旧村:村中依然保留着100多年前的民房,从lOO年前到 的建筑基本完整。如何保护旧村,让旧村重新成为 有价值的商业区,让历史与文化重新体现价值,这是我们在规划与建筑中要完成的任务。 新村:新村的建设要体现并具有时代的特质.如太阳能、环保砖、旧建筑材料的再次利用、中水利用等。 为重要的是新村要明显看到旧村中文化与历史的眼神,新村建设不仅要尊重地方建筑中的民俗与习俗
岭南建筑经典丛书之岭南民居系列,以《广府民居》、《客家民居》、《潮汕民居》和《雷州民居》四册建构,就是希望能通过图文并茂的编撰方式向读者介绍这四种 代表性的岭南民居建筑,使读者对岭南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特色有一个大体的认识。本书是其中的《雷州民居》一册,由梁林编写。全书共分9章,包括:。
......
何刚著的《院落组成的传统村落--空间与行为》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村落中居住院落的空间与行为,以及居住院落组合对传统村落整体产生的影响,希望帮助人们 加深刻地理解传统村落的空间和行为本质特征。提出传统村落应把对院落组合的控制作为保护发展的重要内容,并通过院落模式调适和公众参与的方式来实现。 本书对于建筑学、社会学领域对于村落的研究者和从事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保护的工作者有一定参考作用。
......
陶岔村位于河南省浙川县东南部,地处豫鄂两省四县市(河南邓州、淅川,湖北丹江口、老河口)结合部。 一、陶岔村的规划定位 新规划分为遗址村、旧村、新村三个部分。 遗址村一次性拆迁,并在拆迁前先完成遗址公园的设计,移民与村庄遗址是渐川县特有的文化与历史.并且淅川的每一个人都记忆犹新,故拆建一个真实的村庄遗址公园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旧村:村中依然保留着100多年前的民房,从lOO年前到 的建筑基本完整。如何保护旧村,让旧村重新成为 有价值的商业区,让历史与文化重新体现价值,这是我们在规划与建筑中要完成的任务。 新村:新村的建设要体现并具有时代的特质.如太阳能、环保砖、旧建筑材料的再次利用、中水利用等。 为重要的是新村要明显看到旧村中文化与历史的眼神,新村建设不仅要尊重地方建筑中的民俗与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