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民居营建技术丛书”中的一个分册,对泉州地区民居建筑及其建造技艺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为记录和传承闽南地区传统建筑技艺做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包括形式因素、发展脉络、建筑形态、营造工艺、细木作工艺、石雕技艺、泥水作技艺、装饰装修、建筑文化、保护修缮等内容。
本书以传统的建筑史研究方法为基础,采用大量的历史和碑刻文献作为研究依据,并辅以建筑结构和特征的分析,厘清北京地区寺院建筑的发展脉络、布局特点和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艺术史、历史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手法,对于寺院建筑的形成原因、形象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力图在融合建筑史和艺术史学手法后进行更深刻的分析。在研究对象上,本书以北京寺院建筑及遗址为主要分析样本,通过分析各个时期寺院的布局形态和建筑形制,挖掘佛教建筑在北京乃至华北地区的演化规律。本书章节以时间为顺序,解析北京现存寺院的重点实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对寺院的布局以及佛殿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归纳。
王永先撰文的这本《中国精致建筑100:朔州古刹崇福寺》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详细宣传、介绍了山西朔州古刹崇福寺的缘起、文化背景、发展演变、寺院布局、千佛阁、弥陀殿、三宝殿等建筑特点、形神兼备的雕塑艺术、五彩斑斓的壁画艺术、鬼斧神工的小木作及装修细部等。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发生于20世纪初的现代性萌芽,到70年代对现代主义的自我吸收调试,直至今日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共存,西班牙建筑慢慢找到了一种自己同国家、地域与文化相适应的风格,并已日趋成熟。本书通过一系列建筑师、建筑作品和大事件的介绍,展示一个全面而不乏细节的当代西班牙建筑全貌。 发生于20世纪初的现代性萌芽,到70年代对现代主义的自我吸收调试,直至今日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共存,西班牙建筑慢慢找到了一种自己同国家、地域与文化相适应的风格,并已日趋成熟。本书通过一系列建筑师、建筑作品和大事件的介绍,展示一个全面而不乏细节的当代西班牙建筑全貌。
显通寺是五台山寺庙群中*大的一座寺庙,规模浩大,有各种建筑400余座,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殿堂、厢房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称。周围山峦起伏,寺内殿阁巍峨,兼有苍松翠柏参插其间,佛教气息浓郁。王宝库等撰文的这本《中国精致建筑100:五台山显通寺》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显通寺的起源和历史,建筑形制、风格与构造等。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作为地域建筑的重要特征,自发性是解析建筑地域性的密码。但建筑的自发性并未得到充分研究。本书引入自组织理论作为研究的框架,以历史地段、乡土村落,违建社区等自发性较强的聚落为对象,进一步阐释建筑地域性的生成原理。其内容包括:自发性建造在组织方式上与自组织系统一致;地域性理论与自组织原理在阐释目标上具有一致性。自组织理论框架下,建筑地域性可划分为自发、自觉、自省三个层面;自发层面的地域性是研究重点。建筑的地域性既源于建筑,也源于建造者所受的空间限制;并非自然、人文因素下的必然产物。
传统村落是包含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精神和场所文化的空间记忆,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 是以声音为载体、通过口传心授进行传播与传承,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等,以及与其相关的文化场所。贵州作为民族和传统村落数量均多的省份,各民族独特的声音文化及其空间载体形成了蕴含着丰富历史与文化信息的声景观,并活态传承至今。本书即是对传统村落内声景观自然、文化与社会属性所开展的非遗价值定位,旨在通过传统声音研究、聚落景观研究与非遗保护相结合,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切实推动传统地区文化的传承与经济的发展。
本书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详细宣传、介绍了为抗击日寇对我国的侵略和骚扰,自明代以来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如山东、浙江、安徽、福建、广东等地修建的抗倭城堡、瞭望台、烽火台、敌楼、炮台等军事设施;弘扬了戚继光等民族英雄抗击倭寇的英雄事迹等。 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全书以陕北黄土高原为考察范围,通过挖掘该地域乡村聚落如何生发于特殊地貌、如何适应于气候环境,揭示并掌握其顺应自然、善用自然的生长规律和智慧,由此建立面向 包容性绿色增长 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以期为中国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可参考可应用的技术路径,并在理论层面为全球乡村研究的知识体系贡献中国乡村样本及其智慧。
本书结合建筑学专业特点,以图解及案例综合分析的方式阐述民用建筑防火设计的整体框架和主要知识节点,旨在以民用建筑为纲,以建筑设计为本,以设计实例为鉴,以火灾实例为证,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诠释建筑防火设计,并按建筑设计程序逐步展开:先从建筑定性和分类着手,再阐述总平面布局、防火分区与防火分隔、安全疏散与避难、结构构造与装修设计、木结构建筑防火设计,以及消防设施和电气、性能化防火设计等内容。本书可作为建筑学专业学生及职业建筑师建筑设计的参考和借鉴。
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建筑迫切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创新,回顾历史是一种必然选择。梁思成等代建筑师通过探索建立了初的 民族形式 建筑体系,在遵循和采纳西方建筑原理和方法的同时,运用大量的传统装饰来表现 中国固有特征 ,这为当代建筑在传统的现代表述问题上提供了重要思路。本书重点关注近代建筑 民族形式 的形式风格与设计思想,并就此类建筑首次提出了不同以往的分类方法,注重传统装饰与建筑材料、功能、环境等的联系性与造形变化性,就 民族形式 建筑装饰艺术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本书对近代建筑中传统建筑装饰的认知、解读、表达进行了多层次评释,分析其承续逻辑,可更好地促进传统符号的设计转化。本书在为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补充图例及数据参考的同时,也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传统再生策略。
《昆明历史建筑》采用中英双语、地图导览、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178张建筑照片、22张建筑测绘图纸将昆明现存历史建筑进行分类,以历史学、建筑学专业的研究方法,对各类型建筑考其源流、述其文化背景和特色、析其设计意匠和功能,对各类型建筑中代表性的建筑进行案例分析和专业记录。 全书所选建筑时跨清末至上世纪50年代,地域从城市到乡村,类型涵盖传统民居、别墅、园林和观览建筑等多种类型,对昆明历史建筑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研究,为历史建筑要素的价值评价和要素构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昆明历史建筑》一书的出版可以 加全面地展示昆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在展现昆明历史建筑特色特点的同时,有效提高文化遗产传承水平,让 多读者、游客、市民参与到历史文化的传承中来,清晰了解历史建筑的位置及背后的故事,让文
由杨昌鸣、谢国杰、张玉坤撰文的《军事村落--张壁》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位于山西省绵山北麓龙凤镇的军事村落张壁。它是世界建筑史上罕见的袖珍小城,建在仅0.1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却已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其地上和地下的城堡式建筑,是目前我国现存较为完好的一座融军事、居住、生产、宗教等为一体的 城堡式建筑 。堡内拥有夏商古文化遗址、隋唐时期挖设的地道、元代戏台、明清民居以及反风水的建筑风格等。本书介绍了它完善的军事防御功能、山地形态、村落的空间布局、巷道构成、民居格局、多元的宗教文化等。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