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核心的结构形式是木构架,在历史进展过程中,中国发展出一套复杂的营造系统,与中国人的哲学、美学与文化融为一体,迥异于西方建筑,成为一种奇迹。中国古建筑从城市防御、公共建筑、宫殿庙宇或乡土建筑都而自成一体。本书以建筑材料和建筑类型划分章节,对中国古建筑语言予以阐述。语言简洁明了、插图生动形象,文字与插图有机结合。可以使读者轻松地阅读这些词句语言,了解中国古建筑语言的真谛。
中国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数量多、分布广的一种建筑形式。本书从民居的历史发展谈起,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配以大量实景照片、钢笔画、彩画,生动地介绍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的建筑模式、建筑结构特点、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背后的文化与历史。全书包括中国民居的发展历程、中国民居的建筑形式、中国民居的艺术特征三章内容,有很强的理论性、艺术性和欣赏性。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建筑文化、继承古老文化传统有重要意义,可供建筑专业相关人员及中国建筑文化爱好者阅读使用。
敦煌石窟是闻名世界的文化艺术宝库,壁画中保存了从十六国至元代大量建筑形象资料,本书分两编:*编详尽论述了壁画中的佛寺、阙、城垣、塔、住宅和其它多种建筑类型,以及建筑部件与装饰、建筑施工、建筑画等专题;第二编对古代丝绸之路重镇敦煌古城、玉门关与阳关、敦煌石窟洞窟形制、莫高窟唐宋窟檐、窟前宋代建筑遗址和敦煌十六国到清代的古塔等建筑实例和遗址,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强调将对象置回到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加以考察,特别关注对象的艺术与文化层面,并对有关名物进行了系统考订和纵横不同方面的广泛联系与论证,提出了许多创新见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江西是我国中部江南腹地的一个大省,属地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有过杰出的贡献。与历史发展同步,江西相继出现不少历史文化名人和古今不朽大家。显赫的历史文化成就也直接影响城镇建设和聚落的发展。虽在近代几百年经岁月磨砺和在战火烟硝中大多数已经不复存在或容光顿失,但是从现存有限的古建和残物中,不论城墎古墙、古塔桥梁,宫观寺庙、书院戏台,特别是为数众多的祠堂民居,都充分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中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与建筑技艺水平,也使我们重新认识它们的历史价值和地位。 《江西古建筑》为《中国古建筑丛书》的分卷, 系统论述我国江西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各类型建筑的分布及特点。 具体包括绪论、城镇与村落 、 衙署与学校 、 宗教建筑 、 居住建筑 、 民间祠祀及戏台 、 工商业建筑 、 其他建筑 、
本书主要讲述了现存三门峡地区207个地坑院聚落中*有特色的23个窑洞民居。全书共分三章,*章对地坑院聚落的历史和产生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回顾,简要回顾了地坑院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第二章为调查呈现阶段,讲述对窑洞民居的调查过程和经历,并着重介绍了在现存的207个地坑院聚落当中*有特色的23个。介绍包括每个聚落的历史背景、空间特征、平面图、立面图等。第三部分为三门峡地坑院聚落不同年代对比,直观呈现地下窑洞近些年的变迁过程。本书将作为历史文献与档案,以图像与文字形式记录当下窑洞民居的现实状况,这些都将是留给未来的宝贵财富。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不分卷,按五城兵马司的顺序记录了当时内城的九百多条胡同,外城的三百多条胡同。《京师坊巷志稿》二卷,按皇城、内城五城、外城五城的顺序,记录了清末北京城的坊铺里巷,其有事迹可考的,均加以注释。
中国木构建筑历史悠久,但由于天灾人祸,元代以前的木构建筑大多已荡然无存了。据调查,距今1000多年前的唐、五代木构建筑9座,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本书以全新的理念、先进的图形绘制手段,运用实测数据真实地再现唐、五代9座木构建筑的原貌,完整地展示这些木构建筑的建筑精髓。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部,由外部整体建筑样式到内部单一构件规制,以专业的角度,对每座建筑进行全方位的深度解析。将实地测绘所得的墨线图(平面图、鸟瞰图、大样图、3D图等)与实景图片相结合,辅以文字说明,对大木构造及台基、墙体、梁架、斗栱、辅作等作出详尽记录。墨线图中的数据,均为古建筑专业研究人员在专家指导下实地勘察所得,准确而翔实。除此之外,对附着于古木建筑之上的文化艺术,如壁画、彩塑和砖、石雕刻等也有详尽解析与独
“老房子”——老百姓都这样称呼祖祖辈辈居住的古老民居。它们确实老了,与现代化的距离越来越远,连他们主人的后代也不想要了,拆了或卖了盖洋楼,既气派又实用。这是可以理解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建设性破坏性也将愈演愈烈,老房子像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一样越来越少(少数名人故居可幸免),随之而去的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建筑艺术,以及宝贵的旅游资源。等到我们醒悟时,恐怕已经晚了,老房子那种特有的时代氛围和文化气息都将一去而不复返,即使造了许多新古董也无济于事。我们出版这套图集的目的一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古民居价值的重新认识,手下留情,多保留一些精彩的老房子;另外,退一万步讲,即便全拆完了,好歹也让老房子留一些遗像给后人或外星人吧!
1843年上海开埠后,外滩地区率先跨出了传统的农业社会,走上近代城市化发展的道 路。百余年来,它作为展示西方文化的窗口,上海城市发展繁荣的标志而倍受关注。作为一种建筑文化的移植,外滩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这些大多形成于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的西方传统风格建筑,反映了当时世界建筑设计潮流,审美取向和施工技术的一流水准。以今天的眼光去观察,可以发现它们以非常具体的形象见证了世界建筑文化发展的脉动,更可举一反三地勾画出上海与世界潮流的关联。故其历史的,文化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已然是这座城市中一份不可再生的人类文化遗产。
《闽南传统建筑》包括闽南传统民居形制,闽南传统建筑大木作,闽南传统建筑的砖作,闽南传统建筑中的石作,闽南传统建筑灰塑、陶作与剪粘工艺,闽南传统建筑屋顶做法,闽南传统建筑小木作,闽南传统建筑彩画作,闽南传统建筑施工工序与建筑禁忌,闽南传统建筑的风水禁忌等内容。闽南传统建筑既有中国传统建筑对称、严整、封闭的性格,又具有华丽活泼、夸张矫饰的特征,是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建筑体系,也是中国南方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出版将有利于人们加深对闽南传统建筑的了解,有利用闽南传统建筑的传播。
《北京四合院建筑》一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北京四合院保护、研究、设计、施工的基础上写成的一部学术、技术专著。全书涉及四合院的历史、叉化、格局、风水、空间、构造、装修、装饰、设计、施工、保护、修缮等全部内容,是迄今为止包含内容全,技术、艺术信息含量大,涉及方面厂的一部四合院建筑专著。《北京四合院建筑(第2版)》不仅内容翔实,文字叙述流畅,通俗易懂,而且选用了大量照片和墨线图配合文字内容,使读者一目了然,使用方便。 《北京四合院建筑(第2版)》第二版对基本内容进行了校订和补充,将*后一章进行了改写,使内容更加符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55)》精神。 《北京四合院建筑(第2版)》的出版,对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古都风貌,对北京四合院及其他传统民居的保护、研究、开发利用均有重要意义。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书中以北京旧城区大栅栏地区14条街巷的193处杂院为切入点。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院落空间资料收集,然后对资料进行处理和整理,*后通过图表比较分析法进行院落空间现状的研究,寻找杂院空间中的普性规律和特殊性。本书通过对大栅栏地区杂院建筑的整体研究,旨在对当下北京旧城保护与建筑提供基础的资料信息,同时将作为历史文献与档案,以图像与文字形式记录当下北京杂院的现实状况,这些都将是留给未来的宝贵财富。
本书以“当代视野下的民居传承与聚落保护”为主题,向历史回溯,探讨新时期传统民居(聚落)的深层价值及对当下城乡建设的启示意义,同时关注疫情、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的当代民居的发展与流变。论文集从传统民居与聚落保护、现代技术与民居营造、乡村规划与传统村落、民族地区传统民居与聚落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和探讨,提出问题,纳入思考,对我国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以及新城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书适于建筑学相关专业师生、专家、学者及民居建筑相关工作者、爱好者阅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