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是闻名世界的文化艺术宝库,壁画中保存了从十六国至元代大量建筑形象资料,本书分两编:*编详尽论述了壁画中的佛寺、阙、城垣、塔、住宅和其它多种建筑类型,以及建筑部件与装饰、建筑施工、建筑画等专题;第二编对古代丝绸之路重镇敦煌古城、玉门关与阳关、敦煌石窟洞窟形制、莫高窟唐宋窟檐、窟前宋代建筑遗址和敦煌十六国到清代的古塔等建筑实例和遗址,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强调将对象置回到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加以考察,特别关注对象的艺术与文化层面,并对有关名物进行了系统考订和纵横不同方面的广泛联系与论证,提出了许多创新见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系一部关于上海近代建筑的全景式论著。全书系统阐述了上海近代建筑和城市的发展演变、中国和外国建筑师的作品、中国传统建筑的转型、东西方建筑文化在上海的融合。对于近代盛行于上海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装饰艺术派风格、中国传统建筑复兴风格、近代建筑中的地域风格及其源流作了全面的论述和考证。全书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书中列有上海近代建筑师和近代建筑附表。本书对于建筑师、规划师、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广大建筑爱好者具有参考价值。本书的出版对于优秀近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以及上海的城市建设具有深刻的意义。
江西是我国中部江南腹地的一个大省,属地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有过杰出的贡献。与历史发展同步,江西相继出现不少历史文化名人和古今不朽大家。显赫的历史文化成就也直接影响城镇建设和聚落的发展。虽在近代几百年经岁月磨砺和在战火烟硝中大多数已经不复存在或容光顿失,但是从现存有限的古建和残物中,不论城墎古墙、古塔桥梁,宫观寺庙、书院戏台,特别是为数众多的祠堂民居,都充分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中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与建筑技艺水平,也使我们重新认识它们的历史价值和地位。 《江西古建筑》为《中国古建筑丛书》的分卷, 系统论述我国江西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各类型建筑的分布及特点。 具体包括绪论、城镇与村落 、 衙署与学校 、 宗教建筑 、 居住建筑 、 民间祠祀及戏台 、 工商业建筑 、 其他建筑 、
本书主要讲述了现存三门峡地区207个地坑院聚落中*有特色的23个窑洞民居。全书共分三章,*章对地坑院聚落的历史和产生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回顾,简要回顾了地坑院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第二章为调查呈现阶段,讲述对窑洞民居的调查过程和经历,并着重介绍了在现存的207个地坑院聚落当中*有特色的23个。介绍包括每个聚落的历史背景、空间特征、平面图、立面图等。第三部分为三门峡地坑院聚落不同年代对比,直观呈现地下窑洞近些年的变迁过程。本书将作为历史文献与档案,以图像与文字形式记录当下窑洞民居的现实状况,这些都将是留给未来的宝贵财富。
本书共5章,从哈尔滨新艺术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建筑的原型、形态特征、细部特征进行了详细地理论分析与专业阐释,第5章以中英文形式对62栋现存与已毁的哈尔滨新艺术建筑进行概述。本书并配有890余幅图片,包括建筑图片、建筑历史图片、建筑立面设计图、建筑平面图、建筑测绘图等。本书是目前本全面、系统、翔实研究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著作,对于哈尔滨近代建筑史乃至于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史的研究与遗产保护都具有理论学术价值、文献价值、艺术欣赏价值。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不分卷,按五城兵马司的顺序记录了当时内城的九百多条胡同,外城的三百多条胡同。《京师坊巷志稿》二卷,按皇城、内城五城、外城五城的顺序,记录了清末北京城的坊铺里巷,其有事迹可考的,均加以注释。
梁平双桂堂被誉为“西南禅宗祖庭”,其空间组合既强调佛教寺院的轴线空间序列,又巧妙结合民间院落空间组织特色,在建筑营造技术上,巧妙运用石木组合构架技术,建筑的地域特色浓厚,是佛教建筑地域化特色的典型例证。《梁平双桂堂》分册首先对双桂堂首先的地理区位、建筑布局及风格特点等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全书大部分即主体部为建筑测绘图,包含院落群体测绘图和十三处建筑的详细测绘图。本书测绘图定稿也是建立在修复设计基础上的。本书第二大部分为碑刻、匾额、楹联图文,所选内容主要以清代内容为主,以及有寺庙标志特色的近现代内容,通过实物照片与文字考证相结合方式呈现。附录为大事记和方丈名录,内容经过反复考证,对双桂堂的文史管理有着积极的意义。本书对双桂堂保护修复设计、建筑文化艺术传播都提供了条件。
尹维真主编的《湖北传统民居研究》是一本系统介绍湖北传统民居的专*。它系统总结了湖北地域特征与乡土民居类型、湖北乡土建筑的建造智慧和美学特征,并基于此,提出了湖北乡土建筑的保护、传承与建筑创新的一些思路。 本书的出版将使人们对湖北传统民居文化有一个全面与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乡村孕育了城市,为城市提供劳动力、土地、产品、生态的保障。研发经济型宜居农村住房,让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到广大的新农村建设中,不仅是本次竞赛的关注点,更是今后城市反哺农村、促进人居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编者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期待以竞赛为契机,和业内各界人士携手共建“美丽乡村”,实现“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编者谨将《阳光与美丽乡村(附光盘2015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集)》献给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设计者、建设者和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