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一年的时间内,考察了英格兰大大小小的教堂50余座,拍下照片上万张,写了游记几十篇,并用镜头、速写和文字三种方式记录全部英格兰大教堂。本书的 条线索是书中的游记,这些文字既有客观的解说也有作者主观的感受。本书的第二条线索是摄影作品,书中照片都是作者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讲究构图、光影和故事性。本书的第三条线索是建筑速写,这些速写经常来自午餐时间和漫长的火车旅程中,这些写生 像是教堂印象。 本书所介绍的16座英格兰大教堂的建筑风格跨越了罗曼时期、巴洛克时期、哥特时期等重要的外国古代建筑时期。这些教堂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约克主教堂(York Minster)、利奇菲尔德大教堂(Lichfield Cathedral)、彼得伯勒大教堂(Peterborough Cathedral)、林肯大教堂(Lincoln Cathedral)等。
作者从宗山与宗宫的历史渊源入手,以缜密的人类学调查为基础,探索藏传佛教宗教建筑的保护与复建。桑珠孜宗堡为上海市援藏目,当地文化管理及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同济大学提供设计成果,四川和西藏工程单位联手协作,是为了弘扬西藏历史文化的共同奉献结果。本书对该项目的历史渊源及复原策略、建筑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本书主要分三部分,上篇为图说规划,中篇为图说营造,下篇为图说内廷。在规划部分中,从营国旧事始,明朝朱棣定都北京,再到清朝康熙、乾隆等对于紫禁城的变动,紫禁城始终与国家象征密不可分。 在中篇部分,作者谈及古建筑的数据分析方法,并用该方法对于太和殿、英华殿、体仁阁、弘义阁等建筑进行了分析,从而阐释了各建筑在营造上的不同手法以及局部特点。随着作者分析数据的思维路径,并逐渐揣摩出古代工匠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没有丝毫的枯燥之感,反而有种解谜般的阅读乐趣。 下篇为图说内廷,主要讲述的是紫禁城内的诸多使用者,以及他们对于室内装饰设计的不同审美情趣,还穿插了关于帝后生活起居的趣事,细节感十足,有着不逊于文学作品的故事性。
普宁寺是承德外八庙之一,是一座藏传佛寺,建筑艺术成就十分辉煌。它不但反映了清代初年建筑工程技术方面的成就,也表现了各族建筑艺术的密切交流。 普宁寺作为批确定的全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清代重要的大型建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为读者提了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详尽的测绘图,以及珍贵的建筑数据,是作者对普宁寺深入研究的重要成果。这种对传统建筑个案进行的科学的价值评估,明确了普宁寺在社会学、历史学、技术科学、艺术学诸方面的科学价值,不仅有助于作为文物保护单何的建筑具体保护工作的落实,而且弥补了我国在传统建筑研究工作上深度方面的欠缺。 本文内容丰富,文字平易,图片精美,不仅适合建筑史研究人员收藏,也适合建筑文化爱好者阅读,可谓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