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解读,以通俗而感性的笔触,深入挖掘颐和园背后的历史、造园手法和人物逸事,生动展现了这座园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同时,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和可视化图表,帮助读者更直观地领略颐和园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全书共分八章。上半部分讲述前身清漪园的建造过程,还有整体山水构架、建筑布局,以及造园的意境和手法。其中乾隆年间的盛世风华,洋溢在字里行间,甚至于乾隆对西湖胜景的偏爱,对海外仙山的向往等造园轶事,都被作者亦庄亦谐的笔调娓娓道来。下半部分深入挖掘颐和园的重建过程、帝后生活空间,以及现今景区的概况。作者笔调转为沉重,湖光山色、亭台楼阁、砖石土木都散发着人文气息。
中国古代建筑史
这本书展现的是技术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事实上,技术本身并不是这本书探讨的重点,作者关注更多的是技术如何被社会塑造以及技术又怎样反过来影响和重塑我们的社会。近年来,数字与移动媒介正在大幅度改变我们的日常城市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如何体验我们周遭的城市环境。我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移动数字工具,或者数字屏幕来体验不同的城市,甚至,我们通过不同的算法来体验城市,这些算法可能来自商业机构,也可能来自非政府组织,甚至可能来自某个市民本身。借用一些新媒介的使用案例和历史案例,作者想展现新媒介在某种程度上对未来的更加个体化和更加自由化的城市社会有怎样的贡献。有一个可能的未来图景,在这幅图景中,数字媒介构建了一个关于城市公共范畴的新定义。同时,数字媒介也赋予了 城市作为一个开放、民主的陌生人社群
《现当代建筑十五讲》将重点集中在梳理西方现代建筑的发生、发展的脉络上,结合同时期西方其他艺术的发展线索,对一代四位主要现代大师的建筑思想进行分别探讨,并考察他们的思想在西方当代建筑的主要影响与不同表现,*终落实到对中国现当代建筑的现状与西方同时期建筑的差距与差异的反思,从而提出中国当代建筑的地域性问题与国际化问题。
本书通过轻松易读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为读者串联起了从史前时期的聚落到明清北京城的建立这一宏大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前二十四讲是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都城或城市来进行分析,后六讲是总结性的内容,分别从城市的形态与建造、城市的军事防御、城市的风水理论、城市与水利的关系、城市的商业发展、中国城市的伟大之处等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总结。本书基于大量专业著作文献,却以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述,无论你是专业读者还是零基础小白,只要热爱中国古城和中华文化,都可以轻松阅读。
本手册第五版是在第四版的基础上,根据颁布的《钢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6 2021、《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 2017等,结合近年来国内外钢结构工程的实践,对原手册内容作了很多增、删、插、换、改的工作。内容更加丰富,使用更为方便。 主要内容包括:钢结构连接节点的基本特性;钢结构的连接材料及设计指标;钢结构的连接;平面桁架屋盖结构的节点设计、钢管桁架结构的焊接节点设计;空间网架结构的连接节点设计、门式刚架结构连接节点设计;多层及高层钢结构的连接节点设计;预应力钢结构的连接节点设计;钢结构连接节点的焊缝和高强度螺栓施工检测及验收与加固;钢结构连接节点设计计算用表。重点仍为多、高层钢结构连接节点、连接方法以及焊接、高强度螺栓连接、高强度螺栓混合连接为主。内容侧重以构造规定、构造图例、计算例题
中国建筑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工程技术,本身已成一个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中国文化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民族艺术的大宗遗产。 《中国建筑史》是由SHOU位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梁思成先生编写,同时也是SHOU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其按照中国历史发展顺序:上古、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国以后,涉及了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建筑类型,小到阶基、勾栏、柱础、斗栱、雕饰、门窗,大到陵墓、石窟、寺观、宫殿、住宅、都市。在丰富的历史文献基础上,列举实物、分析特征,清晰地展现了各种建筑形制及其发展变化。 我们今天读中国建筑史,是为了防止犯之前削足适履、张冠李戴式的错误,是为了在未来选择、创造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 部分:整理城市更新的概念、起源、发展历程与国际典型案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历史与实践中发现可能遇到的问题,规避发展中曾犯过的错误,学的验。 第二部分:梳理了我国的城市更新政策。除了技术研究,也亟须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撑,很多城市陆续出台了城市更新条例、设计导则等,明确了城市更新的发展计划与关键规划管理问题的处理导向,除了设计引导,、广州等城市还出台了城市更新土地政策、设计审查流程等创新内容。 第三部分:提出了涵盖产业、居住、交通设施、公共空间、市政设施等五大类的城市更新工程分类体系,并针对不同种类工行了问题梳理、特结,提出解决方案。 第四部分结城市更新建设理念,既体现了城市更新的建设特点,也反映了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 第五部分:案例部分展示的29个城市
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深入考察山西,探访建筑文化遗产以及人文景观的记录。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方式,以地域为中心,按照晋中、晋北、晋南、晋东南四大地区板块,透过古建介绍文化景观,体现根植于建筑的历史文化遗存,探索罕见留存的古建风貌,传承中华文明的精华。
文明的城市地下,暗流涌动 下水道,滋生细菌,也孕育文明。我们生产的每一滴废水,最终都汇入这座地下城市。这里藏污纳垢、臭气弥漫。又是在同一座地下城市里,废水经过收集、输送、净化,最后以 人畜无害 的方式回归自然。下水道是城市的静脉,有时因疾风骤雨而外溢,有时因污物沉积而堵塞,考验着考验着市民的觉悟、工程师的智慧、管理者的胆识。下水道是人类文明的显微镜,从5000多年前巴比伦简单的深坑式厕所,到现代便捷卫生的抽水马桶;从古罗马的马克西姆下水道,到巴黎、伦敦、纽约、东京等巨型城市庞大的地下管网系统;从中世纪夜间出没的掏粪工,到21世纪大型高效的污水处理厂 作为不断进化的超级工程,下水道的发展几乎与人类文明进程同步。下水道也是一座城市的显微镜,见证了一个个历史事件、一次次技术革新、一段段城市秘
这是一本为建筑、规划和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而著的有故事的罗马建筑史。本书将不仅为您详尽介绍罗马各个时代的城市和建筑的特征及发展脉络,还会抖开历史的尘土,为您讲述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再现罗马从共和国走向帝国、从恺撒的世界变成基督的世界这样一个波澜壮阔又跌宕起伏的历程。本书配有510余幅精美的插图辅助您的阅读。
本书以高品质住宅为对象,以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 为思想,将住宅相关的国内外共计19项标准文章和27篇高品质住宅工程示范案例汇编成册,以供我国高品质住宅的规划、设计、建设、评价及运行维护借鉴和参考,提升住宅水平与人居环境。本书从现状趋势、技术水平、标准制度、实践应用等方面,对支撑高品质住宅建设的技术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总结,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对全面了解国内外住宅建设发展形势、开拓高品质住宅技术创新理念、助力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稳步发展提供有力参考。全书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内容翔实、针对性强、覆盖面广,便于读者进一步加深对高品质住宅的了解,力求为住宅开发建设、规划、设计者们提供参考与借鉴,为推动高品质住宅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这是一本生动介绍西方建筑艺术语言的书籍。本书从建筑的原始美谈起,沿建筑艺术创作的发展主线,逐一介绍各个典型时期建筑的基本构成特征,及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模式所形成的建筑语言。内容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与洛可可、新古典主义建筑语言以及建筑语言进入白话时代等十章,清晰明了地用插图和文字形象介绍了西方建筑语言的构成规律。本书图文并茂,条理清晰,逐一列举了各时期建筑语言的特色及演变、典型建筑、代表性人物及作品,集知识性及趣味性于一体,不仅可使读者系统了解西方建筑语言,也可使读者领悟西方建筑艺术的发展轨迹及建筑所包含的 和谐、数量、秩序 。
完成于1974年的杰作《空间的生产》于1991年的英译出版,使列斐伏尔在英语世界的读者群中获得了更多声望,但他对建筑与城市实际产生的影响相较之下却颇不为人所知。尽管今日各高校的建筑、规划及城市设计专业均普遍地在阅读列斐伏尔,但他关于实践的教诲却少有人领会。这其实无法避免,因为英语圈在接触列斐伏尔的过程中,也同时在排斥浪漫主义和乌托邦这两个在其思想中争议性的要素。而此二者既具进步性(progressive),亦是对现代性的正面回击。 可以说,这个时代对浪漫主义和乌托邦的反感妨碍了列斐伏尔的学说由理论研究对象向实践指导思想的转化。若舍乌托邦和浪漫主义而欲以列斐伏尔之学说理解建筑与城市并进行相关实践,则或将抹杀其思想的真正意义。尽管于今时今日,乌托邦看似并无存身之所,列斐伏尔却指出,抛弃乌托邦无异于自私自
本书是根据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大纲 及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并参照国家现行施工及验收规范,在获得北京市精品教材的第三版的基础上修编而成。第四版教材仍包含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所涉及的十五章内容。包括:土方工程,深基础工程,砌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应力结构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道路、桥梁、隧道及地下工程,防水工程,装饰装修工程,脚手架工程,施工组织概论,流水施工法,网络计划技术,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总设计。教材15章内容,每章附有学习重点与要求、工程案例和习题。附有扫二维码可见的视频100余个,供教师使用的教学课件。
本书是20世纪德国著名艺术史学家鲁道夫?威特科沃(Rudolf Wittkower)论述文艺复兴建筑的权威著作,公认为它是该领域*影响力和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献之一。本书探讨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古典文化思潮对人文主义建筑师的影响,重点分析和阐释了当时*伟大的建筑家阿尔伯蒂和帕拉第奥的主要思想、理论和实践原理,并深入论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比例问题。本书有助于全面客观了解文艺复兴建筑的创作动因和基本原理,以及建筑师创造和谐视觉形式的途径,对我国建筑师、建筑文化和哲学研究者,建筑院校、艺术院校和人文学科等相关专业师生和研究人员是一本可供学习、了解西方古典建筑创作原理和方法的基础参考书。
安德烈亚 帕拉第奥(1508 1580年)的论著及作品已被公认为世界建筑史上的里程碑,他的设计语言既丰富又蕴含着根本的形式原理,对后世的影响延续数百年,不仅在西方各国形成了帕拉第奥主义及新帕拉第奥主义,甚至还拓展到西方之外的世界,并渗透在现代建筑及其之后的形式理论与设计实践之中。本书是解构主义大师彼得 埃森曼和马特 罗曼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通过300多张全新的分析图和模型,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帕拉第奥别墅的演变过程(从展现古典对称体量的别墅,到那些完全不包含建筑体而变为景观中碎片的别墅),开创性地通过形式分析阅读这位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作品并对其作品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探索了他的设计方法及与现代建筑的关联与差异。本书是对帕拉第奥建筑理论、设计方法及其世界性影响的深入解读和阐释,是对帕拉第奥研究的重要增
本书以通俗、易懂、简单、经济、实用为出发点,从节点图、实体照片、工艺说明三个方面解读工程节点做法。本书分为钢结构深化设计;钢结构制作;钢结构安装;钢结构测量;钢结构焊接;紧固件连接;涂装工程和安全防护共8章,提供了约300个常用细部节点做法,能够对项目基层管理岗位对工程质量的把控及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本书是一本实用性图书,可以作为监理单位、施工企业、一线管理人员及劳务操作人员的培训教材。
《砖雕石刻》详细讲述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砖雕石刻艺术。共分七个部分:屋顶砖瓦装饰,砖墙上的装饰,砖栏杆与影壁,石柱础与门枕石,基座、栏杆、台阶,石碑、石牌楼,砖塔与石塔。既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多彩的砖雕石刻艺术,又提示了传统建筑装饰的文化内涵。并配有50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
本书首先介绍近代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北方地区的教堂建筑总体情况,以及相关欧洲修会情况;接着将目光集中于比利时圣母圣心会,该修会在塞北地区活动广泛,却少有学者关注,有教会建筑师长期服务于该修会,建造了大量的教堂及附属建筑,其中几座至今保存较好;根据其在塞北的建筑发展情况分为三个时间段分别讲述其发展与衍变过程,1900年之前在华初期以中式民居为主,1900-1920年代以西式风格为主,1930年代之后以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为主;随后探讨教堂建筑本地化转型的内在机制;后介绍教堂建设中采用的技术、材料及其他有关营造的问题,并初步探讨此类建筑在遗产保护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主要内容包括第1章 中国近代教堂建筑概况。第2章 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次定居与文化碰撞,1865‐1900。第3章 教会建筑的勃兴,1900-1920年代。第4章 中国
吕彦直(1894 1929年)先生,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本书作者试图通过对有关吕彦直先生稀有文本的整理、校订,并对其建筑设计作品进行研究,以更为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发展脉络,谨此纪念吕彦直先生。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吕彦直评传,介绍建筑师吕彦直传略、作品及吕彦直建筑成就浅析;中编为吕彦直先生文存,通过孙中山先生陵墓建筑图案说明书、吕彦直君之谈话、吕彦直致夏光宇函、《建设首都市区计划大纲草案》等珍贵文献,研究其建筑思想的发展;下编吕彦直建筑设计资料例选,附大量原始建筑图纸,详细介绍其作品。
本书以工程进展各阶段项目总工工作内容为主线,结合项目总工实际工作,写清楚招标投标阶段、项目准备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收尾阶段等各阶段项目总工工作重难点,书籍非常贴近施工现场,更加符合施工实战,能更好地为高职高专、大中专土木工程类及相关专业学生和土木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服务。 此书具有如下特点: (1)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书籍在编写过程中,结合大量的施工实例图片或施工图纸截图,系统地对项目总工工作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说明,直观明了、通俗易懂。 (2)紧密结合现行建筑行业规范、标准及图集进行编写,编写重点突出,内容贴近实际施工需要,是施工从业人员不可多得的施工作业手册。 (3)学习和掌握本书内容,即可独立进行项目总工工作,做到真正的现学现用,体现本书所倡导的培养建筑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