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导则紧紧围绕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提出的 人性化、本土化、低碳化、长寿化、智慧化 要求,围绕建筑设计正向流程全面展示当下较为先进的绿色设计方法,结合各专业人员阅读习惯,以文字、概念图结合实际案例的方式呈现,图文并茂,让建筑师或相关从业人员可以快速切入各自专长领域,得到切实有效的设计指导?本导则分为上册(建筑分册)与下册(其他专业分册)两部分,本册(其他专业分册)包含10个章节,其中T[Theory]、P[Process]为2个前置章节,阐释绿色设计的基础理论及时序; S[Stucture]、W[Water]、H[HAVC]、E[Electric]、L[Landscape]、I[Intelligence]6个章节为主体内容,T[Tool]工具与应用,包含绿色性能模拟、BIM管理等内容。 [附]为辅助阅读,包含五大气候区相关绿建策略回应,以及在本导则指导框架下对绿色建筑的落实评估方法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 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 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节能诊断;4.节能改造判定原则与方法;5.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改造;6.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改造;7.供配电与照明系统改造;8.监测与控制系统改造;9.可再生能源利用;10.节能改造综合评估。 本规范中用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为配合《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的宣传、培训、贯彻及实施工作的开展,全面系统地介绍《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的编制情况和技术要点,帮助《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使用者理解和把握标准的有关内容,特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标准编制单位的有关专家编写了《 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 实施指南》一书。全书分为3个部分:第1篇《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编制与应用概述,第2篇《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条文解读,第3篇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研究报告。
为了建立建筑节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标准流程,对服务标准、合同规范、交易流程、节能减排效益的测试和验证等要点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节能服务专业委员会会同有关单位编制了本导则。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引用标准、术语、项目选择、技术方案、合同管理、融资、项目实施管理、运营管理、节能量评估、项目移交和项目后评估等。本导则可用于指导建筑节能领域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和管理。
龙惟定等著的《低碳城市的区域建筑能源规划》从阐述建设低碳城市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出发,论述了以综合资源规划为基础的区域建筑能源规划原则与目标的设定,对可利用资源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介绍了基于碳约束的区域建筑可利用能源资源的优化方法和区域建筑能源需求的预测。本书还具体介绍了利用新能源的区域能源系统方式,如分布式能源的热电联产系统、地源热泵,以及多能源互补与优化配置的方法。书中还提出了低品位未利用能源的能源总线系统以及能源互联网系统等新概念和新技术,并后归结到区域建筑能源系统的各相关评价方法。本书后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能源方式和能源系统作为区域建筑能源规划的实例加以剖析,并提出思考与展望。全书体系清晰,概念完整。 《低碳城市的区域建筑能源规划》不是教材,也不是设计手册。书中
《建筑节能检测实用手册》依据现行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等,并结合作者朱敏的工作实践而编写,将节能检测归纳为砂浆及保温浆料、保温板材、建筑玻璃及门窗、建筑墙体保温系统、建筑物围护结构现场检测、建筑节能配套材料、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等7个方面内容,从建筑节能材料检测的角度出发,分别对常用建筑节能材料的试验标准、检验批划分、检测设备、检测方法、结果评定等方面作了详尽的描述。书中还附有各种记录表格,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本书对于从事建筑节能材料检测、建筑节能材料研发、工程质量监督等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土木工程及建筑学专业本科学生工程化实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作为节能检测机构的培训教材。
本书主要包括国内外屋顶绿化发展概况、屋顶绿化植物材料的筛选、屋顶绿化设计施工与养护、植被屋面相关技术的研发、屋顶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屋顶绿化相关政策、法规与发展背景简介和案例分析等七个章节,除可以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教材外,还可以为政府决策者、设计者、建造者、投资方及业主提供良好的参考资料。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 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 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 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节能诊断;4.节能改造判定原则与方法;5.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改造;6.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系统改造;7.供配电与照明系统改造;8.监测与控制系统改造;9.可再生能源利用;10.节能改造综合评估。 本规范中用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全书包括三个部分:理念篇、操作篇、案例篇。理念篇从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生活方式等话题引出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战略转型及未来的发展机会,说明低碳技术是房地产企业赢得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低碳社区的开发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操作篇从低碳社区的概念出发,阐述了项目开发全过程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低碳社区的选址、投资分析及融资途径、低碳社区的市场定位、规划设计、技术选型、工程建设、市场营销、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关键要点,并结合实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说明,说读者一目了然。案例篇列举国内外20个具体的低碳社区开发项目,从项目的基本概况、规划设计到低碳技术应用及市场反响,对项目进行深度解读。全书理论结合实际,图文并茂,资料详实,并且提供了延伸阅读和实际操作的相关资源。本书作者具有2
本书围绕关于营造自然循环型环境规划设计的诸多事项,归纳总结了一些与水环境、资源、能源以及生物多样性有关的课题。同时,从实践的角度还相应地介绍了一些利用水和绿化带动地域再生的自然再生、群落生境营造以及作为要素来使用的水景观设施的相关规划设计事项等方面的优秀案例,以力图启发和普及自然循环型环境设计
建筑垃圾减量化管理对直接减少建筑垃圾排放量、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建筑垃圾减量化管理进行研究,出台了许多与建筑垃圾减量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缺少与法律法规配套的政策工具,导致企业进行减量化活动的动力不足,建筑垃圾减量化政策难以落实,减量化目标依旧没有实现。然而,目前学者尚未认识到政策工具对建筑垃圾减量化管理方面的影响,很少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于建筑垃圾减量化管理活动中的三个具体的问题:不同政策工具下具体的制度对政府和建筑施工企业的减量化行为的影响;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哪些影响因素来推动企业进行减量化活动、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目标;政府利用何种工具更利于建筑垃圾减量化管理活动的开展。
本书共4部分内容,分别为:国外既有建筑概况、标准篇、公共建筑案例篇、居住建 筑案例篇。国外既有建筑概况介绍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既有建筑现状和改造工作进展,重点对这些国家为促进既有建筑节能或绿色改造出台 的一系列法规政策进行了梳理。标准篇介绍了上述国家针对既有建筑改造和运行维护发 布的设计、评价标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故本书对各 个国家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进行了重点分析,主要包括:标准制定和发布、评 价指标体系、技术要求、评价等级划分和标准应用情况等。公共建筑案例篇和居住建筑 案例篇共收录了国外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案例22个,其中公共建筑绿色改造案例16个,居 住建筑绿色改造案例16个。这些不同国家的典型案例,均从建筑概况、改造前主
建筑节能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实施,提高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是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措施。本书根据我国目前建筑节能工作的实际状况,介绍目前常用的建筑保温隔热材料的生产与应用技术,包括目前广泛使用的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现场喷涂聚氨酯硬质泡沫和其他常见保温隔热材料等,内容包括发展应用概况、生产技术、应用(施工)技术、技术性能标准和发展前景等。本书注重技术性和实用性,兼顾知识性。全书分为五章,依次为,绪论、保温隔热材料、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屋面及其他建筑保温隔热材料与技术等。 本书可供从事保温隔热材料生产、施工、检测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作为课外参考书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根据工程光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知识点编写而成。全书共分为三章。*章为工程光学基础实验,包括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范畴的16个实验项目,涵盖了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和成像概念,理想光学系统,光线的光路计算及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和像差测量,光学设计以及物理光学中的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的偏振和晶体光学理论基础等相关实验。第二章为光学设计与仿真,内容包括基于ZEMAX软件的光学系统设计实例和基于DIALux软件的照明设计实例。第三章为工程光学应用实例,内容包括激光光束发散角的工程测量方法、平行光管简介及其在工程中的装调实例和光电系统中多光轴的工程校准方法。各实验项目均对知识背景、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仪器等进行了详细介绍。
光伏发电在全球各类可再生能源中,对国家节能减排、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光伏建筑一体化是未来光伏应用中*重要的领域之一。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经济发展向更可持续的路径转向,其前景十分广阔,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光伏建筑设计与实践》深入探索了光伏与建筑两大领域交叉结合的方方面面,从建筑美学到结构安全,从热工学到电气学,从材料到检测 ,收录并解说了大量国内外的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对未来的技术发展和探索也进行了展望。适合建筑设计人员、光伏系统T程师和相关大专院校师生使用。
本书针对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北纬27°以南,东经97°以东的夏热冬暖地区的气候特征,根据作者几年来的设计实践和理论探讨,系统地总结了该气候区建筑节能设计的原理和常用节能技术措施。 本书以一个建筑师的视角,从优化的建筑规划设计与节能,精细化的建筑单体设计与节能,热工性能更加优良的外围护结构的构造措施,常用建筑节能材料的性能和指标,建筑遮阳的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建筑技术应用等几个主要方面对低能耗建筑设计原理和技术措施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的阐述,力求实用性和指引性。 本书旨在为建筑行业设计人员,施工、监理、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学习、参考、实践之用,以推动本地区的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同时本书也兼顾了其他气候区读者的需要。
李传成编著的《大空间建筑通风节能策略》结合大空间建筑环境和空间组合特点,提出利用辅助小空间的混凝土、土壤等大热质材料的“蓄冷”性,或大空间下架空层,作为大空间的新风冷源;结合大空间高大自然温度分层的特点,提出下送风、地板冷辐射、吸热屋面等加强温度分层的通风节能策略。 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高速铁路高架客站为案例,提出利用混凝土高架桥、空间整体立体化特点的通风节能策略,并与现阶段使用的空调能耗做对比模拟,验证策略。介绍了8个研究性铁路客站设计的通风部分,从设计方法上强调技术作为建筑创作的出发点,空间形式与通风策略有机结合。 《大空间建筑通风节能策略》适应于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阅读,也是关注绿色建筑、建筑节能人士的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建筑节能技术》根据国家建筑 节能有关标准和规范,结合建筑节能新理念、新技术 、新方法,重点介绍建筑节能理念和概念、建筑节能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在实 际工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筑节能的意识和职业能力。全书包括建筑节能概述、建筑节能设计、建筑 围护构件节能技术、建筑给排水节能技术、建筑采暖系统节能技术、空调通风系统节能技术、建筑照明 节能技术和建筑节能检测8章内容。 《建筑节能技术》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备、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等土建类专业的教 学用书,也 可作为土建类其他层次教育相关专业教材和土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节能是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和生存环境的大课题,建筑节能是用少的能耗和对大气*的限度的污染达到高舒适度的居住环境是人们刻意追求的目标。北京振利高新技术公司开发研制的"ZL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材料及外墙保温成套技术"是目前我国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外墙保温技术体系。本书就该成套技术应用于建筑围护结构,特别是墙体保温工程所涉及的对外墙保温的理念、保温材料的技术标准、技术体系、构造原理、施工工艺、质量控制以及经济分析等方面的问题以问答的方式进行介绍,目的是使人们对墙体保温工程有更深的了解,进而推动墙体保温工程的实施。
这一本《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编写)是从2007年开始出版的第5本,收录了中国建筑能耗现状分析、北方城镇建筑采暖用能状况分析、供热节能*实践案例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根据作者长期从事教学、科研以及我国炼焦生产的丰富经验编写而成。全书共分六章;章焦炉热工基础,包含流体力学、热力学与传热学基本原理、定律及应用。第二章系统介绍焦炉生产与调火操作以及现代测温技术。第三章运用热平衡分析法对国内不同炉型的大中小45痤焦炉进行热工测试,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总结得到一系列独特的、实用性很强的测试方法、计算公式与分析图表。第四章运用分析法评价炼焦过程中能量在数量、质量上的变化、转换、损耗及利用情况,提出了三种*平衡和七种*效率。第五章提出了焦炉热工评价方法与节能途径,并重点论述了焦炉加热优化串级调控(OCC)系统。第六章介绍常用及发展中的热工测试与调节仪表。为方便读者,书末附有各种热工参数表。 本书内容丰富,理论性、实践性、系统性、实用性强,可供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