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建筑学家汉宝德的作品,他将自己对建筑设计、建筑艺术、建筑文化的思考以及他进入建筑行业的多年经验汇成给青年建筑师的十封信。
1
阿道夫·路斯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锋人物,他比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更加清醒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建筑困境,并提出了创造性的应对策略,柯布西耶称赞路斯“就像荷马一般用其思想和实践创造了现代建筑的史诗”。《言入空谷(路斯1897-1900年文集)》是路斯生前出版的仅有的两本文集之一,收录了路斯为1898年维也纳博览会所写文章和同时期其他的一些评论。其中著名的文章有“饰面原则”和“一个可怜富人的故事”。路斯的文章观点尖锐激烈、充满文采,抓住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某些本质特征,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他是那个时代伟大的作家之一。
皮埃尔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 2002年)对文化与实践的研究,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中,对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化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致力于对人类行为的动因与方式进行解读,这一研究虽然与许多法国同行 包括加斯东 巴舍拉、米歇尔 德 塞杜、米歇尔 福柯和亨利 列斐伏尔等 相似。但他的研究方法以实证主义为导向,广泛采用摄影、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手段来探索现实世界,这在当时过度崇尚华辞丽句的哲学界,显得尤为令人耳目一新。 不得不说,建筑界对皮埃尔 布迪厄的*作关注甚少。他的大部分*作聚焦于如下这些问题:文化观念如何建构、文化如何作为 资本 在社会中流通以及宰制群体如何利用这种 文化资本 来维持其宰制地位。 海伦娜 韦伯斯特*林溪、林源译的《建筑师解读布迪厄/给建筑师的思想家读本》旨在向读者介绍皮埃尔 布迪厄在
建筑手绘图是绘画艺术与建筑艺术的高度结合,其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使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是建筑模型所不能替代的。建筑手绘图对于设计方案的比较、设计意图的深化、设计质量的提高,都具有积极意义和促进作用。 建筑手绘图是表达设计意图的一种手段。其表现技法带有的专业特点,除艺术性的要求外,必须准确、真实地介绍实体,不带任何主观随意性。 准确,是指所表现的实体必须符合建筑结构的逻辑性、建筑尺度的准确性和建筑形体的严密性。真实,是指所表现的处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建筑,其形体、质感和环境要符合该设计实现后给人们的视觉感受。所以,建筑手绘图是沟通建筑师和建设单位或使用者之间的桥梁,也是建筑师研究建筑的造型和研究建筑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 自古以来,建筑同时被列为艺术范畴。也许由于建筑的造型
马里奥·博塔的所有项目,无论是钟表设计,还是在提契诺州阿尔卑斯山区的小型单身公寓,或是大型博物馆(例如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都遵照一种相同的规律:符合几何学,建立秩序,满足功能的同时又富于幻想和诗意,带有象征的意味。本书介绍马里奥·博塔的作品有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圣·玛利亚十字架教堂、圣·约翰巴蒂斯塔教堂、市政图书馆、杜伦玛特中心等10余个案例。内容包含每个设计案例的设计建造地点、施工时间及设计说明,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讲述了建筑大师的成就。
诺曼·福斯特爵士曾在耶鲁大学学习建筑。他的事务所完成了许多工作,并获得了如普利策奖和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这样的权威奖项。本书介绍福斯特及其合作者事务所的作品有德国新国会大厦、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世纪塔、法国电力公司、德国商业银行、花旗银行总部大楼等10余个案例。内容包含每个设计案例的设计建造地点、施工时间及设计说明,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讲述了大师的成就。
该书试图延续阿尔伯蒂的名句中所蕴涵的那种崇高感,以此表达对建筑与建筑师的尊敬。书中的内容试图解释少许几个建筑现象,进而完成从敬畏到愉悦的转换,记录了作者如何尝试着在建筑的阴影中展开故事的情节,讲给身旁愿意驻足的人听。
《勒·柯布西耶全集》共8卷,约400万字,由瑞士Birkhauser出版社引进,堪称建筑界有关柯布西耶资料为详尽的权威著作。全套书囊括了1910~1969年柯布西耶的作品及理论,图样详细、照片丰富,文字生动。 “该如何丰富我们的创造力呢?”这位伟大的建筑大师、哲学大师柯布西耶给我们指引的方向是:“去向那无疆之域,去自然的瑰丽多彩中发现”,“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对事理的探究中来,至于建筑变成了自然而然的结果。”他的设计没有边界,没有桎梏。在他而言,建筑师应该“成为整个社会之杰出——精神之富足”,“对任何事情都是开放的。” “建筑,是一种思维方式,而非一门手艺。柯布西耶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和方法,更是深入人心的思想和纲领。 柯布西耶的语言是慷慨激昂的,柯布西耶的设计是激情四射的,柯布西耶的理论是历久弥新的。让热爱
受计算机编码操作功能的影响,如今编码的概念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这特别适用于建筑设计方案的生成,因为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方案是由程序的算法定义的。同时,编码的概念开始在建筑功能和意义这两个*之间摇摆。关于这种重要发展趋势的问题成为我们研究编码那些多样化的、与建筑学概念相关的各个领域的基础。
冯纪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者,也是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冯先生的著作和设计作品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建筑的一种新文人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其深邃的建筑哲学思想融入建筑教育和文化传播系统中,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意义不可低估。
本书对路易斯?I?康的空间构成法作了详细的介绍。首先,作者将路易斯?I?康的作品从空间构成的视点加以分析,形成容易理解的视觉表现;然后,将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等20世纪的巨匠们的空间构成与路易斯?I?康空间构成作比较,在明确双方作品各自本质的同时,对整个20世纪作一历史性的透视。最后,对路易斯?I?康的空间构成的轨迹、变迁进行总结,并列表从整体、部分、结构特点对其84个作品作了精要的分析比较。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讲解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冯纪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者,也是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冯先生的著作和设计作品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建筑的一种新文人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其深邃的建筑哲学思想融入建筑教育和文化传播系统中,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意义不可低估。
《适合》是一本关于建筑和社会的书,它试图从根本上改变建筑师和公众对设计这项工作的认识。杰出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专家罗伯特?格迪斯认为,建筑、景观和城市的设计应当遵循“适合”的原则:与建筑目的相适合,与周围环境相适合,与未来改建相适合。本书认为,建筑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真正的、动态的、复杂的对话关系,如果运用知识和技巧来加以诠释,会收到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本书用“适合”原则取代了诸如“形式服从功能”“少即多”等旧原则。 《适合》是一本面向大众的书,因为我们都生活在某种结构中——房屋、景观,乃至数量越来越多的城市。它可以启发建筑师和规划师,人类学者和自然学者,公民领袖和普通市民,让他们重新思考建筑的关键是什么,建筑为什么让我们倍感愉悦。 《适合》是一本关于建筑和社会
密斯,出生于法国,1938年加入美国籍。密斯没有受过正规的建筑教育,从小在他父亲的裁石作坊中学徒,做粉刷、装饰、仪仗用品和家具设计,作为建筑师的知识基础主要来源于实践。密斯的作品特征是由钢框架支撑的、巨大均称的玻璃体量,有的作品用巨大的桁架把全部顶板挂起,使得建筑内部空间开敞、轻盈。在他许多著名的代表作品中,都运用他的设计格言“少即是多”。他在大片的玻璃墙上作“光影的游戏”(ThePlay ofRoflections),这种光影照像式的效果改变了传统建筑的审美概念。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密斯学派风行全世界。密斯也是一位出色的建筑教育家。 《密斯·凡·德·罗》是“天才建筑师系列”之一,由荆其敏、张丽安编著。 《密斯·凡·德·罗》用传记的体裁、通俗的方式,把密斯·凡·德·罗全面系统地介绍给广大读者,试图通过对其
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是继伦佐·皮亚诺、诺曼·福斯特以后第三位以擅长在建筑中极力表现技术美为特征的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他的突出成就是将作为原生态技术的一根大梁、一榀钢架、一组设备管道升华为艺术技术,充分赋予它们以文化属性和艺术属性。他的建筑作品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体现着建筑技术对建筑创作的强大作用力。他的设计理念以深邃的哲学思辨审视着高科技主导下信息化社会建筑发展的前沿动态。 解读理查德·罗杰斯建筑作品的一个重要视角,就是要准确把握他的作品所表现出的审美属性,以技术审美表达为切入点进行逐层分析,梳理出一个清晰的理论脉络。 理查德·罗杰斯的建筑作品在技术审美层面上表达出独特的视觉形态。他迎合当今大众审美口味与审美习惯,运用艺术手法使原生态技术向艺术技术升华,创造了前卫、新奇的建筑
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怕缺什么?创意! 在这本书里,台湾知名设计师姚仁禄以其广阔的视角、跳脱的思路与不拘一格的创意方式,将作为设计师的自己在室内设计、产品企划、媒体工作等方面的思考向读者一一展现。其中有针砭时弊的犀利观点,也有对年轻一代的建议与鼓励。 在真正具备创意的设计师眼中,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意,也蕴藏着创意。把握核心、善于融合、勤于沟通……具备了这些思维品质,创作的灵感自然源源不断,设计之路也会越走越宽。
在《三大师》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篇幅长的一篇,也是茨威格怀着强烈的激情写就的。一九一六年二月八日,他在致赫·黑塞的信中称,《世界建筑师(套装上下册)》凝聚着他三年的劳动和心血。比起巴尔扎克,特别是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更富戏剧性,经历更为坎坷,命运也更残酷。茨威格把他六十年的生活看做是一场与命运之间的无休止的斗争并把自己对命运的操纵权交还给了命运:茨威格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成是一个性格分裂的人,是一个完善的矛盾产物,是人类中,也是艺术中的一个伟大的二元论者。“淫欲产生纯洁,罪行产生伟大,喜悦产生痛苦,而痛苦又产生喜悦。矛盾永远都是互相牵连的。他的世界横跨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在上帝和魔鬼之间。”茨威格用诗一样的语言对陀恩妥耶夫斯基的性格和命运进行了散文化而非学究式的
柯布西耶在建筑设计的许多方面都是位先行者,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一栋住宅一座宫殿--建筑整体性研究》其建筑设计的结构和设计形式在以后被其他建筑师推广应用。他还对城市规划提出许多设想,反当时反对大城市的思潮,主张全新的城市规划。
让·努维尔是法国著名的建筑师和规划师,他的设计在法国和国际上都有相当广泛的影响。本书介绍的让·努维尔的作品有阿拉伯世界学院、内毛苏斯、里昂歌剧院、圣詹姆士宾馆、CLM—BBD0公司、卢塞恩文化国际会议中心、卡通亚基金会、拉斐特美术馆、萨拉克的圣玛丽教堂等l0余个案例。内容包括每个设计案例的设计建造地点、施工时间及设计说明,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讲述了大师的成就。
本文集收录了作者在过去十年间写的有关建筑领域和城市的各种文章,既是一部个人写作的历史档案,也是作者观察和了解当代中国建筑史的一个窗口。景框是一种呈现机制,它生产出千变万化的风景。以个人呈现历史,以评论呈现学科,以建筑呈现城市,这是三种看不见的景框,也是这本文集所隐藏的多重景。
模式,从范式和样式的意义上说,自中世纪就已经成为建筑的参照点。模式同样还是装饰历史沿革的基础。20世纪早期的先锋运动对于装饰进行了批判性的重新审视和质疑,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模式概念的新的相关性才得以建立。在抽象性和解释性之间,模式在不同的学科(包括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生物学)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哪些与建筑相关的模式方面的观点需要探讨?这本关于“模式”的论文集试图准确回答这一问题。
《现代建筑名家名作系列》旨在进一步挖掘、梳理对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建筑作品。或许这些作品对读者来说已是耳熟能详,但一切 永恒的建筑 都具有当代性,作者在此提供了大量 客观的 图片,以空间为主线,采取围绕、进入的方式,展示出建筑的形态特征和空间意象,以期让读者以自己的角度重新去解读、体验这些作品。截取这些建筑史上的 断片 ,暂时从容易陷入教条主义窠臼的固定的 历史 理解中解脱出来,在每一个 断片 中去探寻建筑的根源和本质;同时追寻建筑师创作的理念及建筑形态形成的精神结构 即使这些以不可见的方式存在 但是它们仍将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不断地在未来的建筑中延续和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