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成为非常稀缺的资源。为了使城市物质空间满足人们新的需求,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使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对城市空间进行局部、微小的改变往往能激发城市自身的能动性,避免了因大规模改变城市空间环境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后果。本书围绕城市微更新这一话题,以理论结合案例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了近年来颇具代表性的城市存量空间设计与改造实例,包括城市滨水空间改造、老旧工业建筑改造、老旧独立居住及办公空间改造、商业空间及商用建筑改造、城市广场改造、学校改造等项目类型,通过改造前后对比、局部初设图纸、高质量的实景照片,向读者全面展示项目改造过程。 本书适合建筑师、相关专业院校的师生,以及关注城市发展、对城市微更新感兴趣的人士参考使用。
本书基于中国城市转型发展视点,对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发展的主要方面进行系统介绍和分析,为中国的城市治理决策、土地规划管理,以及城市交通、产业、环境和房地产等相关领域提供一份系统的对标城市深度案例。本书阐述的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发展经验包含城市(国家)治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两个层面,且自上而下,多方面兼顾,形成城市治理一体化的合理格局,切实发挥了规划的引领作用。本书重点阐述了值得中国城市分析和参考借鉴的四个方面 公共住宅、产业发展、环境(水资源和绿化为核心内容)和城市交通。这四个方面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在新加坡城市(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各个方面都有一套完整架构,又能在土地规划和建设实施上实现高度协调和相互支撑,体现出新加坡在规划上具有前瞻性和连贯性,而实施过程中又能保持动态调
本书共分为5篇26章,分别为道路工程基础知识、城镇道路路基施工,垫层与基层施工,路面联结层,面层,挡土墙,道路附属构造物,城镇道路工程质量检查与病害防治,城市桥梁工程,桥梁基础施工,模板、拱架及支架,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桥梁上部结构施工,桥梁桥面系施工,城市地道桥和人行天桥,管涵和箱涵施工,桥面及附属工程与养护抗震,桥梁工程质量检查与病害防治,市政管道工程概述,市政管道开槽施工,市政管道不开槽施工,其他市政管线工程施工,附属构筑物施工及管道维护,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工程施工等。本书按照 线图 工艺流程精要 现场图注解 视频讲解 的形式针对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要点进行系统的讲解,图表化的表达方式直观清晰,内容简单易懂,从而达到帮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学习并快
《东京城市更新经验:城市再开发重大案例研究》在阐述东京城市形成演变过程、城市规划管理法规及再开发项目机制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12个城市再开发案例进行分析。阐明东京城市发展的背景条件和特征,呈现东京城市再开发举措的独特性和合理性,揭示确保再开发项目得以实现的政策支撑、资本参与、政府部门管控及专业机构发挥作用的项目机制。本书所探讨的是与城市决策、规划管理、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专业领域,以及房地产等行业都有密切关系的综合性城市发展问题。
《生态都市主义》是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前院长莫森 莫斯塔法维主编的理论著作。这本书根植于哈佛设计学院这块沃土,汇聚了各方名家共同为生态城市的建设献计献策。近年来,我国的城市飞速发展,大批的生态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然而同时带来的还有大量的城市问题,雾霾的烦扰,城市的臃肿等等问题都为城市设计者和景观设计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我们的城市该如何发展?这本书将会给你zui好的答案。全书从社会、经济、文化、规划设计和技术等各个方面阐述了生态都市主义的理论内涵和应用,从各个不同侧面,为改变现代城市的各种病症开出了药方。它不是一本生态城市建设的手册,而是为实现生态城市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途径、方法和技术参考。
近年来,中国自上而下驱动了新一轮的乡建,大 批职业建筑师离开喧嚣的城市,投入乡村建筑的 营造工作。何崴教授及其团队是较早一批进入 乡村的建筑师,他们持续关注中国乡村的现实问 题,并带着思考与探索精神完成了一系列令人瞩 目的乡村规划与改造项目,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 的高度认可。 在本书中,何崴教授从自身教学、研究和实践出 发,总结了自己对于近年来中国乡建的若干思 考,讨论了建筑与乡建的关系、乡村建筑设计 的方法以及建筑师在乡村的身份和态度等问题。 本书理论与案例并重,既是对乡村振兴战略下中 国乡建的一种管窥,也揭示了作者及其代表的新 一代中国乡建人的所思、所想、所为。
本书是由国家信息中心推出、反映我国数字政府发展进程和进展、研究和分析数字政府建设领域重要理论及实践问题的年度报告。 全书以 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为主题,围绕数字政府的定义与内涵、建设现状、建设目标、内容体系、技术体系、建设实践和发展趋势 7 个方面,结合我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各部门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务服务、 互联网监管 、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实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数字政府建设从制订法规法制到落地服务全流程做了一个系统、全面的阐述。全书精选了 38 个案例,概括了数字治理的前沿理念,涵盖了全国各地为典型的数字政府探索经验,是数字政府具体应用的全方位展示,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指导性,为新阶段提升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书适合政府、院校、研究单
本书包含了三大部分和12个章节,结合了多个城市老旧小区建设的经验,同时也是编者们近年来课题研究和项目实践的总结,为读书快速了解老旧小区改造设计施工以及如何推进这项工作提供参考。本书部分是改造背景篇,主要阐述了我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背景和现实需求,梳理了国外相关理念的发展以及我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城镇老旧小区面临的主要挑战与问题,从理念、机制、规划、技术等层面提出了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解决路径。第二部分是技术创新篇,主要围绕顶层设计、系统方案、项目设计、施工工艺、长效管养和产业体系6个方面探索我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技术创新的方向和具体做法,包括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顶层谋划、前期设计、施工管理以及后期管养全过程的技术工作,并从城市视角提出了建立老旧小区产
本书在系统归纳城市建设与工程项目档案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城乡建设工作实际,从城市建设与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及相关法规标准的梳理,工程文件与工程档案管理的要求和方法、竣工图的编制等方面系统阐述城市建设与工程项目档案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
本书包含了7大章节和5个附录,借鉴了国外城市更新的先进做法,分析了国内老旧小区改造试点省市以及先行城市的模式和经验,同时也是编者们近年来研究和实践的总结,为顺利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提供参考和支撑,为政府和城市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本书详细阐述了老旧小区改造的工作思路、顶层设计、工作框架以及工作机制等老旧小区改造的关键措施和实施方案,重点探讨了财政拨款、专项债券、政策性金融、居民出资、管线等专营单位投入、社会资本介入以及税费减免等多元资金筹措模式,并从改造项目审批、存量资源整合、土地支持政策、各级部门职责、地方责任落实、宣传引导工作等方面提出配套政策与组织保障建议。 本书旨在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经验、关键举措、详细实施方案、资金筹措模式以及保障机制进行阐述,着重总结了老旧
本书是国内以商业地产产品为主题的书。商业地产的成功,不能只靠单一条线的单打独斗;需要产品定位、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等全条线、多专业的协同作战。全篇将商业地产的类型划分、开发逻辑、产品价值取向、困境与解题、趋势创新等进行全方位解读,以期给广大建筑设计师、地产开发人员、商业运营管理人员、资产管理等从业人员,提供商业地产产品端的全景式呈现。从商业地产的类型原点出发、将纷繁复杂的项目根据关键维度,归纳成标准原型,并对各种商业原型进行适用匹配;以期搭建商业地产产品端的完整架构语言。从当前商业地产的发展现状与困境出发、探索商业地产的困境破局策略以及创新发展的趋势。
海岸带区位优势显著、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产业和人才密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黄金地带”,也是国土开发利用规模最大、类型最齐、强度最高、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是我国乃至全球的关键带之一。2019年,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的印发实施为标志,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了“多规合一”和“陆海合一”,陆海统筹成为沿海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最有代表性的“关键词”之一,引起了管理人员、科研工作者、规划师的共同探讨。本书基于近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基础,立足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现实问题与长远挑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视角详尽地介绍了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改革中关于陆海统筹的探索和思考。
本书主要针对城市更新中既有建筑的地下空间开发这一社会热点需求进行探讨,通过几个典型的工程案例介绍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开发的技术体系和发展历程。其中,上海外滩源33号改造工程为紧邻保护建筑的地下空间开发工程,上海爱马仕之家改扩建工程为紧邻保护建筑的地下室拓建和保护建筑的内部结构置换工程,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展示了既有建筑增设地下空间这一类工程的设计、施工要点,核心技术发展和先进装备研发,为今后城市更新中的类似工程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本书主要从设计学视域审视城市形象与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城市地标为切入口,融合了设计学、传播学、文化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遵循设计学研究范式,坚持传播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按照城市形象理论的逻辑框架,选择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两者间的逻辑关系,揭示其中发展的规律,进一步讨论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建构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反思未来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发展的路径依赖。本书致力于从学理上为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提供一种分析路径,力图超越个案,把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特殊性与理论的普遍性相联系,丰富和延伸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研究,为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个案和回答。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严谨系统的建造专书之一,翔实全面地记载着宋代建筑的制度、做法、用工、图样等珍贵资料,被历代匠师奉为圭臬,对研究中国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意义深远。 《营造法式解读》是关于《营造法式》所录13个工种(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的系统研究。不同于梁思成先生《营造法式注释》(上卷)之注疏,亦有别于陈明达先生《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之专论,潘谷西先生和何建中先生历二十余年研究与实践,结合现存古建实例、考古发现、区域间文化与技术传播等方面的成果考量成文,见解独到。作者从工程、功能、艺术、技术等多维视角介绍、剖析了《营造法式》诸工程作法,并以现代语言及图示方法表述,帮助读者跨越古代文字和术语之障碍,进一步解读
本书采用任务训练模式编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训练任务来源于企业真实的工作岗位。 本书从智能楼宇管理员职业岗位高级工等级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目标出发,分为40个训练任务,每个任务均由任务来源、任务描述、任务目标、任务实施、效果评价、相关知识与技能、练习与思考几部分组成。训练实施采用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价五步训练法,涵盖从任务(问题)来源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效果评价的完整学习活动。
本书从协同、效益、实施三个角度系统地介绍了 互联网 智慧工地 在协同管理、应用效益和智慧度评价及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其实际应用现状。本书采用互联网思维,在深入研究互联网时代相关特征的基础上,力求使互联网产业和技术与建筑业实体互相融合,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体系,建立了三级协同机制,提出了政府、企业、项目绩效评价方法,创新了管理模式。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教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研究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等专业的学者,建筑领域企业各级领导者、管理者等学习和参考。
智能 与住宅和社区联系在一起时,表明这些场所的功能或与信息技术有关,或受其影响。建筑师与城市规划师一直对住宅与社区给予极大关注,随着21世纪数字革命的持续发展,他们考虑到新的经济现实,将创新数字家电产品集成进这些场所之中,这种做法有助于促进未来几代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建筑系教授阿维 弗里德曼在本书中通过多篇发人深省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这些概念及其应用,其中选取的建筑项目来自全球各地,均辅以精美的全彩照片、详细的图表,以及技术方面的信息。本书全面调查了几个关键主题,包括建筑与自然环境及其生态属性之间的关系、流动性与运输的问题、便利设施与住宅的混合、区域供热和其他能源问题、依据居民生活方式规划绿色开放空间等。本书立足于住宅与社区的建筑设计,探讨了当前社会、经济、
《中国市政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实用技术手册》一书围绕综合治理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水环境问题,深入阐述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导向、基本概念、生态要求、建设模式、典型案例等重点内容,从规划设计、施工技术、适用产品和材料设备等方面,全面解读市政基础设施拓展海绵功能要素、工程化措施与生态手段综合集成的整套技术解决方案,是一部系统研究市政工程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工具书。
本书内容系统化讲解了城市与城市中的水系,滨水的处理,如何利用城市水系达到海绵城市设想。图书共分为四个板块,引言部分对城市和水的关系进行了概述,水体在城市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城市水系建设内容,列举了唐宋元明清对城市水系建设的历程,并以西湖为例进行详述。第三章分析了当下城市水系建设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解决原则,第四章以案例的形式对解决方法和解决原则进行详细解析,对中国当下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