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系统地介绍了城市地下工程知识,内容共分10个项目,包括:绪论,地下工程的常用类型,明挖法施工,暗挖法施工,沉井、沉箱和沉管法施工,其他地下工程施工方法,地下工程防水,地下工程施工监测,地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以及地下工程风险控制。在各项目内容中除介绍了地下工程的类型和施工方法,以及与地下工程的防水、监测以外,还探讨了城市地下工程中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引进了大量的工程实例分析,内容编排新颖,重视实用性,可读性强。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土建类专业的地下工程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岩土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地下建筑与隧道工程、市政建设工程、矿山建设工程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管道工程识图教材》是为适应管道安装对识图的需要,解决管道施工员、预算员、质量员、管道工及高职高专相关专业师生工作和实践中看图难的问题,在原《管道工识图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大力修改,结合新标准及作者在管道施工和教学培训方面所积累的经验、体会而编写。 全书较系统地介绍了不同类型管道工程施工图识读知识和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全书简明实用,共分九章。章介绍识图的基本知识;第二章至第四章阐述管道单线和双线图、管道剖面图、管道轴测图的简单画法及识读;第五章和第六章介绍管道和建筑施工图基本知识;第七章至第九章分别叙述给水、排水、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和化工工艺等管道施工图的识读。 《管道工程识图教材》可作为高职高专、中专技校相关专业教材,以及管道施工员、预算员、质量员、项目经理的企业岗位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北方的热水管网、空调冷水管网和市政蒸汽管网体量巨大,是涉能大户,因为发展历史短,国内关于热网技术的著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导向影响,热网从业人员可参考的技术资料基本处于碎片化状态。已建成的热网水力失调、热力失调、热效率低下,与国家引导的双碳方针极不协调。在保障热网安全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管网热效率,提高热网效益,是作者期望达到的目的。本书系统介绍了与热力管网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热网介质、热网管道材料、热网管道的保温材料、防护材料,热网理论,热网设计计算方法,包括热网热力计算、热网水力计算和热网强度计算以及在线热网的检测和评定方法。最后辅以工程案例分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中国供热改革与建筑节能项目管理办公室编*的《供热计量改革百问》以问答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供热计量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组织管理、群众工作、相关技术、示范经验等方面的问题。书中既有知识性介绍,也有问题解答,可作为北方采暖地区供热计量的工作手册,既适合政府主管部门和技术管理人员参考,也适合从事建筑节能、供热等领域的设计施工建设单位查阅,同时也可以作为居民和学生的知识性读物和培训教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260-2011·备案号J1229-201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检测技术规程》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基本规定,基本技术参数测试方法,采暖工程,通风与空调工程,洁净工程,恒温恒湿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260-2011·备案号J1229-201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检测技术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书包括7章,分别是:绪论、中国海岛建筑气候分区、极端热湿气候区气候特征及建筑设计原则、海岛建筑热工计算基本参数、海岛建筑外表面换热系数、盐雾环境下海岛建筑墙体热质迁移特性、海岛建筑热工设计案例分析。文后还有附录。 本书作者基于本团队近年来在海岛建筑热工与节能方向的研究成果,并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著成本书。希望本书的内容能为海洋特殊气候条件下建筑节能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令读者能够对海岛建筑热工设计有基本了解。 本书可供热带海岛地区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能耗模拟及节能评估等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使用。
本书是一本以建筑工程防水和保温的设计、施工、质量管理、清单计价、施工工法为主要内容的实用性书籍。介绍的内容包括常用的建筑防水和保温材料;屋面、地下、室内、外墙、盾构法隧道等工程部位的防水设计和保温方法;防水混凝土、砂浆、卷材、板(毽)涂料、密封材料、瓦和金属型材的施工步骤、条件、要求和施工注意事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宴施、质量要求、检验和验收;防水工程量和防水材料用量计算、防水工程工程量清单及清单计价和防水工程造价;防水施工工法的编写等。
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城镇燃气、燃煤供热厂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
郐艳丽著的《城市地下管线安全发展指引》针对当前城市地下管线安全问题频出的社会现状,详细介绍城市地下管线的基本知识,梳理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发展历程与特点,分析城市地下管线安全问题现状与原因,总结靠前外城市地下管线相关经验,提出目前城市地下管线安全发展的思路、战略任务、保障措施与行动计划,为各级地方政府解决城市地下管线安全问题提供了多层次的解读与指引。 本书适合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城乡规划相关从业者以及高校师生阅读参考。
为了促进建设事业的发展,加强建设部系统各行业的劳动管理,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岗位培训和鉴定工作,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我们根据建设部印发的《职业技能岗位标准》、《职业技能岗位鉴定规范》、《职业技能岗位鉴定试题库》及各地工人学习、培训、鉴定工作的实际需要,组织编辑了《职业技能岗位标准、鉴定规范、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系列丛书,按每个职业岗位印刷成单行册。本册职业岗位为供气营销员。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供暖特征研究及新型平板热管末端开发》采用“调研-实测-实验-理论”的供暖末端特征研究方法,实现了对夏热冬冷地区住宅现有供暖末端特性的科学认知,明确了适宜于该地区住宅的新型供暖末端优化方向;提出将平板热管应用于辐射供暖末端领域,并建立了基于平板热管的供暖空调末端形式;利用新的优化方法,提出了基于平板热管的新型供暖末端,为高灵活性、间歇性新型供暖空调末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书为《中国市政设计行业BIM技术丛书》之一,由4章和14个附录组成。其中隧道工程、管廊工程分别形成独立章节,按下列几方面内容进行撰写,构筑物形式确定、设计流程、模型系统、信息交换流程、信息交换内容、信息交换模板、应用案例。设施设备构件为独立章节,对模型中构件进行归类,确定每个构件属性,为市政设计行业构件信息库建立提供基础数据。14个附录是本书撰写重点,对各设计阶段交付信息进行归类、命名和详细描述,按照国家交付标准确定信息深度等级,可以作为国际IFC标准、IFD标准、中国《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针对市政设计行业补充内容。
本书主要介绍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技术,全书共分十章,主要包括:与供热管网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的介绍;供热管网工程中常用的工具、机械和材料;供热管网相关工程的施工介绍;电焊与气焊技术;供热管网施工的安全技术;供热管网工程项目部的施工管理等。 本书具有特点:①实用性,通过介绍供热管网的工序操作要点、施工方法、管理模式,便于施工人员在工作中参照使用;②规范性,为贯彻行业规范,在本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并在附录中列出常用规程规范一览表,便于施工人员在工作中查阅;③可读性,本书力求做到理论够用,注重实际操作,突出重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便读者用最少的时间得到的利益。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城镇供热管网的施工技术人员,对于供热管网施工管理人员以及相关工程的研究人员也具
《城镇燃气调度监控系统》是适用于城市燃气职业技能培训、高等职业教育燃气专业教学的应用型教材,与现代城市燃气调度管理的发展对燃气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要求相适应,并能填补我国燃气专业职业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在教材方面的欠缺。《城镇燃气调度监控系统》由刘燕主编。
本书以中国城镇供热协会2017年起启动的供热企业会员单位统计工作中获得的企业基础信息、经营信息、能耗水平等内容为基础,协会对所有统计数据重新整理分析后得出供热行业整体情况信息。本书内容根据2020-2021供暖季的企业统计数据分析整理,一部分数据以2017-2018、2018-2019、2019-2020、2020-2021四个供暖季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包括我国城镇供热行业概况、行业经营数据、各地重要运营指标、行业能耗水平、企业能效 经验介绍等内容,为我国供热系统技术机制体制改革、供热行业制定发展方向、供热企业创新发展等提供参考资料。
本书阐述了狭义热泵概念的历史成因,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广义热泵概念提出的必然,并在广义热泵概念之下,将通常的空调制冷技术理论,与热泵技术理论有机地揉合在一起,统而论之,名曰《广义热泵论》。本书共15章,以电力驱动的蒸气压缩式热泵为基本内容。~3章叙述了热泵定义,热泵分类,热泵热源与工质,蒸气压缩式热泵的热力学基础与热泵机组构成的基本器件。第4~6章分别叙述了大气/空气源热泵,(含大气一空气热泵、空气一空气热泵及大气一水热泵);水源热泵(含水一空气热泵及水一水热泵),以及直接式地埋管热泵等。第7章叙述了热泵的输出调节(含电机调速及压缩机内设调节装置两种方式),以及热泵的冷热功能转换(含利用四通换向阀与利用外部水关阀门的开关两种方式)。第8章叙述了水源热泵系统的定义、构成及分类。第9~15章分别叙
本书组织了一些多年从事水暖专业设计的人员,结合他们多年的设计实践,对水暖专业设计中的常见错误进行了系统的汇总分析,以便引起大家的重视,为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做些工作。本书主要面向水暖设计专业初学者和刚从事水暖设计的人员。本书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大中、专学生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书对暖通空调设计中设计的内容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冷热源与空调水系统、燃气热水锅、制冷机房与换热站、防火与防排烟、 控制与监测、消声隔振与保温 热等的技术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具有以下特点:1、以实用性为重点,将新技术的成果以设计措施的形式落实;2、以典型项目的设计为基础,使得技术措施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3、针对实际运行情况和目前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适应于目前 实际运行方式的条文,使设计与实际工程运行的情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