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还特别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本书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本书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
《谈园录》是中国园林学大师陈从周先生的经典之作,汇集了他多年对园林的深入研究与独到见解。本书从园林的静观与动观、山水布局、植物配置、建筑风格、装饰细节等多方面,全面剖析了中国园林的造园理念、艺术手法与美学追求。陈从周先生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深厚的学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大量园林名画,将园林的精髓娓娓道来,让读者轻松领略到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同时,书中还关注现代园林发展,对园林保护、修复及设计等提出宝贵建议,强调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谈园录》不仅是园林爱好者提升审美鉴赏力的佳作,也为园林设计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与灵感,堪称园林领域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实用意义。
本书主要为陈从周先生1980年至1985年的讲稿、散文和其他作品,是其第一部随笔散文集。其中包含俞平伯、俞振飞等文人艺匠的鱼雁往来和有关张大千、徐志摩、陆小曼等故旧师友的绵绵追忆。又杂录了苏、扬、泰山等地的寻访游记。将国内外寻迹访古、调查古建筑于园林途中所闻所见,一并顺手写来,自成篇章。文笔平淡清雅,笔墨闲静幽远而含意隽永,处处包含真情实感,朴实动人。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还用适当篇幅来阐述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借此将会使读者进一步了解皇家园林和
毛华松*的《礼乐的风景 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宋代公共园林》以宋代城市文明演变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的定性定量解读,建构宋代城市生活的文化图景,进而结合方志图文、园林遗迹中的系统案例来分析、归纳公共园林建设的智慧经验,有助于拓展以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线的历史园林研究现状,对反映我国在风景园林建设方面的历史成就及提升当前城市风景保护和建设,具有理论拓展和实践指导的积*意义。
本书综合应用人居环境、文化艺术、空间信息与认知等多学科知识,从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围绕景观的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来解析海派古典园林中的特征密码。全书以??多万字、???多张图片,从整体到局部,从纵向到横向,理性分析了海派古典园林中的复杂性与艺术性??园中园、景中景、画中画、故事中的故事,并探讨叙事系统在空间体验、视觉认知中的价值、规律与评测。本书的创新点在于:系统揭示了古典园林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间的关联模式及其组合特点,规避了以往园林研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可言传但不能意会”的分离现象。特别是,本书综合应用了空间句法与视线追踪技术,理性认知与评测园林叙事的效果,使得园林中的隐性信息可视化。这些基于前沿方法论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不仅对有效挖掘、传承海派古典园林文化基
“潇湘八景”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景观特征的山水文化,给后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钟虹滨和唐俐娟编著的《探寻古潇湘八景》内容包括“潇湘八景”的产生及发展;“潇湘八景”的文化意蕴;“潇湘八景”在日本;探寻古“潇湘八景”;“潇湘八景”遗产廊道的构想等。 《探寻古潇湘八景》可供风景园林设计师、风景园林工作者、园林艺术爱好者等学习参考。
绍兴传统园林以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成为江南园林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选题主要研究绍兴传统园林(以古代山会平原地区为主)。运用文献归纳、田野调查、历史学比较法、数字化分析法等方法,通过梳理绍兴传统园林演进历程、收集整理绍兴传统园林遗存、实测或想象复原绍兴历史名园,最终解读绍兴传统园林的造园理念和艺术特色,分析园林空间布局特点,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绍兴园林造园意匠进行比较并分析,总结归纳绍兴传统园林的地域特色。题目拟定为《绍兴传统园林史》,全面展示绍兴传统园林产生、演变、升华、成熟的整个发展脉络,并重点介绍绍兴传统园林中的经典案例。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绍兴传统园林总论”体现风景园林理论与历史的专业性,推进遗产保护。下篇“绍兴传统园林实例(绍兴名园图谱)”以
城乡景观风貌是地方本土基因和文化气质保存和延续的核心载体,蕴含了乡村的“乡愁”以及城市的“灵魂”。近年来,城乡建设同质化等问题凸显,景观风貌管控与特色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本书稿聚焦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乡景观风貌规划,探讨面向不同规划层次与对象的新时代风貌规划方法论,结合创新型实践研究其在日常管控、治理中的应用路径。书稿集中呈现了以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国内大型规划机构在城乡景观风貌规划与实践中的探索和创新,对规划专业人员和规划专业学生具有很好的实用参考价值。
在丰富的古典园林比较研究中,相比于中日等对比研究,中韩相关研究较为缺乏。本书从中国和韩国的隐士文化研究出发,在考察和比较中韩古典园林历的基础上,通过多个经典园林案例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隐逸空间的不同,包括观念、功能和形式等各个层面,并在简要分析当代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隐居空间及其手法现代应用的可能性。本书对以中国为中心的 隐逸文化 古典园林同源异流的文化现象的考察,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隐逸文化和古典园林的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苏州,山温水软,杏花春雨。古城内外,名园如绘。园主及设计者们将自己的审美观、人格价值等精神文化信息纳入这一方方小园之中,借助有限的物质实体,构建出精神的无限天地。“三生花草梦苏州”,历代骚人墨客接踵而来,流连吟哦于此,留下大量墨迹,或刻之崖石,镌之砖墙,或大书于木,悬之中堂。匾额题刻,正是将园林中这些虚实之景以及文人的情思系之一词,来表达其深邃的立意、含蓄的意境和高雅的情调。楹联,讲究骈俪对仗,音调铿锵,节奏优美,浅貌深衷,蓄意深远。所谓“清吟追陶谢,逸韵慕嵇阮”,古人从自然、社会中感悟到的人生真谛以及内心情思,借助这些高言妙句,感性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本书是关于鉴赏“苏州园林匾额楹联”的专著,具体分为“沧浪亭(北宋)”“狮子林(元)”等。
全书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2、第3、第4章是理论构建,针对留白认识的表象化现象,回归传统哲学与艺术体系,溯源“白”的基本概念及其对山水画、文人园林、日本枯山水等的影响,以此厘清其词义内涵;继而结合景观设计实践的特点,尤其是作为设计介质的场地的特殊性,提出场地留白的设计策略;在环境伦理的框架下,场地留白强化了个体视角和人文维度。第5、第6章是应用研究,根据场地承载信息的类型将场地分类为直接载体类型(包括整体空间型和元素型)、间接载体类型和转塑载体类型,并分析了不同设计阶段、不同性质的场地条件下场地留白的施行途径。
本书将生态园林与景观艺术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认为只有绿色、环保、可持续的设计理念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本书结合生态学相关理论及理念,分析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经验与成果,探讨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生态园林景观的思路与模式,深化城市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书兼具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旨在为园林设计开拓新思路,推进绿色生态、低碳环保、以人为本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发展,为相关领域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从构思到实践:当代景观设计方法论探究》由鞠慧慧著
本书以浙江山区乡村的生产性景观为研究对象,全书分上下两篇共九章。第1章,先从政策背景与现实需求入手,总结当前乡村景观面临的严峻问题。第2章,通过对生产性景观相关理论的梳理与国内外案例的研究,提出可解决乡村景观问题的新型生产性景观概念。第3章,通过文献检索与田野调查等方法,建立浙江山区生产性景观生物数据库,深入挖掘浙江山区生产性景观的可利用资源。第4章,通过大量文献和问卷访谈,梳理出生产性景观的评价指标,构建了浙江山区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体系,为后续生产性景观营造模式提出应用纲要。第5章至第8章,通过对生产性景观空间进行分类,从实证研究出发,总结探索山林、园地、农田与线性四类空间的生产性景观营造模式。本书尝试以浙江山区为主要研究范围,遵循乡村生产性景观的营造原则与方法,探索并总结出基于
本书为园林、景观专业理想教材,详细介绍园林景观学的各方面,全书共分三篇,分别为风景园林基础理论、风景园林师实践范畴、风景园林师的基本技能与技术,包含13章。
《景观设计:探寻乡土景观之路(2013年7月刊)(总第58期)(套装共3册)》有景观在线、重磅访问、大地的艺术雕塑、设计风行、建造“景观城市”,替代“城市景观”、遂宁市河东新区滨江景观带规划设计、黄山休宁双龙小学、一等海公寓小公园景观设计、南迦巴瓦大桑树冥想台等。
由谢明洋著的《晚清扬州私家园林》选取遗存较完整的,具有代表性的八处晚清扬州私家园林为重点考察对象,从立意、布局、叠山、理水、建筑装饰、花木六个方面予以初步总结,并试图将造园现象还原至动态发展的历史事实中,从而形成对晚清扬州私家园林较为全面和清晰的认识。本书适用于建筑学、风景园林、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人员阅读。
毛华松著的《礼乐的风景——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宋代公共园林》以宋代城市文明演变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的定性定量解读,建构宋代城市生活的文化图景,进而结合方志图文、园林遗迹中的系统案例来分析、归纳公共园林建设的智慧经验,有助于拓展以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线的历史园林研究现状,对反映我国在风景园林建设方面的历史成就及提升当前城市风景保护和建设,具有理论拓展和实践指导的积极意义。
巢新冬、周丽娟主编的《园林规划设计》介绍了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广场规划设计、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单位附属绿地规划设计、屋顶花园规划设计、公园绿地规划设计、观光农业园(区)规划设计七部分内容。对每种设计情境作了详尽介绍与分析,并附有大量实例与彩图。《园林规划设计》适合高职类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学生使用。
本书根据材料课程内容涉及多专业、多学科知识的特点,扩展传统教材中材料的应用范围、基础做法,设计实践涉及室内、外空间环境。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和分析材料的历史与发展、材料种类与基本性能、材料“绿色化”要求等,通过实例剖析材料结构与实际应用构造,充分引用理论与实际应用数据。 本书采用大量的材料结构与应用实例构造图(CAD图)进行详细剖析和说明,使“教”与“学”过程中,更能直观地表达和接受材料的知识内容。 本书中三个“附录”(常用材料名词中英文对照、材料表示符号、环境设计标志)与材料内容相结合,同时可作本专业或其他设计专业课程如课题设计及制图参考。
本书讲述从公元前5000年至19世纪末叶的中外园林发展历程,内容分为中国篇和外国篇两篇。本书以历史地域划分为纲,以类型体系划分为目,共为16章。 至第5章为中国园林史,包括从先秦到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园林。第6至 6章是外国园林史,从古代东亚其他各国的园林、古代西亚园林、伊斯兰园林到古埃及园林、古希腊园林、古罗马园林、中世纪西欧园林、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园林、欧洲勒·诺特尔式园林,再到欧洲自然风景式园林及19世纪中后叶欧美城市公园。在每个章节中,重点介绍每个园林类型体系的历史与园林文化背景、艺术特征、造园手法及影响和意义,并详细解读该类型典型的网林实例,在每章内容后均附有复习思考题。 本书在内容、体系构建上有所创新,具有层次清楚、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语言精练、图文并茂的特色,力求揭示中外园林
吴戈军编写的《园林工程预算与工程量清单编制》是《园林工程管理丛书》中的一本,丛书共5本。 《园林工程预算与工程量清单编制》根据现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13)、《园林绿化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 50858―2013)及园林工程预算定额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园林工程概预算基础知识、园林工程造价构成与计算、园林工程定额计价体系、园林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体系、园林工程工程量计算与实例、园林工程造价的编制与审核等。编写过程中本着实用性的原则,深入浅出,简明易懂,同时配有工程量计算以及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实例。 本书可作为园林工程造价人员、招投标编制人员及从事预算的业务人员的常备参考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