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是中国古代选择处理建筑环境的独特方术,曾对传统建筑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其中迷信与科学混杂,糟粕与精华共存,历来评价毁誉交加。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建筑理论界学术氛围的变化,风水被“重新发现”,引起关注。本书汇集了有关风水研究及评价的学术论文23篇,涉及风水的渊源沿革,流派宗旨,哲学、美学和科学内涵,以及在建筑领域如城镇、宫宅、陵墓等选址、规划设计及营建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可裨益有关人员深入理解传统建筑文化和风水的关联及其存在原因与价值,予以批判研究和扬弃。
本书以不同时代及不同民族、地域为经纬,系统论述了旧约时代、古代、中世纪、伊斯兰、意大利文艺复兴法国勒。诺特尔式、英国规则式和风景式、美国、近代和现代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造园演变历程。书中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图片资料。在各章前有历史大事年表。全书的结尾附有中外术语索引、人名索引,和中外庭园、公园、建筑索引。
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其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练、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使人工创作合乎自然之理,获致天成之趣,使园林中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糅,达到天人谐和的境界,这也是中国风景式园林的灵魂。本书作者周维权,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在业界享有盛誉。书中选取周维权有关古典园林的一些文章汇集成册。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既回溯中国园林史,又阐发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下编着眼于名山风景区的园林,表达园林建设与自然山水协调、融合的理念。 中国自上古以来便利用并摹仿自然山水而造园,到唐代,写意山水的画理与造园实践相结合,渐成园林建造的章法。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随意又灵活,因园主居住、游憩之需而建置,在这众多的屋宇房舍间穿插山石花木,以折曲通幽的道路
瘦西湖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城西北郊,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所谓“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其名园胜迹,散布在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两岸,俨然一幅次第展开的国画长卷。鉴于瘦西湖园林景观悠久的文化历史底蕴和丰富精湛的建筑艺术造诣,《瘦西湖园林群历史艺术与营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瘦西湖园林群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等方面,诗意地展现了瘦西湖园林的绝美风光和建筑艺术,本书由多年从事园林研究的专家吴肇钊等著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且具有极高的审美趣味。
本书提倡园林树木应以自然树形为基础加以适当梳理调整,使之尽快发挥绿化效果。书中采用大量照片说明园林树木修剪工作中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同时依据工作经验提出园林树木修剪的标准:1.修剪结果是否符合人们的愿望;2.修剪方法是否符合树木自身的形态与习性;3.修剪结果是否方便养护作业。 书中总结了修剪五种方法的应用与注意事项,强调修剪对树木作用的双重性;对不同树种、树势,不同枝干与不同环境灵活采用不同修剪方法。同时提出树洞形成的原因和减少树洞形成的修剪方法。为树木的快捷生长、寿命的延长以及增强绿化效果打下良好基础。 书中着重推荐了几十种常见乔木和花灌木的不同冠形、修剪方法。
针之谷钟吉编著、邹洪灿编译的《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以民族之别和时代之差为经纬,系统论述了欧美造园文化的来龙去脉。内容包括旧约时代、古代、中世纪、伊斯兰、意大利文艺复兴、法国勒·诺特尔式、英国规则式和风景式、美国、近代和现代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造园演变。
作为中国园林的主要分支和重要流派之一,岭南园林一直以来为建筑史学和园林史学所关注。从研究对象来看,相关研究一般集中在不同时期的两大园林群体,即以现存四大名园为代表的传统园林及新中国时期出现的现代园林,前者主要关注岭南传统园林的造园意匠,后者主要关注新时期园林类型的多样化及创新思想的形成,“传统—经典”与“现代—创新”成为描述这两大集群的核心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是巨大的,以此为线索描述岭南园林的发展史有着显而易见的弊端,因为忽略了园林艺术变迁所蕴含的复杂、丰富的时间性、空间性及相应的文化结构,反过来也阻碍我们深入地理解岭南园林艺术的深刻内涵。清末岭南中西交汇,景园营造新旧共存互动,推动岭南园林的现代转型。其中,在繁荣的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以及书院文化、士绅文化等的影响下,
全书紧紧围绕当前景观设计领域热点问题景观生态进行阐述,包括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垂直绿化、人工湿地、生态河道和废弃地景观七个部分。这七部分基本上涵盖了景观生态的主要问题,是当前景观方向的热点问题,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点课题,也是景观设计实践的主要方向。
本书是靠前靠前套采用铜版纸彩色版印刷的园林与景观专业工具书。与以往出版的黑白资料集相比,本套资料集除了有同类资料集所具备的图量大、数据全和各种参数丰富的特点外,其论述中的引证、举例和实例多为现场拍摄的彩色照片,因而,相较同类的黑白资料集,本套资料集具有更丰富的直观、形象和实证性。此外,本套资料集特别注重设计理论与实际应用、艺术表现与工程技术的结合,是靠前靠前部内容全面、系统、丰富的大型园林与景观系列工具书。本套资料集内容的全面性体现在不同的层面:从传统园林到现代景观设计;从园林设计原理、方法到工程技术和做法;从古代到当今设计的演变发展。本套资料集各分册既单独成册,又相互有联系,整套资料集脉络清晰,资料翔实;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极为广泛,涵盖了园林与景观设计的所有门类,其中包
彭群生、王长波、刘世光著的《自然景观的真实感模拟(附光盘)》是关于自然景观真实感模拟理论、算法和应用的一本专著,介绍了作者在国家“973”项目支持下,围绕天空景观、植被景观、气象景观、其他奇特自然景观的真实感模拟所开展的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及近期新成果。作为入门的向导,书末介绍了目前常用的自然景观模拟软件系统。本书附有算法演示实例光盘。
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会每年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委员会定期举办,与会者涵盖了国内众多一线设计院,会议上针对近年优秀规划设计项目进行汇报与交流,本书以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会为依托,在内容上分为六个部分:发展论坛(收录文章4篇)、风景名胜(收录文章7篇)、园林绿地系统(收录文章7篇)、公园花园(收录文章9篇)、景观环境(收录文章9篇)、风景园林工程(收录文章4片),为对全国优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的汇总。
《景观建筑生态设计与施工(水景公共设施)》源自韩国环境与景观出版社(ela korea)出版的季刊《景观生态施工》中的内容。 《景观建筑生态设计与施工(水景公共设施)》分为水景和公共设施两部分内容。 水景部分,介绍了室外水景的设计、施工与维护过程。主要分析了水与水景的特点,强调了喷泉、人造瀑布、生态水池、生态人工岛等设施在设计、施工和维护时的注意事项。并收录了韩国水景设计公司的设计作品近30例、景观设计师访谈、水景小品及水质维护改进的相关参考资料等。 公共设施部分,主要介绍了室外座凳、各种设施小品的色彩、传统的石凳、凉亭及室外凉棚等。还介绍了休息设施所用的石材、木材、钢材等各种材料的产地、加工工艺、组装方法等。此外,也收录了韩国各地设计小品的设计标准,及世界各国的参考实例60余项等。
沈康编著的《很好课程实录》集结了靠前高等美术院校建筑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领域的特色课程。本书分为基础教学、专业教学、毕业设计三个模块。内容包括环境设计与建筑速写、手绘快速表现、创意基础、空间设计基础、设计基础、模型设计与制作、3D效果图制作、立体构成等。
本书梳理并总结了近100年来纽约大都市区区域绿色空间规划的社会背景、规划内容和实施成效,进而总结其演进特征与经验价值,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系统梳理并总结概括纽约大都市区4次区域规划中关于绿色空间规划的内容,在纽约大都市区区域规划发展的基础上,将区域绿色空间规划内容总结为以功能主义为导向的绿色空间增量规划(1929年)、郊区化背景下的绿色空间保护与设立规划(1968年)、点线面一体的全域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规划(1996年)、以气候应对和福祉提升为导向的绿色空间规划(2017年),并分析了其行动主体纽约区域规划协会(RPA)在跨越行政边界的区域绿色空间规划中所作出的贡献。其次,在梳理总结规划内容的基础上,对纽约大都市区区域绿色空间的建设实施与格局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与规划内容及政策的关联性,以推测规划实施成
辟筑于20世纪初的虹桥路是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在西区越界筑路的产物,自诞生之初即为沪西交通干道。 本书围绕20世纪上半叶虹桥路沿线风貌演变,立足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藏档案,从点、线、面多个层面开展研究,展现、挖掘这一时期虹桥路沿线风貌演变的过程与原因。
追求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而植物又是助力人类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书以大量简明、生动的图示化语言对园林树木的各方面进行阐述,并着重选取具有特征的树木种类,以突出本书对环境和健康的关注。本书涵盖华中华东地区。作为国内首册以“图示化+应用照片”的方式体现园林树木应用信息的图书,旨在通过大量图示化语言和照片营造的画面感,同时借助前沿的科技手段,激发人们对植物更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