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还特别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本书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本书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
《中国园林鉴赏辞典》由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 现代中国园林之父 陈从周主编。全书在结构上分为 名园鉴赏 和 品园杂识 两部分。上篇 名园鉴赏 由私家园林、皇家园林、纪念园林、寺庙园林、名胜园林五部分组成,重点介绍国内现存园林及园内景点;下篇 品园杂识 系统介绍我国园林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与品园知识;后附中国园林历史大事年表。本辞典条目完整,内容详尽,是一本既有鉴赏价值,又具专业背景的实用鉴赏辞典,亦是园林艺术和美学的集大成之作。
本书以不同时代及不同民族、地域为经纬,系统论述了旧约时代、古代、中世纪、伊斯兰、意大利文艺复兴法国勒。诺特尔式、英国规则式和风景式、美国、近代和现代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造园演变历程。书中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图片资料。在各章前有历史大事年表。全书的结尾附有中外术语索引、人名索引,和中外庭园、公园、建筑索引。
《乌有园》第五辑共收录21篇文章。“开卷”篇收录的曹汛先生《略论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发展演变》,此次出版经过细致校订,修正了过去若干已发表版本中的文字谬误,并优化了注释,以更好地呈现原文风采。“研究”篇收录6篇文章,主要着眼于“技艺”的方法层面展开论述,其中《非空非非空》一文将复杂空间生成的方法于对“剖碎”概念的探讨相结合,见解尤为精彩深刻。“作品”篇聚焦“技艺”的营造层面,共收录董豫赣、王欣、钱晓冬/沈旸、金秋野6的大小作品12件。“赏玩”篇重点关注工具,通过历史考证与田野调查,将传统木器制作中的重要工具进行全方位呈现。“教学”与“专题”篇中的文章延续了前几辑的基调,各自展示出笔者独特的教学或研究方法论。第四辑收录的《一方池鉴》一文也在本辑中得以完整收尾。第五辑在整体装帧上也作了
毛华松*的《礼乐的风景 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宋代公共园林》以宋代城市文明演变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的定性定量解读,建构宋代城市生活的文化图景,进而结合方志图文、园林遗迹中的系统案例来分析、归纳公共园林建设的智慧经验,有助于拓展以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线的历史园林研究现状,对反映我国在风景园林建设方面的历史成就及提升当前城市风景保护和建设,具有理论拓展和实践指导的积*意义。
本书综合应用人居环境、文化艺术、空间信息与认知等多学科知识,从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围绕景观的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来解析海派古典园林中的特征密码。全书以??多万字、???多张图片,从整体到局部,从纵向到横向,理性分析了海派古典园林中的复杂性与艺术性??园中园、景中景、画中画、故事中的故事,并探讨叙事系统在空间体验、视觉认知中的价值、规律与评测。本书的创新点在于:系统揭示了古典园林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间的关联模式及其组合特点,规避了以往园林研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可言传但不能意会”的分离现象。特别是,本书综合应用了空间句法与视线追踪技术,理性认知与评测园林叙事的效果,使得园林中的隐性信息可视化。这些基于前沿方法论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不仅对有效挖掘、传承海派古典园林文化基
主要介绍江苏传统园林的人文地理背景、历史沿革、当前遗存概况、主要类型,以及其造园思想、造园要素、理法与美学意境。根据各地现存传统园林的实际状况,选出约56处历史价值高、当前遗存状况好、图文资料精美的经典园林重点介绍,每处园林约3-5页;另精选未列入经典园林的100处以 江苏现存传统园林名录 形式附后。为保护和发扬地域珍贵建筑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江苏古建园林传统营造技艺,推动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和活化利用,增强江苏优秀传统营造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和新时期工匠精神培育,提升社会大众对传统营造技艺的认知和审美情趣,根据江苏省传统营造技艺活化传承系列工作部署,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传统建筑研究中心、江苏省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组织搭建。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
《中国古典园林图像艺术》(全三卷)集文化性、艺术性、历史 性、研究性、资料性于一体,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地展现 我国古代园林图像艺术成就的系列专著。全书深入发掘、整理了 中华古代园林图像遗产,从图像的视角来阐述中国优秀古典园林 的景观艺术特征,打破了以往中国园林史著作以朝代分期为脉 络、以园林风格变化为主线的叙述方式,而是在梳理古代园林图 像相关文献资料、仔细甄别图像内容的基础上,采用专题分类模 式,以图像所表达的园林内容和性质为主线展开阐述。全书分为 “皇家园林图像卷”、“风景名胜图像卷”和“私家、寺观园林图像卷” 三卷,各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解析 1200 余幅中国古代园林图 像的绘制内容、风格手法、媒介材料,并重点阐释、探讨图像中 所呈现的园林营造背景、空间格局,以及建筑、装饰、植被和
《景观建造全书:材料 技术 结构》是景观建筑师必不可少的指导手册,系统介绍了开放空间规划的技术、结构及相关问题,从X普通的材料和表面,到空间要素的建造方法和植被的营建。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即材料、建造技术和结构要素。部分概述了常用材料的种类、基本特性、表面质量、潜在用途和处理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涉及结构工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介绍了承重构件的连接、建筑构件与支撑结构的固定等。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了户外设施及其建造方法。每章都包含项目实例、图纸与实景照片。书中除了介绍基本技术知识外,还针对未来建造规划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展望。
沈炳春、沈苏杰所著《姑苏园林构园图说/姑苏 园林文化丛书》总结了作者近30年从事古建园林设计 、修建工作的经验,系统整理了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 的大批设计手稿,包括改造旧园、构建私家山庄和城 郊新园、营造历史文化纪念祠园、风景名胜区的园林 小品以及其他仿古园林等,配有这些作品建成后的实 景照片,并以文字分析说明。通过这些设计手稿、照 片、文字,本书直观地阐述了苏州园林传统的营构理 念和营造技艺在当代的传承。 本书可供广大园林爱好者、园林设计工作者、营 造者等阅读参考。
园林不仅仅是一个有形的物质空间,还是…一个无形的精神领域。赏园旨在体味超越花草、树木、湖水及岩石的喜悦,即感受瞬间的永恒。 有些园林已不复存在,然而,即使它们已成废墟,或已被人遗忘,它们依旧能在支离破碎的文字中获得生命,在黑暗的年代创造空灵的境界。在本书中,我将通过从园林历史中学到的东西来解释已经成为历史的园林。 鸣鹤园当初只是清朝众多皇家园林中的一个,然而,这里充盈的历史使它变成一种象征,昭示着一个永恒的难题:在经历创伤的岁月里人们该如何对待艺术?……园林的毁灭敌不过人们的想象,从久远的过去传来的声音仍然在谈论我们今天的窘境。
全书内容包括绪论;民末清初前苏州园林历史概况及民末清初园林大众化的社会成因;士大夫园林景观;商人园林景观;平民园林景观。士大夫传统园林文化与商人及平民新兴园林文化之比较等。全书内容包括绪论;民末清初前苏州园林历史概况及民末清初园林大众化的社会成因;士大夫园林景观;商人园林景观;平民园林景观。士大夫传统园林文化与商人及平民新兴园林文化之比较等。
围绕园林理论、园林历史、造园技艺、园林文化,园林科普教育、博物馆学、馆藏文物研究、展览陈列研究等几个方面,系统总结国内在园林与博物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重点汇集并展现中国园林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园林的研究提供参考
中国古代造园专著《园冶(手绘彩图修订版)》,共三卷,以相地、立基、屋宇营造、园林营建为体,涉及列架、装折、栏杆、门窗、墙垣、铺地、造石、掇山、借景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内容。全书以作者计成的营造经验为依托,详细论述了宅园和与之相应的园林营建的基本原理及具体手法,以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及“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理念,为好园者指明了清新素雅、简约守拙、含蓄幽深、远逸超脱的至高的造园境界。
《中国园林立志·创作·表现》这部园林专著,是吴肇钊先生多年实践的总结。肇钊先生的业绩是从扬州开始和发展的。扬州园林早在隋唐就盛名天下,有“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之誉。历经沧桑,扬州园林多遭破坏。自十年动乱向,扬州园林迎来发展的大好机遇,在市委、市政府关心和重视下,吴肇钊先生先后主持修复了白塔晴云、片石山房、卷石洞天、二十四桥等处景区景点,荣获过国际金奖等多项奖励。吴肇钊先生尊重历史,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勇于创新,不但再现了扬州园林昔日的辉煌,又赋予它新的生命,在《中国园林立意·创作·表现》新著中,其不少篇章可为佐证,并将成为修复中国传统园林的经典之作。更令人赞赏的是新著中一幅幅精美的绘图仿佛出自书画名家之手,他刚来扬州时,别人忙于“斗私批修”,他却潜心于美术创作。他所绘制的
本书按照编年史和谱系学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了从先秦至新中国共十个历史时期,二千余年来的时代背景、风景园林营造活动、著名人物、论著。尤其是,本文经过文献考证和遗存调研,甄选出200余处经典的风景园林案例,包括历史名胜、私家园林、衙署园林、寺观园林和书院园林等多个类型,就历史沿革、相地立基、环境因借、建筑布局、掇山理水、植物配置、装饰陈设、品题点景等方面的历史特色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可供风景园林、建筑学、城市规划、历史学等相关专业人士购买阅读。
这是一本讲述亭子文史故事,并将 亭子 写到极致的专书。收录各地名亭130余座,涉及相关建筑、历史、诗词、楹联、书法等门类。作者通过实地踏勘 采风 ,穷尽相关资料,虽旁征博引,信息量巨大,但简繁得当,图文互动,引人入胜。 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将东西南北的亭子集中在一起,按照自己独特的分类方式,将其列为 北京园林亭子 古道上的亭子 泰安泰山上的亭子 御碑亭及其他碑亭 诸葛亮与亭子 蒋介石与亭子 各地名亭撷萃 等诸多专题,并详加介绍。其中的 苏轼与亭子 ,作者沿着苏轼当年的足迹各地寻访,采集和苏轼相关的亭子多达26座,可谓蔚为大观。
论古道今。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以志为鉴,可以知得失。修志的意义就在于此。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走向文化强国、生态强国的时代,在行进中,历史和传统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急切呼唤文化建设,如何深化园林文化,提升园林文化影响力,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苏州园林风景绿化志丛书》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因此,我非常乐意为这套即将陆续出版的志稿丛书再序言几句,面对博大精深的园林历史文化,我们要敬畏它,保护它,同时也要利用好,建设好,既为当代造福,也使这些宝贵的财富完整地传给后人。由此,我们更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历史就是一代一代的传承与发展。2012年即将过去,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刻,在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5周年之际,党的十八
本书是“细说中国文化”系列丛书的一种。编者应用“细说”理念,通过编写体例、图片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从园林历史、结构布局、文化意境、特色景点等多种角度,全面地、深层次地解析中国园林,立体地展现中国园林的外在秀丽景观和内在的精神特质,让读者在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人文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