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历史进程篇和常见操作质控指引篇,历史进程篇以六章10节,常见操作质控指引以十四章45节阐述,涵盖了消毒供应历史发展进程及常见操作质控指引。本书借鉴了消毒供应专业的新理论、新方法,该书具有四大特点: 一是以提问、回答的方式构建该书的写作方法,使得读者可以及时查阅到问题,及时找到参考答案。 二是以历史发展为主线,阐述了消毒灭菌的历史发展进程,做到总结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综合创新,给人以回顾启迪,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谋求精细化的消毒供应专业发展。 三是采用了大量的图谱,使读者一目了然的了解知识,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四是将操作演示以二维码方式呈现,使读者扫描后可以观看视频,是一本 会说话 的专业指导丛书。
流感是一种严重的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传染速度快,发病率、病死率高,常危及生命,造成重大灾难和惊人的经济损失。本书论述了流感的成因、类型与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流感成为致命性灾难性的原因,对流感的预防;还剖析了禽流感对人类的危害与防治,提出了流感大规模预防胜于治疗的观点。本书是一本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很强的医学科普读物,资料真实,论述详尽,通俗易懂,适于社会各阶层人士阅读。
是英语“AIDS”中文名称,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英文缩写。它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HIV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体逐渐丧失防卫能力而不能抵抗外界的各种病原体,因此极易感染一般健康人所不易患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从发现至今还不到20年,但它在全球所引起的广泛流行,已使3000多万人受到感染,1000多万人失去了生命。直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有效的疗法能够治愈这种疾病,所以我们能够做的是尽可能地去了解它、防范它,使它不能危害到我们自身。本书汇集了众多专家的智慧,针对人们对预防控制各个方面最关心的100个问题,作了深入浅出、体贴入微的解答。
本书是介绍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发展历程的传记性专著。公共卫生的作用和角色只有当灾难来临时才会突现,而作为阵守前沿的哨兵,他们的处境最危险,承担的社会压力也,而在初创阶段的物质基础又往往最为简陋。 本书从二战时期在美国南部活跃的“战地疟疾控制”项目写起,以时间为纲,全面介绍了半个世纪以后美国CDC如何从无到有、从被漠视到被全球同行业所景仰、从筚路蓝缕到成为美苏争霸中的一枚重要棋子。全书脉络清晰,语言犀利风趣。资料翔实,很多得自于作者与当事者的直接访谈。中国的公共卫生尚处于进一步完善的阶段,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可借鉴美国CDC;这也正是本书译者的切身体会和翻译此书的初衷。
本书用浅显易懂、风趣幽默的语言来讲解统计学,力争让初学者看得懂、学得快,本书不谈原理,只讲实操,拟打造一本看得轻松,上手迅速的统计学佳作。其内容涵盖了:医学统计学故事、统计学临床应用、医学科研中计数资料的统计学处理原则、;手把手教你解读生存曲线、如何正确认识“P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法、随访资料的生存分析、基于Stata软件的统计学实现、生物统计学家、临床研究的幕后高手和如何用Sigmaplot绘制ROC曲线等等。
学校是师生高度集中的场所,师生间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相互接触时间长,师生中一旦发生结核病,如果没有得到早期发现和控制,很容易在校园内传播流行。学校结核病疫情流行不仅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而且对学校的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带来很大的影响。近年来,全国不同地区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生,主要原因是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对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认识不足;学校师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欠缺、对结核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属地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学校对师生结核病疫情报告、监控和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结核病的早期发现、密切接触者筛查等疫情控制措施落实不到位,从而导致结核病在学校的传播。
按照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的要求,结核病学分会组织编写了《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本书包括呼吸系统结核病,肺外结核病,结核病和相关疾病,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结核病的化学治疗,结核病的免疫治疗,呼吸系统结核病的外科治疗,结核病的预防和肺结核病常见急重症的诊疗共九章,计十余万字。在各章节中详细叙述了结核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及方案,重点介绍了抗结核药物品种和剂型,结核病化疗的基本原则,结核病的化疗对象,结核病化疗方案,药物剂量、用法、主要不良反应和处理原则,结核病的免疫治疗和呼吸系统结核病的外科治疗,以及肺结核常见急重症的诊疗,并简要提出了结核病预防的重点措施。本指南可供结核病专业机构的临床、防治人员及综合医院专业人员使用。
《杂病源流犀烛》30卷,清·沈金鳌撰于乾隆三十六年(1773),系丛书《沈氏尊生书》之重要组成部分。全书共30卷,以介绍杂病为主,包括脏腑门、奇经八脉门、六淫门、内伤外感门、面部门以及身形门,共6门。每门又分若干病证,每病证之下必著源流一篇,着重祥述病之原委,审其变迁,考其源流,条理分明;而后依据病之形证,明其主治,因病用方,末附导引之术。使理法方药浑然一体,甚为契合。 全书既博采历代前贤名论精萃,又结合作者丰富的临证经验,可谓理论与实践二者兼备之医学专著。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是当今中医临床工作者颇为实用的参考书之一。 本次出版是以乾隆甲午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为便于读者学习,撰写了导读,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以便检索。
当今的医疗环境,医疗机构面临着预防和控制感染(IPC)问题的诸多挑战,医院感染、资源和基础设施的限制、疾病的暴发、传统疾病再度涌现和新疾病的发生、疾病流行和生物恐怖的威胁等,在整个医疗过程中都使得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已经成为医疗机构考虑的问题。本书着重讨论感染预防与控制面临的危机,概要国际联合委员会(JCI's)评审标准的要求,为医疗机构的管理者、IPC专业人员和其他医务人员提供质量改进的理念和分享不同医疗机构的经验与教训。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其在卫生领域的任何进步对世界都将产生重要贡献。为进一步推动并完善我国的医疗政策、制度以及医疗技师持续改进,北京大学医学部(PUHSC)与美国联合委员会国际部(JCI)于2007年9月签署了关于共同成立PUHSC-JCI医疗技师研究所的备忘录。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指在脊椎动物与人之间自然传播的寄生虫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知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近70种,其中较常见的约30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群、家畜和野生动物健康,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传染。近年来,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发病率呈增长趋势。在发达国家中,人们的生活环境高度城市化,生活水平较高,人类自身固有的寄生虫病有所减少,但伴侣动物和玩赏动物数量却大有增加,增加了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感染机会。在发展中国家,人口稠密,生活水平较低,卫生条件较差,人类与家畜、家禽、野生动物及病原媒介的接触机会较多,因而感染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仍较普遍。因此,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仍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我国为发展中国家,饱受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危害。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
学校是师生高度集中的场所,师生间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相互接触时间长,师生中一旦发生结核病,如果没有得到早期发现和控制,很容易在校园内传播流行。学校结核病疫情流行不仅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而且对学校的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带来很大的影响。近年来,全国不同地区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生,主要原因是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对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认识不足;学校师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欠缺、对结核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属地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学校对师生结核病疫情报告、监控和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结核病的早期发现、密切接触者筛查等疫情控制措施落实不到位,从而导致结核病在学校的传播。
羊海涛和陆伟等主编的《社区结核病防治指南》共7章,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结核病控制工作中承担的各项具体任务出发,扼要地介绍了结核病的病原学、诊断、治疗、管理、流行病学、防治策略和措施、耐药结核病的流行与控制等基本知识,最后重点阐述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结核病防治中的职责和工作内容。《社区结核病防治指南》集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并对近年来结核病的新进展、工作新要求作了简单介绍,可有效地帮助社区医生掌握结核病防治知识和提高服务水平,也可供有关综合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为“助力乡村振兴出版计划·现代乡村社会治理系列”选题之一。本书重点突出新时期乡村医疗卫生工作中实践技能操作规范,培养乡村医疗卫生管理与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有效提高乡村卫生公共服务能力。主要包括新时期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政策解读与医疗资源配置、职业规范、卫生医疗技术管理人才培养、典型案例分析及存在问题与对策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