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理解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肠-脑轴、肠-脑互动异常的概念入手,描述了肠-脑互动异常的主要疾病,如何进行诊断和治疗,在治疗方面不仅倡导以胃肠道为靶点的经典药物治疗,还倡导适当使用神经调节剂及行为治疗或心理治疗。从医生和患者两个不同角色阐述了如何运用沟通技巧优化医患关系,以实现医患双方满意和诊疗目标。
本书全面阐述ERCP内镜诊疗技术在胆胰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全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胆道及胰腺的解剖生理、ERCP诊疗技术、胆道疾病的ERCP诊疗、胰腺疾病的ERCP诊疗、胆胰疾病ERCP诊疗护理,重点介绍ERCP规范化诊疗操作技术、操作中特殊情况处理、术后注意事项及并发症预防处理,并配有典型案例。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专科规范化重要用书,适用于临床消化病专业医师、护理师参考。
《肝病手册》(第4版)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Lawrence S. Friedman教授和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Paul Martin主编的一本手册型经典著作,由美国、英国、西班牙、加拿大等多个国家68位肝病、消化病领域专家编写。本书内容涵盖了肝病领域几乎所有的疾病,采用提纲、表格、图片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各种肝胆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步骤、治疗方法及最新进展。《肝病手册》自1998年面世以来,广受消化病、肝病领域医生欢迎,而从2012年第3版出版后,5年间肝病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进展迅速,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丙型肝炎的治疗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故2017年9月出版的第4版,较第3版增加了近100页内容。
本书内容包括咽颈部食道癌的诊断与治疗、病理表现、经鼻内镜和经口内镜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ESD/ELPS治疗,ESD治疗技巧。《胃与肠》系列是日本*权威的消化内科图书,图文并茂,为目前世界*指南,讲解明晰,是消化内科医师非常好的临床指导。消化内科尤其是内镜医生是非常乐于学习提高自身的群体,从我社内镜图书的销售状况就可以看出来。本书的出版相信会受到我国消化内科医生的欢迎。
策划本书的目的是让读者重新认识到早期发现咽癌的重要性,加深对咽部浅表癌的理解,以及了解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共识。本书从病理组织学的角度进行了解说,特别是 IPCL(intra-papillary capillary loop) 和 NBI(narrow band imaging)放大观察结果以及病理组织学图像的关系。此外,对 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分 类 与 头 颈 癌 处 理规范之间的差异,及其差异产生的原因、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与 HPV(human papilloma virus)的关联等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同时本书通过详解病例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进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读者们,尽早发现咽部浅表癌。
随着以抗肿瘤坏死因子 -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 抗 体 为 代表的生物制剂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炎症性 肠 病等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困境。黏膜愈合这个词的意思变化为除了内镜下缓解外,还应该满足组织学上缓解的标准。从最初以组织学上缓解的意思被使用的词,到指内镜下缓解的意思,进一步再到包括两者在内。本书通过数个病例探讨了对内镜下溃疡性肠炎等肠病黏膜愈合评估的意义,希望可以对各位医生有所启发。
野中康一、滨本英刚、田沼德真、市原真编著的《上消化道内镜诊断秘籍》文风与众不同,它集讨论、评论、讲解为一体,并且图文并茂,提纲挈领,对初学消化内镜者会有很大帮助,不愧为秘籍,在形态上、浸润深度、病灶大小的测量以及与病理结合方面都提供了许多新的方法学和利弊的评价。 本书既可供教授者参考,也为内镜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使全国的诊疗标准更加规范、统一。
版《协和内科住院医师手册》(以下简称《手册》)自2008年出版以来距今已有十二年。 版的各位编委如今已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历版《手册》也见证了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陪伴了一批又一批内科住院医师的成长。《手册》始终坚持由北京协和医院的住院医师编写、关注住院医师需求,自一问世便因其实用性和便携性受到了热烈欢迎。如今,即将与大家见面的第三版《手册》依然由正在接受协和内科培训的高年资住院医师担任编委,也将继续秉承实用、便携与准确的一贯传统。第三版《手册》一是各章节内容大幅 新,并增加了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体外膜肺氧合(ECMO)、无创机械通气、消化内镜注意事项、难辨梭菌感染、IgG4相关性疾病、骨质疏松、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的使用等新章节,力求与时俱进, 好地满足
因为根据病理医师的不同,食管上皮内肿瘤(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N)的诊断标准也不同,临床医生们多年来一直在为诊断和治疗方针的制定而苦思焦虑。本书首先介绍了上皮内肿瘤的历史,接着对 WHO 分类进行了 解说。从临床方面对IN 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针对收集的病例进行讨论并取得一定的共识,希望给大家带来合适启发。
本书内容包括非特异性多发性小肠溃疡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病理学评价、普通内镜诊断、放大内镜诊断、并发症以及治疗方法等。全书图文并茂,表格清晰,临床实用性高,是消化医师学习非特异性多发性小肠溃疡的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简要介绍了对炎症性肠病相关癌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现状和展望、诊断、特征、病理所见等,另外还介绍了追溯该疾病经过的研究方面的重要的资料。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本书结合具体病例介绍了炎症性肠病相关癌的内镜操作方法,而且在各个病例介绍中,结合内镜或消化道造影检查所见、切除标本的肉眼像、切除标本的病理像等清晰的图像进行展示,特别是内镜所见显示了对同一病变的各种内镜检查所见,在切除标本的病理所见与切除标本的免疫染色等方面也有详细记录。由此,在充分了解主病变的实际情况的同时,能够帮助医生把握包括炎症性肠病相关癌中重要的周围病变在内的病变整体,这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起到重要作用。希望广大读者参考本书对炎症性肠病相关癌病例进行准确诊断和适当治疗,
本书内容包括息肉冷切除术的意义与课题研究,肠小 微小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普通内镜检查、放大内镜检查以及病理学评价和目前治疗方法的讨论等。全书图文并茂,临床实例与图片相结合,临床实用性高,是消化医师学习很好的参考书。 《胃与肠》系列是日本*权威的消化内科图书,图文并茂,为目前世界*指南,讲解明晰,是消化内科医师非常好的临床指导。消化内科尤其是内镜医生是非常乐于学习提高自身的群体,从我社内镜图书的销售状况就可以看出来。本书的出版相信会受到我国消化内科医生的欢迎。
为 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第二轮器官-系统整合教材之一。主编为西交大吕毅教授,武汉大学董卫国教授和中山大学兰平教授。根据第二轮器官-系统整合教材评审委员会安排,第二轮教材主要适用于单循环整合教学,将上版的《消化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合并为《消化系统与疾病》(第2版),并将两本教材的相应内容重新进行整合构架。内容包括了消化系统相关的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同时整合了临床相关的消化系统内科学、外科学、影像学等内容。有机融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中所有涉及消化系统的知识内容,同时兼顾公卫、预防、人文等学科要求,形成以消化系统为中心,以消化系统疾病内在发展规律为主线,以疾病为基本单元的新的知识体系。1.增加胃肠动力学检查;2.增加肠道微生态;3.删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
本教材详细阐述了胃食管反流病的基础与临床知识,使广大临床医师能全面了解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提高我国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及特色:本书共分为十一章,通过引用外新的共识指南及循证医学证据分别介绍胃食管反流病的概述、病理生理学、诊断技术、治疗概况、抑酸治疗、内镜治疗、外科治疗等。同时还介绍了胃食管反流病的特殊临床情况,儿童胃食管反流病及Barrett食管。
本书引进自Springer出版社,是Stevo Duvnjak教授及其团队长期研究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的成果。本书精选了著者及其团队治疗过的大量经典病例,就各型内漏的影响因素和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旨在帮助相关专业医师进一步认识内漏,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著者参照经典的内漏分型方法,对相关病例进行分类归纳,首先对内漏分型等内容进行了概要性阐述,然后详细介绍了Ⅰ~Ⅴ型内漏修复手术病例共47例。对于重要的手术步骤,均配有清晰的手术照片及详尽的解释说明,犹如亲临手术现场。全书共5章,内容丰富新颖,阐释由简入繁,病例真实,配图丰富,可供血管外科、介入科等相关医师治疗此类病例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