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专家担任主编,联合多家大型血液病诊治中心全国知名的专家,收集国际的最新文献,并融入高等级的中国循证学研究证据,将中国血液病专家近年来在血液学领域发布的指南、共识、实践与体会编写而成,在内容上尽可能充分反映当代血液病学的主要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普及、实用而又兼顾提高。与国际接轨,又兼具中国特色,详细介绍了各种血液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本书可供各级医院血液科医生,内科、儿科医生及病理科医生阅读和参考,对血液病检验工作者及医学院校师生也均有参考价值。
本书为“血液透析通路百例实战”丛书的手术分册,主要介绍开放手术建立透析通路以及通路并发症的治疗。以临床实际病例为基础,详细介绍各种透析通路的建立、血液透析通路并发症的处理、血液透析通路翻修手术原则和技巧。书中共收集病例118例,内容涵盖各种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方法和临床可以见到的通路并发症。每个病例包括简要病史、临床检查、影像学资料、手术方案设计、手术过程及手术注意事项。在每一大类手术或并发症后进行简要综述并配有补充阅读文献。全书配有手术照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DSA)、血管超声图像以及线条图等共400余幅,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强调实战,使读者能够对治疗思路一目了然。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移植免疫学、抗肿瘤药物的药理学以及干细胞细胞生物学等相关理论,呈现了该移植技术体系经过实践验证和改良并被国内外推广的技术规程,介绍了移植相关合并症以及疾病各论的诊断治疗策略与心得。编者均为国内造血干细胞移植界的中坚力量,其中多有在国内外成就卓著的专业团队领军学者。该书对血液科医生而言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战指导性,对于血液科之外的临床医生甚至非专业人士而言则是一本代表了国内造血干细胞移植高水平的参考书。
《血液病学(第2版)(套装上下册)》内容包括:造血器官的结构与功能、造血及其调控、造血细胞因子、血液遗传学、血液免疫学、血液肿瘤分子药理学、血液分子生物学、循证医学与临床血液学等。
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内容及各论,如正常出凝血机制与调控、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出血性疾病和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概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各科出血与血栓性疾病(包括:感染与出血和血栓、肝脏病与出血和血栓、恶性肿瘤与出血和血栓、免疫病与出血和血栓、心血管疾病与出血和血栓、脑血管疾病与出血和血栓、肾脏病与出血和血栓、内分泌疾病与出血和血栓、妇产科疾病与出血和血栓、器官移植与出血和血栓、外科与出血和血栓、药物与与出血和血栓)等。 编写特点: 1.系统性:力求全面、系统地介绍每一疾病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并发症、预防及预后等内容。 2.实用性: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为血液科医生及广大的临床相关科室医生,内容以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主,尤
全书共13篇139章,涵盖了有关血液病学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于血液病良性和恶性肿瘤的病因学、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治疗等方面,均给予了详细论述。内容涉及了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评估、诊断、治疗,乃至血液病的分子学和细胞学基础、实验胚胎学与基因组学、组织替换的细胞治疗原则等,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书中还针对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单克隆抗体治疗及遗产学基础的进展,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反映了当前血液病学领域的前沿发展。
本书是在第1版基础上的全面升级,从框架到内容均与前一版有较大差别。全书共10章,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发病现状、诊断及治疗,内容包括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肿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及其他类型噬血细胞综合征,同时对噬血细胞综合征伴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情况,以及噬血细胞综合征实验室诊断技术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技术、免疫化学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
本书原著作者GillianRozenberg是国际著名血液病理学专家,出版过多本血液细胞形态学专著,本译著已是她同名专著的第三版。本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红细胞在不同病理情况下的各种特征性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第二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WHO分类》(第四版)对血液-淋巴系统肿瘤时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异常进行了描述;第三章展示了儿童血液系统疾病时血细胞形态的变化,独具特色;第四章介绍了血液中几种常见寄生虫各个发育阶段的形态学特点。本书细胞形态图片典型、清晰、制作精良,通过与疾病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细胞形态学相应的变化,重点突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既具有先进性又具有实用性的教材与之相适应。近几年来,血液学进展迅猛,找到适合血液病学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教学的教材已很困难。本教材由国内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血液科专家编写,编写者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也有血液界的中青年骨干。本教材力求先进性与实用性并举,涵盖了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血及血栓性疾病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相关内容,在力求全面涵盖血液学的新进展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临床的实用性,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参考本教材进行临床实践。
本书依据现代血液肿瘤诊断新模式,即基于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诊断模式,参照《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第4版)的标准与国内公认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编写而成。内容包括血液肿瘤(如白血病、骨髓增殖性肿瘤、淋巴组织肿瘤等)、转移性非血液肿瘤疾病,以及常见的非肿瘤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营养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类白血病反应和白细胞减少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疾病、脂质代谢异常、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骨髓改变、骨髓移植过程中的骨髓改变、少见类型血细胞异常疾病等,同时还介绍了常用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 本书内容丰富,图片资料珍贵,可作为血液病理学及相关临床、检验专业医师与技术
本书共13篇141章,涵盖了有关血液病学的所有资料,特别是对于血液病良性和恶性肿瘤的病因学、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治疗等方面,均给予了详细论述。内容涉及了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评估乃至血液病的分子学和细胞学基础,从而使读者对血液病学领域的疾病有一个*全面和*综的认识。本书新增章节对于血液病诊断、治疗中实验胚胎学与基因组学、组织替换的细胞治疗原则等做出了*的阐述,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书中针对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单克隆抗体治疗及遗产学基础的进展,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反映了当前血液病学领域的*技术和发展。
《白血病治疗学(第二版)》共分5篇28章,内容包括白血病治疗学的基础理论、白血病的放疗和化疗、白血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以及化疗药的毒副作用、放疗/化疗患者的肠外肠内营养、感染合并症的预防与治疗、输血治疗和患者的护理,并对抗白血病药物及其药理作用做了介绍。 《白血病治疗学(第二版)》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既反映了白血病治疗的前沿进展,又体现了作者多年临床工作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是白血病治疗学领域权威的工具书,可供血液科医生、研究生,以及其他相关科室的医生学习和参考。
本书分为五部分,部分导论,着重介绍造血理论和各种细胞学检查方法;第二部分总论,系统阐述血细胞形态学理论;第三部分各论,详细阐述各种血液病、肿瘤和寄生虫病的血液细胞学特点;第四部分为彩色图谱部分,大量手工绘制的精美彩图便于读者将细胞形态学理论与实际标本对照;后为附录。本书由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四国知名专家根据其专长撰写,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血细胞图注采用中、英文对照,更利于国际交流,绝大部分彩图由血液学教授手工绘图,部分彩图用电脑绘制。 本书不仅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参考书,也是在临床工作中很有实用价值的工具书。适用于临床医师、检验人员、科研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
《Williams血液学》是血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涵盖了血液学的所有方面,介绍了患者临床评估、血液病的分子学和细胞学基础,并具体阐述了红细胞疾病、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疾病、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髓系肿瘤性疾病、淋巴组织疾病、止血和血栓、输血医学等内容。第9版在第8版的基础上做了大篇幅的修改和更新,以反映血液学领域的*进展。新增加了表观遗传学和基因组学、血液肿瘤细胞的新陈代谢和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内容。本书是血液科临床医生、实习生、血液学研究人员必不可少的案头佳作,也是学习血液学专业英语的工具书。
机体免疫细胞平衡功能崩溃是静脉与动脉血栓性 疾病发生的上游条件,血栓性疾病起源于免疫防线坍 塌下的血管内/壁的炎症反应,静脉内胞内感染的细 胞/恶性肿瘤细胞是触发急性静脉血栓形成的扳机, 动脉内胞外病原微生物可能是促进动脉血栓形成的触 发因素。血栓形成过程中表现出的炎症反应本质上是 为了防御,但炎症的结局取决于免疫细胞平衡功能, 白细胞和血小板扮演了免疫黏附性炎症反应启动的核 心作用。凝血因子功能的增强使静脉内防御屏障的构 建、动脉内膜损伤的修复*为牢固,位于血栓形成的 中下游。王乐民编*的《血栓病的起源与发生(免疫 细胞平衡功能崩溃与启动机制)(精)》揭示了血栓病 起源的奥秘,开启了认识血栓性疾病发生的一扇窗。
经过全国许多著名血液病学专家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同道戮力同心、辛勤耕耘,《白血病》书稿业已完成,并于2004年1月付梓,我们全体参编者以能为本专业乃至我国医学的发展再尽绵薄之力而备感欣慰。 《白血病》版于1979年春问世,迄今已整整24年,赢得了专家的赞许和读者的欢迎。但现今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领域瞬息万变,就白血病防治工作而言,其研究进展的目新月异,不禁令人有沧海桑田的感慨。在此期间,有关造血干细胞的研究由“冷”至“热”,成为当今医学领域的*“热门”之一,这一进展,使我们对白血病发生、发展机制有了更透彻的了解,看到了预防和征服白血病的曙光;免疫学、分子生物研究的深入,使白血病的分类有了更科学的基础;一些前所未有的化疗药物,正作为新的武器,支持着血液病医
《临床血液学图谱(第4版)》生动地描写了临床上几乎所有血液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形态学表现和研究进展,对广大血液学基础研究人员和血液科医务工作者及医学生了解、诊断及治疗血液病有非常大的帮助。
血清游离轻链的临床应用逐渐被人所知,进展速度逐渐变缓。很多细节仍未明确,但是这幅广阔画卷已被展开。这是一个具有巨大影响的事件。 目前已经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应用血清游离轻链检测在ac型淀粉样变性和非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上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病人可以得到合适的治疗,生存期得以延长。对于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用尿本周蛋白检测已经很过时了,较好的方法是应用血清游离轻链检测,对于那些伴有肾功能损伤者,血清游离轻链是关键所在。近有证据显示,游离轻链的浓度在多发性骨髓瘤中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所以应该被列入多发性骨髓瘤的国际分期系统中。同样,血清游离轻链的检测在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其与m蛋白浓度和免疫球蛋白类型相结合,对其进行危险分层,从而明确许多
本书为 中国医学发展系列研究报告 丛书之一,旨在记录中国血液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和学科建设,以期对该专业后续发展起到良好地指导和推进作用。本书全面梳理了血液学分会发展历史、组织建设、血液科专科医师从业现状及血液学工作者重要科研成果;科学归纳、系统总结我国血液学研究工作者的学术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重点介绍了造血衰竭性疾病的病理机制、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分子机制及化疗方案的疗效、各种类型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诊疗方案、血栓与止血疾病的分子机制与预后评估、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和并发症及复发等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同时,本书筛选出该专业领域2014 2016年发表的优秀文献并给予评述,力图反映血液学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本书可作为血液学及相关专业从业者的临床和科研指导用书,也可供卫生管理人
本书为一本系统介绍白细胞疾病的专著,共11篇计85章。基础理论部分包括白细胞生物学,白细胞的生成、结构与功能,白细胞疾病的免疫学基础,自细胞恶性疾病的细胞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临床部分按白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性疾病,髓系肿瘤/白血病,淋巴组织肿瘤/白血病,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浆细胞病,组织细胞、树突细胞及肥大细胞疾病,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肿瘤治疗学进行分类编写。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反映了现今国内外在所涉领域的认识现况,且重点突出,切合实际,适合于血液病科、内科、儿科临床医师,检验科医技工作者、基层医务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