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由陈宝安、程坚主编的《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治疗方案手册》主要以图表形式介绍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国内外*新的化疗方案的进展,分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两大类。关于急性髓系白血病,从使用无交叉耐药的新药组成联合化疗方案、与中大剂量阿糖胞苷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含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化疗方案以及新药的应用几个方面来阐述。关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从包含中大剂量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的化疗方案,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以及新药的应用几个方面来阐述。此外,还对相应的化疗方案作出评价与总结。本书适合从事血液专业、肿瘤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各级临床医师、相关研究人员和医科大学师生使用。
《住院医师查房医嘱手册丛书:实用血液科查房医嘱手册》有两大部分:其一为疾病的临床分析、诊断及相关医嘱的处理,其二为具体病例分析及相关问题解答。《住院医师查房医嘱手册丛书:实用血液科查房医嘱手册》的特色有二:首先阅读对象比较特殊,主要针对刚刚涉入临床的住院医师;其次能够做到充分立足临床,不仅介绍疾病本身,而且涉及疾病的临床分析与实际的医嘱处理。《住院医师查房医嘱手册丛书:实用血液科查房医嘱手册》可作为住院医师在全方位学习基础知识与理论,以及在轮转过程中具有实用价值信息的独立资料来源。
本书中的病例是根据血液病专家和肿瘤专家提供的临床常见和少见病而编辑的教学参考书。书中部分内容来源于我们每周的临床病例讨论,一种流行的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讨论会,在会上有难度的病例被子提出来并选择有经验的医生进行讨论。虽然在血注解学和肿瘤学领域有许多优秀的参考书,但本书提供了一种独一无二的以病例为基础的模式,以激发读者自己去进行鉴别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我们的目的是为对血液和肿瘤学感兴超的医学生、住院医师及医学爱好者提供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
丁淑贞、郝春燕主编的《血液科临床护理》内容涵盖了血液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重点介绍疾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详细描述各类疾病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等内容,以及血液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护理。本书知识全面系统、实用性较强、详略得当、通俗易懂,有利于新人科护士快速掌握疾病的护理措施,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也可作为血液科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参考用书。
《血液科主治医师763问》共分十五章,主要内容包括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及粒细胞缺乏症、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脾功能亢进、出血性疾病等。
本书是一本血液系统疾病骨髓涂片细胞形态与活检切片组织病理诊断的实用手册。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血液病的血象、骨髓象、骨髓组织病理、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的相关知识。对于恶性血液病,在编写中注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造血系统恶性疾病的新分类方案,以期使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早日与国际接轨;并力求使读者在阅读与使用本手册时,能采用*的国际分类方案去解决日常工作中的诊断问题。 本书除可供各级医院内科、儿科、血液科和病理科医师阅读和参考外,对血液检验工作者以及医学院校师生也均有参考价值。
本书分三篇介绍血液系统疾病。篇介绍血液病常见症状、体征和各类常见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要点、治疗及疗效标准;第二篇介绍常用血液病诊断技术;第三篇介绍常用血液病治疗技术。书后附录包括血液病问诊特点、病历书写格式与内容,并附有完整病历示范、常用检验正常值及血液病常用药物。后是WH0关于淋巴瘤分类的英文原文。 本书内容充实全面,查阅便捷,可供临床实习医师、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及研究生阅读参考。
本书是风暴式医学教程中的免疫、血液及淋巴系统分册。该书以其简明、系统的英文,能使你全面、快讯地掌握医学专业英语。 本书内容全面,易学易记,重点突出,实用性强,可供广大医学生及医务工作者学习阅读。
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几年来,透析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透析设备随着微电子技术和材料科学的进步而日臻完善,智能化血液透析机、生物相容性透析膜和个体化透析液在广泛应用。这一方面要归功于研究者不断探索;另一方面,对*研究成果和先进的经验加以总结、推广普及同样也是相当关键的。 本书的内容包括血液透析基本原理、透析用水和水处理系统、透析液、透析机、透析器、透析用水和透析液的微生物控制、医疗和护理操作、透析机的常见故障维护八个章节。编写时力求融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为一体,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结合临床。全书内容突出了简单、易懂、全面、实用、易于查阅的特点,供专业人员临证参考。
本书由长期从事血液净化的临床工作人员编撰,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有关血液净化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应用技术和生活保健常识。内容包括血液透析技术、腹膜透析技术、血浆净化技术、血管通路、透析并发症和透析饮食、生活管理、心理指导等。既有学科前沿的技术介绍,更有临床专家的真知灼见,内容翔实,可操作性强,力求用简洁的语言,生动的讲解,把专业知识通俗化、大众化。本书主要致力于帮助广大透析患者了解疾病,提高对血管净化技术的认识,也适用于从事血液净化的医生、护士及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为了适应新世纪医学检验专业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帮助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复习和应试技巧,指导他们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帮助广大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组织国内34所医学院校和临床单位的近百位长期从事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工作的专家和骨干教师,编写了这套《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专业学习与考试指导系列丛书》。 本套丛书主要以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供医学检验专业本、专科用)为基础,依据医学检验专业本、专科教学大纲,结合各层次考试特点及编者多年的教学、辅导和考试评卷等实践经验编写 而成。内容深入浅出,以帮助考生提高学习兴趣,在短量间内结合试题全面理解、掌握教材相关内容,熟悉各种考试题型,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体现“三基”(基本理论、
临床工作的开展,规范的诊疗方案的制定,是通过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三级查房实现的。其中,主任医师的临床查房和教授的教学查房是帮助年轻医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理清诊疗思路的主要途径,很多临床实践经验的受益,常常从这里得到,令人终身不忘。一家医院临床水平的高低,软件上主要看三级查房的质量,而三级查房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进行临床查房和教学查房的主任医师、教授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水平。不是每家医院、每个科室都有高水平的主任医师和专家教授的。为了努力提高我国广大年轻医师的临床诊疗水平,本丛书编委会组织了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协和医院为主的权威专家编写了这套“主任医师-教授查房丛书”,以指导后学,体现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们的慧眼。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
本书为血液科临床治疗用书,主要读者对象为血液科年轻的临床医师,也包括各专科和全科医师。在第1版【处方】的基础上,第2版优化突出了疾病的新进展,更新了治疗指南、诊断标准及方法,突出了药物治疗的新方法以及治疗的警示内容。 本书的特点有:,简明实用。每一个血液系统疾病在明确诊断要点后,以临床处方为中心展开阐述,不但介绍治疗原则,而且列出治疗的具体方案,有利于读者参考应用。第二,针对性强。编写内容涉及疾病的分型、分期,有利于读者根据临床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第三,重点明确。本书主要介绍以药物治疗为主的常见血液系统疾病,基本解决了门急诊和一般住院病人的治疗问题。 本书在【诊断要点】中概述了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和诊断方法,以便于治疗措施采取的针对性。对于治疗中的一些特殊问题,例如对所
本书是《临床常见用药误区解析丛书》之一,共七章。章是总论,介绍了血液科用药相关的基础知识。第二至七章分别介绍了贫血、白细胞减少症、出凝血疾病、血栓性疾病、血容量减少及血液恶性肿瘤的用药与误区,详述了各类药物的适应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重点强调并分析了可能存在的用药误区。全书语言严谨,适合血液科医师、护理人员及药师参考使用。
对病人而言,阅读本书你会信心倍增,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更好的战胜疾病;对家属来说,阅读本书你会学到许多陪护知识,给予病人更好的照护;对关心白血病的人们来讲,阅读本书你会激发出对白血病人的更多关爱。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人为什么会得白血病,白血病的病因,如何预防白血病,如何早期发现白血病,白血病如何治疗,怎样才能治愈白血病,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各种并发症护理与治疗,治愈白血病的关键是什么,与白血病相关的检查、药物、输血,临床已经治愈的病人体会。 本书内容通俗易懂,可作为白血病防治知识普及丛书。本书特别适合于白血病患者以及家属阅读,通过阅读不仅可以认识白血病,而且可以了解白血病治疗全过程所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配合治疗,提高疗效。
《血液科中西医诊疗套餐》从临床诊疗实用需求出发,简要概述了血液科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临床表现和中医认识,系统阐述了血液科相关疾病的西医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成药处方,以及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和处方,重点突出了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的诊断要点、治疗的一般原则和用药的基本规律,并推荐1~3种治疗方案以供选择。《血液科中西医诊疗套餐》内容科学,文字简练,重点突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便捷的操作性,所选择的中、西医药物以国家基本药物用药为主,适合广大中、低年资临床医师,尤其是基层临床医师阅读使用。
现代输血事业已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其重要性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众所周知,异体输血可增加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如何进行围术期血液保护,减少异体输血是各科医师的任务和目标。《循证输血——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是宁波出版的关于血液保护的第四本书,也是《现代输血丛书》的第二册,本书简要介绍了围术期安全输血、血液保护等循证输血相关内容。出版本书的目的是希望医务人员对循证输血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基本形成共识,进一步规范操作,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规避风险,提高输血的安全性。本书由郭建荣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