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体激动剂和阻滞剂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临床用药。本书分为16章,编者从受体的基本概念、心血管相关受体分布、功能等讲起,详细阐述了14类临床常用心血管受体激动剂和阻滞剂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内容,内容实用、条理清晰,并包含该领域进展,可供相关专业的临床医师和医学生参考阅读。
1本书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从方便读者家庭自疗出发,阐述了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概述原因和症状特点,详细叙述疗效确切,简便易行,可在家庭实施的自然疗法。本书内容科学实因,通俗易懂,既是城乡居民家庭自疗保健的良师益友,也可供广大的基层医务人员学习参考。
超声医学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疾病,超声波在诊断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为探索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解释疾病发展进程提供生物学证据。超声生物力学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与实践依据。陈明主编的《心脏与血管超声生物力学》系统介绍超声生物力学的概念、心血管生物力学基础、超声运动生物结构力学方法、超声流体力学、声动力学疗法、超声弹性成像的进展;本书详尽介绍超声生物结构力学测量心脏与血管功能的临床应用。详细阐述了组织多普勒、斑点成像技术、心肌应变与应变率等临床应用的原理及应用技术,由于超声生物力学方法有待逐步完善,本书也叙述了其局限性。 《心脏与血管超声生物力学》将超声医学与生物力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浅入深地向读者推介心血管领域的超声生物力学技术。适合于从事心脏与
《脑血管解剖及病理三维血管造影图谱》是部以经导管血管旋转造影三维重建研究为基础,全面展现脑血管信息和图像的图集。本图谱是Neil M.Borden,MD利用美国代三维脑血管造影设备,经过几年的努力而完成的之作。在这种革命性技术的帮助下,Borderl开展了大量的关于诊断性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研究。他将所得到的宝贵而精美的三维图像加以标记,并和传统的二维脑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定位和比较。另外,书中还有颅内主要血管区域的彩色解剖绘图和简明描述,将有助于人们对复杂的脑血管系统的理解。
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或正在制定各类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或建议)。这些指南对规范临床医生的医疗行为和提高临床量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学习和熟悉各类指南时的要点是当前临床医生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临床医生在学习、理解和应用各类指南时,常遇到许多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对各类指南制定的背景资料不熟悉。我们编写了《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一书,在重点介绍各类心血管诊疗指南要点的同时,较全面地复习了指南制定过程中所需依照或参考的临床研究证据。所以,许多临床医生阅读了此书后,都感觉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参考书。
本书主要内容有:1、回顾指南制定的依据。复习相关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的背景、内容和结果。有些疾病的临床试验太多,则仅选择与指南制定相关的重要试验进行介绍。2、分析指南的局限性。客观地评价指南中的局限性,能使临床医生更全面地认识指南。3、展望指南在近期内可能会出现的修改部分。对指南进行展望,尤其是对正在进行但尚未公布结果的临床试验进行介绍或对其结果进行预测,能使医生了解该领域的动态,关注其发展方向。4、评价指南的实用性。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正确地应用指南。本书共分25章,分别叙述了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心房颤动、感染性心内膜炎、晕厥、急性肺梗塞以及与这类疾病相关的诊疗措施。这些措施均是根据世界各国在循证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编写完成。
《高血压病学(第2版)》为如何管理高血压患者提供了一个逻辑而实用的框架。当今的专家在书中对该领域的各个方面给予了论述——从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学、药物治疗学、生活方式改变到继发性高血压和心血管并发症等。临床贯穿全书:强调专家们经实践论证的治疗方法;概括主要的治疗建议;总结各种循证基础上的治疗方案。《高血压病学》内含有300多幅插图——包括流程图和表格——使读者一目了然。
本书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学说”的发展史开始阐述,系统介绍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调节和相关炎症标志物,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在动脉粥样硬化炎症中的作用,血管炎症诱导物、脂肪因子和白介素等炎症介质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以及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天然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抗炎治疗等相关专题。
《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以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吸烟、肥胖、饮食结构不良、缺乏体力运动和饮酒等多个相关危险因素为基础,并以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和治疗措施为主线,从可防可控的危险因素,到识别可能获益的人群,重点阐述了心血管病预测和预防的相关知识,再次强调了心血管疾病应该以主动积极的预防为主,而非被动治疗为目的的观点。此外,《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还就心脏疾病康复的相关内容和二级预防的实施进展情况做了重点介绍,文中部分章节还贯穿着欧美和我国有关预防和康复方面的相关指南。
本书是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很新发布的心血管预防与康复指南,实践性与指导性较强,影响力大,对于指导我国心血管疾病慢病防控具有深远影响。作为会议资料分发给参会人员,对于提升我社心血管图书的品牌影响力具有积极作用。
《一个危重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日记--站桩绽放生命奇迹》作者张广华2010年被确诊为重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患病过程中,作者通过坚持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与疾病抗争的心路历程。他通过梳理病中的种种困惑,找到了一条自救之路并最终康复。 《一个危重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日记--站桩绽放生命奇迹》将作者的日记结集成册,书稿中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其与病魔做斗争的方法,虽为一家之言,但是作者通过这些方法的锻炼,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摘掉了的“帽子”,身体逐渐康复并变得更加强壮。这些过程与经验非常宝贵,值得大家借鉴与学习。希望患冠心病的读者朋友们在读过此书后都能有所启发。
本书分为凝血与纤溶系统、血小板、血管三篇,主要介绍了凝血系统、凝血因子的分子生物学、血小板的超微结构、血管壁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 本书以简明、通俗、实用为编写宗旨,反映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心、脑血管血栓学方面的研究动态。全书共分凝血与纤溶系统、血小板和血管三篇。本书适用于临床神经科、心血管专业等医师、医学院校学生以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参考应用。
本书采用总结性图表的形式,系统地介绍了心脏的功能解剖、心脏电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细胞膜的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及信号转导功能、心肌细胞膜上的各种离子通道与膜屯流、心肌离子通道药理学、心肌细胞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心肌的生理特性、心电图形成的机制、各种离子和神经递质对心脏的影响、心律失常发生的各种机制及其治疗的电生理学基础等。本书可帮助读者全面系统地掌握心脏电生理学的新理论和新观点、理论与临床密切联系,图文并茂,易于理解,启发科学研究的思路。 本书可作为医药院校本科生、研究生的选修课教材,对于从事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工作者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系统介绍了一项用于休克复苏的重要技术--主动脉腔内球囊阻断(REBOA),着重介绍REBOA的发展历程,并对REBOA的救治理论、操作流程、器械选择、使用场合、围使用期管理及培训等一系列理念展开深入讨论,并阐述了其新研究进展以及相关并发症,形成关于严重创伤性休克的早期救治新思路和新模式。
作者在过去近3年里完成了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1000余例,该导管室为国际上数家完成千例以上射频消融术的中心之一。本图谱分十章,420余幅图。包括体表心电图旁路定位、消融靶点电图、消融导管X线影象与导管操作等基本问题。对多旁路消融、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消融和疑难病例等复杂现象亦作了具体分析。本图谱是从事心脏电生理工作,特别是心脏介人工作医生更好了解和掌握射频消融技术,克服实践经验不足这一难题的好教材。本图谱还包括了百余幅旁路定位和心律失常鉴别诊断的心电图,对于临床心电图工作者亦是一本难得的参考书。
薛君、敖梅主编的《高血压防治》以医学理论为基础,关注临床、关注患者需求、关注群众身心健康,通过简洁凝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简单实用的例子,指导群众如何预防疾病、患者何时就医,如何指导患者进行家庭康复和护理等,将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明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Hein J.Wellens组织心律失常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将积累的40年的巨量资料整理成书,包括了室性心律失常在机制、病因学、流行病学、危险分层和处理等方面的进展。使心血管病医生在处理室性心律失常方面能够全面了解相关知识,包括如何选择适合导管消融的患者,何时植入ICD,以及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减少院外猝死等,内容翔实、先进,反映了当代心律失常治疗的水平。
《心脏病学实践》2001年以来出版了7版。七年来,心血管病学各分支发生了深刻而迅速的变化:从初药物洗脱支架带来令人振奋的结果,到今天药物洗脱支架的安全性问题引起关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技术从初露端倪,到今天被指南列为Ⅱa类适应证;急性冠脉综合征强化降脂治疗的重要意义从提出到广泛接受;高血压、房颤、女性心血管病的预防等各项指南和共识不断出台和更新,尤其是在过去的7年里,预防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心脏病学实践》翔实记录和见证了这些进展,而在介绍预防医学和循证医学的成就和证据、介绍和推行指南、缩小临床实践和指南之间的差距方面,《心脏病学实践》则发挥着更为积极的作用。 中国有句俗语叫“防患于未然”,而《黄帝内经》几千年前就挑明了“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的
本书从专科专病角度,对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从基础理论到诊断、治疗、预防、保键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随着心血管病学的迅猛发展,使上述病种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得以进一步阐明,更新了观念,在诊治水平上亦取得了长足进步,新理论、新技术与新疗法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迎来了新的挑战。为此我们注重荟萃了能展示当代学术、临床水平的*成果,力图在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基础上着重体现创新性、实用性、确切性及中西医诊疗优势的互补性。在文字风格上,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因此,本书不仅可供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学习参考之用,亦可供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患者及其家属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