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功能受损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重要的特征症状,也是阻碍患者完全康复的一个重要原因。有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社交技能训练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交技能缺陷,提高其社会功能。本书提供了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交技能训练的原理、具体实施的逐步操作方法、建议和相应工具表格等。本书理论框架清晰、用语简洁、操作性强。正如原著作者所述:“我们实现了编写一本‘亲手实践’书籍的目的,无论是新手还是有经验的临床医生都可以使用这本手册来组织有效的技能训练团体。”
本手册是一本简明通俗的精神健康服务手册。区别于一般的精神医学教材,本手册在编写上力求平白易懂,除了介绍有关精神健康问题评估与处理的核心内容之外,还列举了许多常见的精神健康临床问题,从问题出发,配以案例和图片,详细讲解了每种临床问题的评估与处理方法。此外,本手册还介绍了在不同场所(如社区、学校、妇科)提供精神健康服务的注意事项,以及读者所在地区使用本手册的具体方法,便于读者在日常工作中随时查阅。
全书共5章,其中临床路径部分按照WHO国际诊断分类标准系统ICD-10,制订了双相情感障碍分段临床路径,包括双相情感障碍轻躁狂发作临床路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临床路径、疑难危重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伴躯体疾病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此外还重点解释了双相情感障碍规范化诊疗过程中重要检查治疗的必要性。 本书全面介绍了双相情感障碍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经验和成果,突出双相情感障碍的规范化诊疗与临床路径的实施,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可读性和条理性。
神经科学在自然探索、临床治疗、智能技术以至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书全面阐述了目前神经科学在大脑的演化来源、发育过程、神经元网络功能运作、脑疾病与衰老、神经药物和神经调控技术等方面的理解,结合神经科学发展的历史,深入分析和探讨了神经科学和一般的生物学研究中若干基本的哲学问题,特别是深入讨论了神经药物和神经调控技术将会对社会生活和伦理造成的种种影响,以及科学家和一般民众所应持有的态度。
本书系统阐述了精神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突出湘雅精神医学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内容涉及人性的自然形成与社会塑造、心理过程的正常变化及其相互关联、人格的正常变化、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精神障碍的症状学、诊断分类与标准,精神障碍检查与精神科诊断思维,心理测验、药物与其他躯体治疗,以及各种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最后,分章阐述了公共精神卫生、精神医学与伦理法律问题,以及湘雅心理治疗等。
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宗旨在于为医院、社区、学校以及企事业培养能够掌握扎实心理学理论、方法、技能,同时掌握一定的医学理论与技能的专兼职心理学工作者。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别于其他院校的同类专业,其重要特色是将医学和心理咨询与治疗进行有机结合,达到心身共治的目的,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本套教材力争达到上述目标,同时制作融合教材,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及对实践技能培养 。
为顺应教育*教学改革潮流和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适应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现状,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科学出版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独创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编写形式,组织编写了国内首套引领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案例版教材。案例教学在医学教育中,是培养髙素质、创新型、实用型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 案例版教材版权所有,其内容和引用案例的编写模式受法律保护,一切抄袭、模仿和盗版等侵权行为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中德精神分析性治疗连续培训项目”已经连续举办20余年,本书由该项目德方教授执笔,他们均为接受过严格培训的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会员和私人开业的精神分析师,既有长期在该培训项目任教的经验,又有丰富的临床经历。该书不但反映了当前精神分析性治疗理论和技术的近期新进展,同时也考虑到中国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在学习精神分析性治疗时特点和困难。本书的出版,对于精神分析性治疗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培训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相关心理卫生工作者,如精神科医生,精神科护士,精神卫生领域的社会工作者,以及对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感兴趣的各科医生,也是一本非常好的参考书。本书为英文撰写,由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肖泽萍院长主持翻译为中文。
本书从“大医学”的视角解读双相情感障碍,提出了双相情感障碍实质上是生物及心理“节律障碍”的理念,与睡眠、血压、内分泌等生物节律障碍有同源性。基于这一理念,提出了双相情感障碍的“三联”优化治疗方案,并展示了在30多家临床单位的现场测试中获得的相关证据。基于“大医学”观点,本共识还提出了双相情感障碍与其他任何慢性非感染性疾病一样,存在着“前驱期症状”,即非典型症状,并在现场测试资料中证实了这一观点。此外,根据临床的*手资料,本共识还对各种类型的双相情感障碍的具体用药提出了建议。《BR》 本书通过上述工作为从“大医学”视角来认识双相情感障碍这一常见专科疾病提供了思路;同时,以专科疾病“双相情感障碍”为基础,为从“大医学”角度重新认识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新的视角。
孙宏伟等著的《心理危机干预(第2版)》整合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陆军军医大学、临沂大学、蚌埠医学院和潍坊医学院的优势资源,融合了每位编委的专长,既保证了内容的科学性,又保证了内容的实用性,以达到传播专业知识、介绍干预方法、推广 经验之目的。本书旨在使读者对心理危机以及心理危机干预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能够快速识别出当事人的心理危机状态,并运用相关评估和干预技术对当事人进行简单有效的干预,从而提高心理危机的识别率和干预的成功率,实现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目标。本书不仅适用于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适用于干部、教师、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及心理学爱好者阅读,还可以作为参考教材指导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工作。
《我穿越疯狂的旅程(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故事)》编著者萨克斯。 《我穿越疯狂的旅程(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故事)》内容提要:作为病人,在大学时期,艾琳渐渐感到“精神分裂症像一层雾一样正在慢慢地向我袭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浓”。但凭着惊人的毅力、朋友的帮助、家人的关怀,再加上对专业的挚爱,艾琳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而且获得了去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研究生的全额奖学金。不幸的是,到英国不久,她的症状急剧恶化,使她无法按时上课,而且不得不数次接受住院治疗。作者详细描写了20世纪70年代英国精神病院相对人性化的治疗体制、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作者也生动地阐述了多年来在美国的就医经历:令人不寒而栗的捆绑式保护,患者的权利和病耻感,对医生的依赖与不满,与医生进行的持续多年的有关是否用
本书由精神疾病概述、常见精神疾病的辨治思路与方法两部分内容组成。本书从精神疾病的概念及分类、审因候机思路、辨证思路、治疗方法方面论述了精神疾病的理论基础,选取了常见的16种精神疾病,科学、系统的进行论述,旨在突出实用性,指导临床辨证。
全书内容共三篇17章。*篇讲述了认知行为小组治疗的基本原理、循证依据、效果和小组过程,以及小组治疗的要点。第二篇集中讲述了认知行为小组治疗当前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之策。第三篇则具体描述了针对不同群体的认知行为小组治疗方法,其中包含了文献回顾和作者的临床经验,同时列举了一个认知行为小组治疗模式的案例。*后本书的附录介绍了10个有用的治疗工具,读者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酌情应用。
本书是一本集现代神经科学*研究手段、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之大全的工具书,也是目前国内较为全面、系统的神经科学实验方法与技术教材。重点突出当代神经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的新颖性、先进性、可操作性及实用性。所收载的全是常用的重要方法,涉及细胞神经科学、神经化学和神经药理学、分子神经科学、神经电生理学、行为神经科学、神经内分泌学等方面的内容,并介绍了当今常见、多发的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临床前研究的动物模型及体外模型和研究方法。全书共分36章253节,涵盖神经科学研究的主要技术和实验方法。全部编写人员均为美国、加拿大一流研究机构和大学的中青年科研人员,他们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多年来在应用新技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编写此书,从实用出发,简要说明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介绍了自己的
心理治疗师总会遇到这样一群来访者――他们“滴水不进”,任何技术和方法都对他们没有效果,但他们身上又有一种特殊的魔力,让治疗师坚持不懈地对他们治疗。他们,就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来访者。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中所介绍的移情焦点治疗,就是针对边缘性人格障碍来访者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其优势在于: 可以较长期地改变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和依恋模式; 可以在个体治疗的情况下进行; 在治疗过程中,以自由交谈为主。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的作者John F.Clarkin,Frank E.Yeomans以及Otto F.Kernberg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团队,其中Kernberg是边缘人格障碍诊断标准的制订者之一,这使得本书更具权威性。相信本书能为治疗师们在边缘性人格障碍领域提供一份切实有效的指南。
郭田生等编著的《精神疾病防治专家讲座》以科普讲座的形式,运用大量的实例全面、系统地讲述了常见精神疾病的病因、表现、种类、诊断、治疗、康复、预防,也包括了特殊人群如儿童、妇女、老年人的心理卫生问题,同时还有一些热点问题如网络成瘾、吸毒、戒烟、自杀、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的处理及学生高考前心理辅导等。全书共分3l讲,分别讲述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人格障碍、性功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和治疗等;也包括了精神科专业中的一些疑点、难点问题,比如早期精神疾病的识别、精神病人的维持治疗与防止复发、精神科意外事件的紧急处置、精神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精神疾病的家庭护理知识、精
心理治疗师总会遇到这样一群来访者――他们“滴水不进”,任何技术和方法都对他们没有效果,但他们身上又有一种特殊的魔力,让治疗师坚持不懈地对他们治疗。他们,就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来访者。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中所介绍的移情焦点治疗,就是针对边缘性人格障碍来访者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其优势在于: 可以较长期地改变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和依恋模式; 可以在个体治疗的情况下进行; 在治疗过程中,以自由交谈为主。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的作者John F.Clarkin,Frank E.Yeomans以及Otto F.Kernberg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团队,其中Kernberg是边缘人格障碍诊断标准的制订者之一,这使得本书更具权威性。相信本书能为治疗师们在边缘性人格障碍领域提供一份切实有效的指南。
本共识基于“大医学”的视角去解读双相情感障碍,提出双相情感障碍实质上是生物及,心理“节律障碍”的理念,与睡眠、血压、内分泌等生物节律障碍有同源性;基于这?理念,同时提出了对双相情感障碍的“三联”优化治疗方案,并展示了在30多家临床单位的现场测试中所获得的相关证据。书中还提出了对双相情感障碍与其他任何慢性非感染性疾病一样,存在着“前驱朗症状”,即非典型症状,并在现场测试资料中证实了这一观点。此外,根据临床的第?手资料,本共识还对各种类型的双相情感障碍的具体用药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