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将人体经脉化入山河之中,以自然万物的灵动描绘出人体的十二经脉穴位地图。当它们都变化成有形之躯,会是怎样一幅山河景象?书中充满想象力的绘图将穴位的特性展示得逸趣横生,所附文字解说更能帮助读者直观理解经脉及穴位的相关知识。 本书作为一部精美、有趣的人体经脉科普读物,非常适合广大中医爱好者及更多想要了解中医传统文化的青少年阅读。
《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按照天人合一的观念,从阴阳、伤寒的角度,结合自然的季节、时辰来研究人的疾病与健康,分析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病证及诊治纲要,是一部依托《伤寒杂病论》又超越《伤寒杂病论》,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中医理论、中医文化、中华文化的著作。本书竭力避免深奥晦涩,将学术性与大众化相结合,取名为 思考中医 ,是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它既是中医专业书,也是有益于大众的优秀传统文化书读物。 《思考中医》自2002年出版以来,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波中医文化热潮,不断加印,并根据需要再版三次,此为第四版。第四版在前版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做了修订,使之更加完善,内容质量得到提升。作者新撰写的万字长序,回忆了当年撰著出版本书前后的故
《金匮要略》一书在理论与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古中医研究者刘希彦对《金匮要略》推崇备至,赞誉其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现对其原文逐条解读,以飨读者。
梁朝陶弘景所著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敦煌遗书,此书所载的理论体系是在阴阳五行理论框架下的中医诊病用药,与现有的辨证论治理论有所不同。本书采用讲稿的方式,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基本原理和内容进行讲解,采用汤液经法图理论体系,对书中的五脏补泻特点进行分析。按照 肝木一心火一脾土一肺金一肾水 的顺序进行各脏腑治疗方的解析,并在其中串讲五味配伍化合理论、中药五行属性等内容,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内涵。 本书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分段学习,使读者学起来更有节奏,不感枯燥乏味。内容简要,语言通俗易懂,适合于中医药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铃医有三技:一顶,顶即吐;二串,串即泻;三截,截即止。用药有三个特点:一曰贱,药物不取贵重之品,应手运用;二曰验,下咽即能祛病,治验神奇;三曰便,山林僻邑随处皆能采集,随遇随治。铃医此术起于扁鹊,后华佗、孙思邈等继之,其所传诸法与 国医 少异。铃医之技多是师承口授,行规极严,有自己的一整套行话。他们手摇铜铃,肩负药囊,无论寒冬腊月,酷暑炎夏,头顶烈日,风吹雨淋,戴着竹笠,奔走于城乡、村寨,为百姓解除病痛疾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铃医大多并入联合诊所。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铃医几近消失,但他们为炎黄子孙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应就此埋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串雅内编》是 串雅全书 之一,也是几千年来仅有的三部铃医专著之一,记载的均是江湖郎中实用之方。由于书中病名与现代医学相距
本书的写作持续三年多,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从中医的角度讲述对人体和疾病的整体认识,层层逻辑推理加上通俗的打比方、举例子,道出人体出现 生病 症状的原因 调集气血能量与一切侵害身体的因素进行斗争的表现;以及治病的本质 排出致病因素,根源性消除疾病,而非控制症状或止住症状 这只能安抚患者,起不到真正的治疗作用。 对于人体的管理,作者提出:咳嗽、发热、流涕、腹泻,甚至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类风湿、癌症等,都是人体排出致病因素、与损伤机体的因素进行斗争的表现,盲目止咳、退热、止泻、降压、降血糖、止痛等治疗是助纣为虐的方式。 对于疾病的治疗思路,作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提出:控制垃圾毒素继续摄入 补足气血能量 推动体内垃圾毒素代谢 打开代谢通道 清理血液 恢复身体干净的治疗思路。本书采访的病
《天星十二穴》为中医普及学堂曾培杰老师开讲的 轻松学歌赋系列 之一。天为棋盘星作子,北斗光华耀太空。此十二穴为人体最重要的穴位,是道家全真派七子马丹阳金针度世心传,也是中医歌赋名篇。经曾老师精彩的讲解,可以让读者更轻松深入的理解人体经穴奥秘。本书不单讲穴位知识,还涉及修学、用药、养生、锻炼等内壮身心的学问,可谓是妙趣横生,言简意赅。读后令人拍案叫绝,中医悟性大开。是难得的中医类普及佳作,值得大家品阅收藏!
黄帝内针(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 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河北盐山县已故名医张锡纯(1860-1933年)所著。原书从1918年至1934年分七期陆续刊行。期1918年出版,第二期1919年出版,第三期1924年出版,1929年又将三期合编,分上、下两册出版,共八卷,即现行的前三期合编,前后共印行五版。第四期一册,共五卷,1924年出版,曾印行四版。第五期分上、下两册,八卷,于1928年出版。第七期一册,共四卷,1934年出版,印行二版。全书共七期,30卷。至于附录乃是张氏传人于1957年献出的遗稿。
《医学衷中参西录》,又名《衷中参西录》,近代医学家张锡纯著。原书自1918年至1931年分六期陆续刊行,一经出版,便获得了社会上的广泛赞誉。各期出版后曾多次印行,每次再版时,张氏均于 原书增补若干,又间有删改之处 。1933年,张锡纯因病逝世,其子应社会各界之邀,将其遗著《伤寒论讲义》作为第七期刊行。1957年,张氏传人又将遗稿献出,以成《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八期。 本次整理出版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将八期全部收录,以各期后修订版为底本。整理过程中,以保持原本原貌为原则,对原书不删节,不改动。原书为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本,并加现代标点,方便当今读者阅读。
●本书主要内容有:运板传心录、108穴特种刮痧运板技巧、特种刮痧经典语解析、阳性反应物在特种刮痧中应用举隅、治疗各论、临床杂症治验举隅、特种刮痧基本运板法、特种刮痧图解、特种刮痧操作规程、特种刮痧操作注意事项几禁忌证等。
当你长期忍受疼痛,并且你的活动能力受到影响时,你并不一定要通过手术等有创方法来消除你的疼痛。很多人都不知道,身体某个部位的疼痛常常由其他部位导致,有时疼痛的根源和疼痛的部位相距甚远。物理治疗师和按摩治疗师经常采用触发点疗法来消除顽固的疼痛。 本书将帮助你发现肌筋膜触发点造成的问题,辨认疼痛的根源。触发点是受伤或劳损的肌肉上形成的收缩的小结节,就是这些小结节造成了长期疼痛。触发点疗法能恢复肌纤维弹性,达到长效缓解或消除疼痛的目的。 本书包括: 快速辨别疼痛根源的方法; 便于自我治疗的大量插图; 拉伸、冰敷、热敷以及寻求专业帮助的*时机; 针对专业按摩治疗师的临床按摩指导; 关于按摩和消除疼痛的教学资源与渠道。
汉代张仲景著述的《伤寒论》,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典籍,是学习研究中医学的书。但因文字上含义的深奥,注家学说的不同,阅读有一定的困难。本书用现代语译释了全部《伤寒论》,对读者可有一定的帮助。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共六篇,根据伤寒六经病证治内容,用综合方式加以系统的阐述。每篇有概说、主要脉证、辨证、治疗、方组论述、预后、兼变证治、合病、并病、小结等,既作了全面性的分析介绍,又揭示出便于重点掌握的规律。下编十卷,依据明代赵开美本原文编次,逐条译释,除原文外,分列校勘、词解、语译、提要、浅释、选注、按语、方解、应用范围、医案选录、结语等项目,从原文的一字一句,到每一证治的理法方药,不厌求详,反复阐释,为归纳古今,揭示新义,提供了很多的探讨材料。本书的译释,浅显易懂,注家精义
本书系郭志挺和陈树人中医师联合编著。书中收集了郭志挺与陈树人两位执业中医师大量在基层诊治过的有效病例,内容承接金元四大家的治病法则,诊断上利用中医眼诊的标准性、大数据、图像化,采取有效线索对常见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机、病势、预后进行五个阶段的分析,治疗上综合应用五运六气学说,追求在效果上的 快、准、狠 。书中大量知识都是这两位在基层医疗摸爬滚打的青年中医师的实战经验总结。
中医理论的根源和形成一直是人们探究的热点,本书中,张东博士回溯了中华文化中圜道、太极中和、天地之心之核心思想,阐释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 象意思维,以及古人如何应用这一思维建立了气、阴阳、五行和藏象的思想,进一步探讨了五行的起源、本质,通过分析中国古人如何以天地之道、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建立中医的三阴三阳、十二经络及五味系统,从而探索中医顶层理论的框架。 本书图文并茂,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作者抽丝剥茧地阐述了中医源自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医的灵魂,为溯源中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自己的见解。
《肘后备急方》为晋代名医葛洪所著,是我国现存较早、实用价值很高的一部方书,也是现存*早的急症诊治专著,以廉验效宏而被誉为 岭南中医*书 。现存《肘后备急方》全书八卷,共73篇,采取因病检方的编写体例,涉及的疾病上百种,一至四卷内科病为多,五至六卷为外科病,七卷为虫兽、中毒等,八卷为百病备急丸散及牲畜病。葛洪对于诸多疾病的认识可以说是开创了我国传染病学和临床急症学的先河,因此一直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其以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更为今日青蒿素抗疟发明之远因,屠呦呦教授正是受《肘后备急方》启发,发明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于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本项目首次精选现存版本中刻本清晰,内容*完备的广州儒雅堂刻本加以校注整理,同时将《外台秘要》《千金方》《普济方》《医心方》《医方类聚》中明确注明
运气思维突破了常规辨证思维的瓶颈,带来效如桴鼓。随着近几年以顾植山教授为代表的龙砂医学流派对五运六气的大力推广,想学五运六气的人越来越多,但初学者往往不知该从何入手。本书即是学习五运六气的入门读物,主要包括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运气思维模式、三因司天方、龙砂开阖六气针法、龙砂膏方养生治未病、疫病预测防治、临床实践、心得体会等内容,基本按照基础、渐进、临床实战的顺序撰写。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帮助广大的五运六气初学者少走弯路,快速找到学习五运六气的门径,并早日登堂入室!
本书介绍了中医温病学中的湿热病内容,包括温病概论、湿热病脉证提刚、辨太阳湿热脉证并治(上)、辨太阳湿热脉证并治(中)、辨太阳湿热脉证并治(下)、辨少阳湿热脉证并治(上)、辨少阳湿热脉证并治(下)、阳明湿热概论、辨阳明湿热脉证并治、辨阳明湿热脉证并治、辨阳明湿热脉证并治、辨阳明化热伤阴脉证并治、辨湿热困阻太阴脉证并治(上)、辨湿热困阻太阴脉证并治(下) 、辨湿热陷入少阴脉证并治(上) 、辨湿热陷入少阴脉证并治(下)、辨湿热传入厥阴脉证并治、湿热病中西汇通(上) 、湿热病中西汇通(下)、常见湿热病病原微生物(上)、常见湿热病病原微生物(下) 、常用药物的种属分类、四时加减用药法、阳明湿热五加减正气散、甘露消毒丹加减二十三法、甘露消毒丹加减二十三法(下)等。本书为吴雄志教授的又一力作
《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四部著作,被称为 中医四小经典 ,流传至今,长盛不衰。其内容涉及中药的药性与作用、方剂的组成与功效、脉象的主病与鉴别,以及常见病的诊治等,是学习中医的重要入门书籍,也是初学中医者的启蒙读物,一直以来深受读者欢迎。但是,因其分别以歌诀或韵语体裁编写,文辞简约,语言凝练,初学者读之难以深悟其内涵。为了便于初学者及广大中医爱好者理解上述著作的内容,本次校释参考四部著作的早期底本及相关校本,在对原文进行校对的基础上,于每段原文之下,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进行白话解读;为便于读者反复诵读记忆,对原文加注标点符号,并对难字、冷僻字加注汉语拼音,采用大字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