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第2版)》 本书系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晚年《金匮要略》讲课的“接近现场”,是在2008年出版的《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基础上,加入日本弟子的录音,进行逐条增补,使冯世纶教授的录音能够接近还原,从而做到中日合璧,完整再现胡老的学术思想。全书稿按照《金匮要略》原文的顺序,将胡老对原文的讲解依次道来,理论联系实际,内容深入浅出。适合于中医临床工作者与研究者,中医院校师生,中医文化爱好者及经方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发行以来,深受读者欢迎。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中日录音增补版(第2版)》 本书系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晚年《伤寒论》讲课的“接近现场”,是在2008年出版的《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基础上,加入日本弟子的录音,进行逐条增补,使冯世纶教授的录音能够接近还原,从而做到中日合璧,完整再现胡老的学
《中医大辞典》由李经纬,余瀛鳌,王振瑞主编
章次公,名成之,号之庵,江苏镇江人。我国杰出的中医教育家、临床家。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名医丁甘仁、曹颖甫及国学大师章太炎。行医后与陆渊雷等合办上海国医学院,并任教于中国医学院。对药物与医史亦颇有研究。长期在上海从事中医教育及临床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应召赴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同时,他又是最早的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务委员,亚非团结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对中医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 本书共分四篇,汇集先生遗著,辑为“医论篇”;整理诊疗病案,编为“医案篇”;谨选药物按语,作为“药物篇”;“缅怀继承篇”则是先生门人和有关人士所撰先生之生平、学术思想及学习先生经验的体会。书中次公先生“发皇古义,融合新知”的治学理念:“崇古不泥,博采众方”的临床实践:“革故鼎新,中西结合”
《民族医药报》是我国目前唯一一种公开发行的民族医药类专业报纸,《 民族医药报 验方汇编》收录2013 2019年刊登于该报纸的验方、秘方约2000组(共4000条),根据临床常见疾病及临床实用需要分类,每条验方介绍药物剂量、煎服法、功效和适应证,必要时注以禁忌证及注意事项等。本书集民族性、实用性于一体,具有较大的阅读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书探讨了早期自然哲学、宗教民俗、神仙信仰及国家意识形态等在形塑中国传统医学主要观念的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描绘了一幅中国医学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崭新而丰满的历史图景。作者注重历史文本的批判分析,针对《黄帝内经》等中医古典著作的形成过程,提出了迄今为止最为新颖的解释,将历史论述建立在严谨的史料基础上。本书极具国际视野,揭示了中国传统医学史研究的新方向,对探究中医理论整合、碰撞及成熟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李阳波中医望诊讲记》 本书收录李阳波先生多年来临床经验,分为望手、望手形、望手指、望指甲、望指纹与手质、望掌指峰、望手掌纹等12讲。 《李阳波时相养生手册》 《李阳波时相养生手册》是在李阳波老师的“时相养生观”指导下写成,黄涛、李坚、文玉冰作为李阳波的弟子,在其研究食疗期间,从买、煮、食的过程中,尽得其真传。他们运用“五运六气”模式将2012壬辰年的运气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2012年可能产生的疾病及如何应对做了详尽的说明和解析。 《李阳波时相养生手册》可做为学习“五运六气”的重要参考书,可与《李阳波五运六气讲记》相互参酌。 《李阳波医案讲记(1)》 本书精选了李阳波老师生前医案百例,并运用五运六气和李阳波老师的“数值分析辨证模式”予以详尽的解析。 《李阳波五运六气讲记》 本书是根据有名中医学者
宋柏杉讲金匮要略课程的精华版。宋老师曾在北京中医药协会举办的经方论坛中担任特邀嘉宾做专题讲座,被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评为“河北省优秀青年中医骨干人才”称号。现任世界中医联合会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精诚中医学会会长。倡导中医复古,为了推进中医事业传承做了大量工作。采用纯中医辨证思维,临床用药精简,疗效显著,治愈诸多肿瘤、血液病等疑难杂症,其纯中医辨证思维及用药思路为中医业界所推崇。
本书是我社策划组织的《实用中医临床医学丛书》之一。本书介绍了临床各种常见肿瘤的中医诊断、治疗、鉴别等内容。并论述了临床常用的现代医学诊查方法和特点,源流部分的内容详细摧了中医经典著作有关肿瘤相关内容的描述,供临床中医药工作者参考使用。辨治思路、治疗原则、治疗手段等突出中医药特色,体现中医治疗肿瘤的思维逻辑。对于中医肿瘤工作者来说,不失为一部实用经典参考著作。
本书系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由夏桂成教授主编。全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集中阐述了夏老的补肾调周理论。各论涵盖中医妇科学的常见病、多发病,除辨证论治外,特设临证经验和验案举例两部分,全面收录了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夏桂成教授几十年临床工作的学术经验,反映了近几十年中医妇科学发展的学术成就,是中医妇科临床工作者有益的参考读物,亦可供中医妇科教学和科研工作参考。
本书分为绪论、上篇、中篇、下篇四个部分。绪论以中医诊断学之概念、发展简史、主要内容、理论基础、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与临床的关系、学习方法等开宗明义。上篇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是本书的主干部分,论述四诊、特色诊法,以及八纲、病因、气血津液、脏腑辨证等11种辨证方法。中篇为中医诊断学的临床运用,阐述中医诊断思维与应用、疾病诊断概要、症状的鉴别诊断、中医医案与病历书写,强调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从各个角度综合理解中医诊断的思维活动与临床应用。下篇为中医诊断的现代研究,介绍中医误诊的研究,健康状态辨识研究,病、证、症的规范化研究,诊法的客观化研究,证的客观化研究等现代研究进展。 本书在编写上既坚持理论性和学术性,也顾及实用性和可读性,在总结前辈经验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本书在绪论
该日历主页内容以《黄帝内经》中的重要段落构成,按原篇章顺序次第编排,可谓 《内经》精华版 。2025版的辅页全部以图片形式呈现,内容包括节气养生、砖拓、本草图、经络图、医经类古籍书影等。其中,节气养生图是铁峰居士《保生心鉴》的二十四节气养生图,其内容是关于相关节气的导引内容及可治病证;砖拓是与《内经》相关的关键词雕刻的砖刻所拓印的内容,另有54副拓印与砖影相对应的图片;本草图的文字内容取自《神农本草经》的上品;医经类古籍书影选择珍本古籍并辅以版本介绍,力求可读、可观。另外,我们将刘更生老师每月更新的关于《黄帝内经》的课程以二维码形式作为增值资料呈现给读者。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王洪圖教授到日本進行學術交流,得到日本友人小曾戶丈夫先生所贈《黃帝內經太素》 二十五卷摹寫本。該書爲小曾戶丈夫監修,永田忠子模寫,其母本便是著名的仁和寺古鈔卷子本。在當時國內學者無緣親見仁和寺原鈔的情況下,該摹寫本的寶貴可想而知。此後,我們以此書與蕭注《太素》對勘,發現不僅可補蕭氏蘭陵堂本所闕卷十六、卷二十一,及卷二十二的兩篇,而且可補卷三、卷八、卷十、卷十二、卷十四、卷二十九等卷中的大量佚文。爲了讓更多中醫界同仁及中醫愛好者看到內容更完備的《太素》校本,我們對蘭陵堂本《太素》(二十三卷本)進行了重校,並補入上述原缺內容,於二〇〇〇年由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國內外部《黃帝內經太素》二十五卷點校本。 二〇〇三年,我有幸在北京中醫藥大學錢超塵教授處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受东方哲学思想的启迪和指导,在与古代自然科学交融、渗透、结合的过程中成长、发展起来的。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是世界之瑰宝。本书以时代先后为序,为读者一幕幕揭开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帷幕。全书分为七章,勾勒了从先秦两汉到清代中医学术发展的历程,并强化了文化对医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本书特别强调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哲学、科技与医学的交融,尤其是哲学的时代突破对医学理论突破的重要促进与指导作用,体现了“有大儒方能有大医”。强化了中医药对外学术与文化交流,凸显中医药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元素在历史上的过往,对当今的中医药对外学术与文化交流提供平台与进一步的研究素材。
本书为全国优秀中医人才研修班项目策论的精选汇编,精选的策论由专家进行点评,使读者既看到优才学员的临证思辨能力,更可以通过专家的点评得到更多更深体会。
本书是国内*部全面详细记述中国养生发展历程的史学专著,总结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关于养生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从医学层面、文化层面反映古代养生文化思想的历史。本书以时间为序,以中国上古时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到近现代这一时间链来论述诸多著名人物、医家、学派的养生思想和养生实践,全面反映中国养生文化思想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各家学派对中国养生文化思想的探索;对历代养生观念、养生方法与养生案例等的源流脉络进行梳理,对中国传统生命观的起源、历代养生文献、养生方法、养生实践进行系统地分析,注重挖掘和突出对现代社会的参考意义。
《叶天士医学全书》集清·叶天士所编著医学著作之大成。叶天士、名桂,生于1667年,卒于1746年。祖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江苏吴县。本书包括《临证指南医案》10卷、《幼科要略》1卷、《温热论》1卷、《种福堂医案》1卷、《种福堂公选良方》3卷、《普济本事方释义》10卷、《叶案存真》4卷、《叶天士医案》1卷、《医效秘传》3卷、《景岳全书发挥》4卷、《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2卷、《眉寿堂方案选存》2卷、《未刻本叶氏医案》2卷。 本书主要内容为系统整理辑录了叶氏对中医温病学理论的阐述、对前人方证的研究,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专题论述了叶天士医学学术思想研究,书末附医学研究论文题录。 本书首次系统整理校注叶天士所著及其门人后学所辑医书13部,为简化字、横排本。可供中医专业人员以及学习中医、研究中医者阅读。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中卷)(精)》是河北中医学院李士懋(国医大师)、田淑霄教授夫妻合著的医集,是两位中医教授从医50余年来的中医求索之成果。全集始终有一主线贯穿其间,即“溯本求源,平脉辨证”。全集分为上中下三卷,中卷主要讲述温病与治则。包括《平脉辨证温病求索》《论汗法》《火郁发之》《田淑霄中医妇科五十六年求索录》。
本书收集疑难杂症之名验良方2000多个,涉及500余种常见病。为作者师徒两代人的行医经验和百年民间智慧的结晶。全书以病为纲,以病统方,每种疾病按概要、处方、用法、加减、功效、善后、医案、注意、按语等栏编写,条理清晰,查阅方便,读者按病索骥便可迅速找到所需要的理想方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实用价值。
何晓晖教授为江西省国医名师和重量名中医,从事脾胃病治疗工作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学术思想。本书全面总结了何晓晖的脾胃病学术思想,详细介绍了何晓晖治疗唇口病、食管病、胃病、肠病及肝胆病的临床经验。全书以中医理论为,以临证心得为主题,以提高疗效为主线,以临床病案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发扬并举,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及临床参考意义,对读者提高脾胃病诊治水平颇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