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歌括四百味》为明代医家龚廷贤所撰,在医药界流传颇广,影响很大,是一部深受读者欢迎的中医阐释性读物。该书以四言韵语文体,介绍了四百余味常用中药的功效和应用。内容简要,押韵和谐,便于记诵,不失为初学者的良师益友。但因成书久远,有些文字比较深奥,错讹之处亦属难免。鉴于此,编者以原著为依托,在无损原著的前提下,结合编者日常所遇病例,采用讲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各种药物的性味归经、主治及配伍方法等,轻松达到传播与教授中医文化及中草药知识的目的。本套丛书将四百余味中药划为110课,方便读者分段学习,有节奏,不枯燥。书中所举病例亦是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适合于中医药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中国药膳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医食疗在现代继承发展的产物,并且同中国烹饪技艺、营养学相结合,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中国药膳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食物本身的特性治疗、 辅助治疗、预防疾病、治未病、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中国药膳在世界以食养生领域中显示出的独特方法、独特模式,为世界各国重视、学习和引进,有广泛深远的历史影响。王者悦主编的《中国药膳大辞典(精)》体现了古代、现代中国药膳的风貌,内容充实,于理论处显深要,于经典处显典范,于科普处显实用,为中国药膳在今后的继承发展,为中国药膳向世界传播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文献性、性的版本。
20世纪50年代始,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相继建立,当时尚无规范统一的教材可供使用,于是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了一批造诣精湛、颇孚众望的中医药学专家,将多年来的读书、备课笔记及资料加以整理修改,并听取多方面意见后著成教学参考资料,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相继出版。这批教参的出版创国内中医药院校之先河,亦是此后各类、各版教材的重要参考,含金量颇高。由于时代相隔较长,现在这批经典教参踪迹难觅,很多读者求索无门。 基于此,我社组织南京中医药大学相关学科力量和专家学者,重刊此系列教参,并以 中医教 学经典备课笔记 为丛书名出版。本次重刊的原则,我们除了以简体字版本呈现,并对原著中少数字词错误或体例不当之处给予一一修正,使质量更臻优良之外,基本上保持教参的原貌,不增加或发挥新
本书倡导中医重视脉诊,对《伤寒论》之纲目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等等所列,以 辨 病脉 为纲。进行从脉诊为切入点的解读,回归《伤寒论》之原点。以临床实践为依据,总结 八纲六经脉法 解读《伤寒论》之 六经辨证 。创立 八纲六经脉法 之 宏观脉图 微观脉图 对《伤寒论》之方脉进行解读。以 八纲六经 为纲,以 经方 为目进行分类。以宏观脉象对《伤寒论》之八纲六经进行辨证,以微观脉象对《伤寒论》之症因、病机、气血阴阳、病理产汤及病因、病理及进行辨方证及疾病诊断。以期达到 诊脉知病 、 一脉一方 的诊疗景界。 书中对每一常用 经方 进行六经归类下的详细脉诊解读,对 经方 内在脉象内涵进行分解,读者可据脉对 经方 病机及组方深入理解,并可据不同 脉象 异同进行灵活化裁。做到 指下澄明、心中了了 。
本书是以《伤寒论》《金匮要略》内容为基础按证候分类编写,共总结归纳了340余条证候,突显了仲景临床辨证施治中“证”的核心理论和地位,贯穿了理论、治法、方药及应用的临床过程,较符合目前中医临证思维模式及诊疗方式,便于指导仲景学术的临床应用。全书共14大证类,分十四章,包括表证类、胸膈证类、肺证类、大肠证类、心证类、脾证类、胃证类、肝证类、胆(少阳)证类、肾证类、膀胱证类、经脉证类、血证类及其他证类。每一证类下又分若干证候,具体证候条目下分主症、病机、治法、方药、应用、病案选录,相似证候及治疗列表鉴别。
本书系畅销书《换个方法读〈内经〉》(已故国医大师朱良春亲自作序推荐)的第三版,分为素问导读和灵枢导读上、下两卷。全书新增《内经》原文和难点、疑点注释,并按题解和核心解读对中医经典《内经》的经文进行了与时俱进的独特解析和深入导读,既深刻地剖析了中华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又通俗地讲述了中医奠基之作《内经》博大精深的医理及其超越时空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全书配有百余帧图表,有助于对文义的理解。读者通过本书将一步步接近《内经》、读懂《内经》,并近距离地了解中医、热爱中医,非常适合初学中医者及中医爱好者赏析。
《备急千金要方》共30卷,总计233门,合方论5300余首。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自《内经》以后、唐代初期以前的医学成就,流传1300余年来,经久不衰。书中所用方药、养生、食疗等方法至今仍被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现今通行本,据考证,传世早者为日藏南宋刊本,19世纪中期日本江户医学馆据之影摹刊行,后本社影印出版。本次影印在版式上进行了扩印,对于影印本中不清楚的字进行描修等。
结构针灸 ,以古今中外医学对人体结构的认知成果为基础,重新审视针灸和手法的作用部位、刺激方法和作用机制,以期探索一条易于理解,方便掌握,容易重复的针灸教学、临床、科研新途径。 结构针灸的刺激部位包括皮肤、筋膜、肌肉、神经、血管和脏器等。本分册整理了与针灸密切相关的周围神经解剖基础知识,配以透视图,并较为详细地阐述了针刺要领,其中不乏作者多年经验。本书力求 说明白,讲清楚 针灸的部位和作用,为针灸医师临床提供助力。
本书由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主编,是解读《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工具书,也是全面、系统、科学地研究《伤寒杂病论》中方剂在用方辨证中的基本含义、科学定义及其应用价值,将《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理论体系密切联系临床实践,作为指导临床治病的重要研究成果。 本书以全面详细、客观务实、贴近学习、便于实用、切入问题、点拨思路、学以致用为特色,旨在使读者在理论深造与临床提高方面都有全新进步和跨越。 本书收录经方260首,其中"导读、方歌、方药、用法、功用、适应证、用药分析、用方思路、随证合方、注意事项、应用指征"是研究经方核心内容,"方论"是研究经方百家各抒己见内容,"方论评议、药理作用"是研究经方开阔学用思路及方法内容。 全书编写思路独特新颖,解读经方精确,内容丰富翔实,理论指导临床,是中医院校师生、中
全书分为总论、各论以及附录三个部分,全面覆盖中西医结合诊治恶性肿瘤的各个领域。从病位、病因、病机、病理演变到疾病属性,从现代医学分期、治疗及前沿进展到中医辨证论治、单方验方、饮食调护、预防保健等逐一论述,内容贴近临床,充分体现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理念。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受东方哲学思想的启迪和指导,在与古代自然科学交融、渗透、结合的过程中成长、发展起来的。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是世界之瑰宝。本书以时代先后为序,为读者一幕幕揭开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帷幕。全书分为七章,勾勒了从先秦两汉到清代中医学术发展的历程,并强化了文化对医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本书特别强调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哲学、科技与医学的交融,尤其是哲学的时代突破对医学理论突破的重要促进与指导作用,体现了“有大儒方能有大医”。强化了中医药对外学术与文化交流,凸显中医药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元素在历史上的过往,对当今的中医药对外学术与文化交流提供平台与进一步的研究素材。
《沈仲理评注丁甘仁临证医集》分医案、证治论要、丁甘仁用药一百十三法,详述丁甘仁先生内、外、妇、儿、喉等各科经验。本书由沈仲理教授亲自组织多位中医专家学者参与编撰,并亲自审定所有内容,是有关丁甘仁临床经验较为全面和权威的医学专著。书中包含了丁甘仁的经典临床医案及编者的解析点评,特别是沈老生前所收藏的丁甘仁用药113法等内容,对中医工作者临床辨证用药处方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本书融会古今中外《素问》研究的成果,结合作者的研究新知,对每篇原文分为导读、原文、校注、释义与知识链接 5个板块,围绕原文讲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讲、讲对了还是讲错了、对错何以判断以及所讲内容的现代价值5个层次,从哲学文化与自然科学两个维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力求回归中国文化本源,融会古今科技知识,贯通中医理论临床,寻找中医思维钥匙,启迪学术未来发展。
本书共有脊柱的相关知识、脊诊诊法与整脊技术、脊椎和骨盆疾病整脊术诊治、脊柱相关疾病整脊术诊治等4篇,涵盖整脊术在治疗颈椎病、胸源性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骨盆疾病、强直性脊柱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慢性前列腺炎、便秘、腹泻、痛经、头痛、牙痛、弱视等疾病的有效应用。全书以中医学理论为主,西医学理论为辅,从诊断的角度详细介绍了脊柱望诊法、脊柱触诊法、脊柱影像学诊断法等,从治疗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几种传统实用的推拿正骨手法及特色 三小整脊技术 ,特别介绍了作者在业内首创的 零角度 垂直暗调法。
《中医大辞典》由李经纬,余瀛鳌,王振瑞主编
本书简要总结了肌肉学的中西医学知识,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组织学以及中医针灸学中的肌肉学理论,并结合浮针的医学实践,在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作了系统说明,如患肌的病理特点,以及肌肉上下游病痛的诊断和大体治疗(如现代医学中的骨关节病,在很多实际患者的表现中,并非骨与关节的病变,而是肌肉及其附属组织的病变),反映了作者二十余年的深入思考。本书对针灸学(尤其是浮针操作者)、康复学、疼痛学、骨伤科学从业人员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