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式国,宇石果。生于1896年,卒于1998年,享年102岁,其穷毕生精力精研中医学及针灸学。 《高式国针灸穴名解》内容从督脉开始到肝经止,对十四经三百六十个穴位的命名进行了解释,并对各穴位的作用和证治也做了说明。《高式国针灸穴名解》综合古代各方面知识,揣度古人对腧穴命名时的构思而撰成。穴名解释有的根据典籍记载,有的根据局部解剖特征,有的根据深部脏腑,有的根据腧穴效用特点,也有的根据经脉所属或与附近经脉的关系,还有的根据养生家的体会等。作者综合了古代各方面知识,揣度古人对腧穴命名时的构思,尽量准确表达古人之意愿。作者在全书的行文中使用了古典词章,文字十分精炼。为了便于广大读者理解,作者又把现代人的认识和自己在临床中的体会,巧妙地结合进去。全书内容丰富,说理性强,适合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
黄帝内针 (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 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本教材的编写,为院校和基层的广大学习者及中医爱好者做了简要而系统的梳理,并附上常见病的诊治案例,意在引导大家洞明内针法理,树立内针思维,在实际运用中方能游刃有余,举一反三。
针灸医案集中体现了医家的辨证论冶、处方用穴、操作手法以及学术思想,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然其散布于众多书籍之中,不利于学习,影响了针灸学术思想的传承。殷振瑾编写的《针灸名家取穴验案精讲》精选了历代名家取用腧穴的典型医案近一百五十例,并逐一添加医家简介及按语。医案的编排按照十四经腧穴的顺序,将腧穴的学习放在典型医案的特定环境中,便于学习者深入理解腧穴的功能主治、操作方法、配穴方法等,进而领会各家的用穴经验及学术思想之精粹。
针灸治疗学是研究和运用针灸方法治疗各科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是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等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临床各科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学好本课程对于步入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教材分为三篇。上篇为总论,是对针灸治疗学理论的总体论述;下篇是治疗各论,介绍了各科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附篇是参考资料,包括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针灸临床研究进展。
本挂图绘制了董氏奇穴与经穴在人体的详细位置,采用奇穴与经穴左右对照的形式,且对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的穴位单独绘图。董氏奇穴虽不像十二经络之循环不断,相接无端,但亦有一定脉络可寻,本挂图设计简洁明快,便于读者查找穴位。同时,董氏奇穴穴位的分布,在功效方面和十二经穴亦有一定的联系,本挂图配有说明书,对董氏奇穴的定位、主治及针法也进行了介绍,力图简单实用。 本挂图分为三个独立挂图,不易混淆,方便系统学习,且尺寸大,穴位清晰、准确,易于取穴。说明书中的解释说明文字基于临床,疗效肯定。
你知道吗?大名鼎鼎的神探 一代名相狄仁杰也是针灸高手哦,曾在闹市中手起针落为奄奄一息的少年除去了鼻生的赘瘤。名医张子和被眼疾折磨,眼科医生姜仲云为他针刺放血冶疗,仅一次就使百日之苦一朝而解 神奇的针灸真是本讲不完的故事书! 本书为 奇针妙灸皆故事 之针刺卷《针方奇谭》,以故事的形式介绍针灸历史、针灸名医和针灸传奇。全书共五十章,将史籍、古代病案、杂记、占代小说和民间传蜕中有关针灸名医,或名医运用针灸方法治病救人的事迹,以文学的手法稍加演绎,一方面讲述针灸的文化历史、名人轶事,另一方面根据故事涉及的内容,以深入浅出的文字讲解了一些针灸理论、治疗手法或保健方法。 本书由张载义编*。
颊针疗法是指在人体面颊部的特定穴位上针灸或按压、磁疗、激光等治病保健的方法,是针灸的新技术。颊针理论来自全息论,在面颊部存在着反映人体各部位的缩影。本挂图是通过对颊针的穴位解剖定位的展示,方便作者记忆学习颊针穴位的主治功能、取穴原则、操作方法以及作用机制,发现该疗法对某些病症的疗效。
“靳三针疗法”是集临床、实验、理论研究为一体的学术体系,“三针”是靳瑞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通过对部分穴组专门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和反复的临床实践,对某一疾病精选出其中最常用的三个穴组,作为临床常用的固定针灸配方,经过靳瑞教授的弟子传人和靳三针学术团队几十年来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到目前为止,总共发展出49组疾病针灸处方,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岭南新针灸学术流派——“靳三针”疗法体系。本书将该49组针灸处方中的穴位从定位、组穴、主治、配穴方义、临床应用五方面进行了简要阐释,并突出强调靳三针组穴处方特色,全书穴位配有真人拍摄图,更适宜读者辨识。本书适合广大临床工作者、针灸爱好者参考阅读。
《针灸医籍选》课程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古籍能力、提高针灸基础理论水平为主要目的的一门必修课程,内容包括医经(《灵枢》《素问》《难经》《针灸甲乙经》中有关针灸论述)、医论(后世针灸论著)、针灸歌赋、医案三个部分。对全面理解针灸理论的含义,挖掘针灸临床技术,了解古代针灸学术成就,探讨针灸学术渊源,发展针灸学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着重选择与针灸理论、临床应用有直接联系的原文,以全面了解针灸学术的原貌,补充现有专业课程的不足,从更高的角度理解针灸学内容。同时,密切结合临床实际,特别注意选编有重要实用价值的文选,并增加针灸医案,以更直接地学习古人的临床思维方式,了解古代针灸名家的学术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