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是清代吴谦等编撰。全书共90卷,是清政府组织太医院原判吴谦等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也是清代广为流传的医学教书。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论理深入浅出,颇多圆机活法,语言简要扼要,切合临床实际。故《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习。"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是集唐宋金元4个朝代22位著名医学家著作而成的丛书。唐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展迅猛,中医药学也同时得到巨大的发展。在继承古代医学成就的基础上,学术争鸣,新的学派不断涌现,使中医药学特别是在方剂学及临床各科都有长足的发展,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作出了巨大贡献。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系列丛书是集明清30位医学名家医学著作而成。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饿宝库,其学术源远流长,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日臻成熟,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并有许多发展,是中医的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名医辈出,学派林立,在基础学科和临床各科方便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本草学和临床学尤为突出。
清代医家黄元御(1705-1759)的十三种著作的合集:《素灵微蕴》《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心源》《长沙药解》《四圣悬枢》《伤寒说意》《玉楸药解》《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道德悬解》《周易悬象》。此十三种著作均见载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黄元御自三十六岁开始从事著述,苦心经营近二十年,著书十四种。他的医书十一种在其去世后不久,即由四库全书编修周永年进呈,全数收录,民间亦有刊本。尤其是在江南等省,凡悬壶行医者,无不知黄元御,被称为 医门大宗 、 一代之大医 ,其史事轶闻广为传载。现在学术界和民间对黄元御的医学思想有一股研究学习的热潮,此书正是为方便广大民众研究学习而出。
《皇汉医学》基本上是以我国医圣张仲景所著的经典著作《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为主,首先加以综合性的注释,如将两书的中心思想阴阳、虚实、表里予以分析,再分述中医治疗法则,又述及中医诊断学如脉学、腹诊等,使读者对中医理论系统先有一个概念。后部再以方剂为主,分述各方的主治证候,并于每方后注明该方所用药的效能,而更广泛地搜罗我国及日本对中医学说和治验病例为旁证,必要时作者还加上按语,阐述其原因。在分述方剂时,大都以《伤寒论》的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体系为主。故此书可为学习中医学的参考书,尤其是初学《伤寒论》者,参考此书则更易于了解和体会原书内容。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系列丛书是集明清30位医学名家医学著作而成。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饿宝库,其学术源远流长,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日臻成熟,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并有许多发展,是中医的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名医辈出,学派林立,在基础学科和临床各科方便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本草学和临床学尤为突出。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系列丛书是集明清30位医学名家医学著作而成。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饿宝库,其学术源远流长,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日臻成熟,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并有许多发展,是中医的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名医辈出,学派林立,在基础学科和临床各科方便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本草学和临床学尤为突出。
《冯兆张医学全书》共收集清初著名中医名家冯兆张攥辑的《冯氏锦囊秘录杂证大小合参》三种医著。本书集古籍整理现代研究与一体,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的医籍,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学生和自学中医者参阅。
本书为国医大师张灿珅教授《中医古籍文献学》的修订版,包括中医古籍文献的源流与流别、书名与篇名、书体结构、文体、文字、标记符号、载体、著录、校勘、注释、类书与丛书、聚散与辑佚、辨伪等有关内容。旨在结合一般文献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内容介绍中医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等。历史地、客观地反映中医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与基本面貌,系统地、科学地总结与概括中医古代文献研究与古籍整理方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
本书是“龙江医派丛书”之一。是王若铨教授潜心研究《黄帝内经》50余载学术成果与学术思想的总结。全书分为医家传略、学术思想、论著选粹、黄帝内经讲稿四个部分。“医家传略”介绍王若铨教授习医、从教概况;“学术思想”重点阐述王若铨教授研究《黄帝内经》的特点及学术主张;“论著选粹”收录王若铨教授《黄帝内经》研究的相关论文;“黄帝内经讲稿”收录王若铨教授讲授《黄帝内经》手稿36篇,不仅精讲《黄帝内经》理论,更重与《伤寒》《金匮》之贯通,学以致用,效验临床,是研习《黄帝内经》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本草纲目》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中医药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2011年被收入"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世界瞩目的伟大著作。本书是《本草纲目研究集成》分册之一,全书共约25万字。本书分为上篇"导读篇",下篇"选读篇"。在"导读篇"里,首先将简介李时珍生平,介绍该书的编纂特色和在分类学上的贡献,同时让读者掌握进入该书的门径和钥匙,简单列举一些《本草纲目》的科学成就,还将介绍现代研究《本草纲目》的状况、前景与趋势;下篇"选读篇",笔者力求在有限的篇幅里,给读者展示《本草纲目》的精华,同时也希望读者通过阅读原著,切实了解《本草纲目》的组成、体例和阐述方式。下篇选读的《本草纲目》原文,将打乱原书的顺序排列,而依不同的主题,遴选相关的条文并予以解说。计划在李时珍诞辰500周年之际(2018年)推出8部系列
龚廷贤(一五三八——约一六三五)字子才,号云林,别号悟真子,明代临床医家,江西金溪人,被誉为“回天国手”。《龚廷贤医学全书》收集龚氏医书八种。《种杏仙方》四卷,龚氏平素所集,涉及各科百余种病症。《鲁府禁方》四卷。载有大量丸、散、膏、丹、汤剂诸方,书末载有养生保健多种药酒配制应用及七情致病愈疾要言良箴。《万病回春》八卷。《云林神彀》四卷,灵活运用四言、五言、七言歌诀体裁,书末“病家十要”一篇,可谓家庭保健医师提纲。《寿世保元》为龚氏代表作之二,是中因临床珍籍。全书十卷,其中的“药性歌括四百味”便于记诵。《济世全书》为龚氏晚期总结性临床著作。全书八卷,是龚氏择平生所见奇异古怪之疾、寒暑虚实之症,书末附有养元辟谷、香茶、嫩肤、霜膏沐浴方。《小儿推拿秘旨》又称《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
本书为国医大师张灿?w教授从事临床、教学和中医文献研究60余年医论医话的结集,分为中医典籍研习、中医理论研讨、医籍简介、中医文献发展史、中医古籍整理、诊治随笔、医史纪略、国医学鉴、医事杂谈、题序志语等100余篇,全面反映了张灿?w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可供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及中医药院校学生参考使用。
《太平圣惠方》是北宋初王怀隐等奉敕(公元982年)编纂的大型医书.刊行于公元992年。该书虽以各科医方为主,但也包括脉法、药物、针灸等非医方内容.且各类医方前均有病源论说,内容极为丰富。我社曾于1958年首次出版排印本.后屡经重印.促进了该书在当代的流传。为适应当前广大读者的需求,我社再次聘请专家对该书重新整理校勘,出版此校点本。 全书100卷,分1690门,收录医方16 832首。卷1为脉学,汇集北宋以前主要脉学成就。卷2荟萃了前人临证用药、合药等经验。卷3―7列五脏疾病所用诸方;卷8一18述伤寒、时气、热病等外感疾病医方。卷19―93为风证、虚劳、眼、齿、咽喉、口、鼻诸疾,以及中毒、上气、心痛等诸多内、外、妇、儿疾病的诊治方法与医方。卷94―98为服饵、丹药、药酒、食治、补益等养生内容。全书最后两卷为针经、明堂,汇集当时有
《郭霭春全集》收录郭霭春教授著作共计800万字左右。《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为郭霭春代表作之一,主要内容是对《黄帝内经素问》进行校勘、注释、语译。郭霭春先生治儒通医,文理医理融会贯通,精通史学、国学,于目录、版本、校勘、训诂、音韵等专门之学,造诣精深,并善诗词。他深研中医基础理论,精医史、善临证,尤以文献研究和中医内科见长,有 津沽杏林三杰 之誉。治学精勤,著作颇丰,是中医文献研究方面知名专家,颇有影响。
张登本、孙理军主编的《王冰医学全书》集唐代王冰所编著医学论著之大成。王冰是唐中叶著名的医学大家,里籍生平不详,号启玄子,别号王太仆,主要生活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问,曾官至太仆令,于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历经12载艰辛次注的《黄帝内经素问》告竣,勒为24卷。其问他又 别撰《玄珠》,以陈其道 。 本书系统整理辑录于王冰对《黄帝内经素问》的校勘疏注,由于王冰是传承五运六气之学的*人。故本书还包括了他系统研究运气学说的相关论著,在系统整理辑录其著述的基础上,对其医学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研究,书末附有今人研究王冰的相关论文题录。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是集唐宋金元4个朝代22位著名医学家著作而成的丛书。唐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展迅猛,中医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组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素问》共24卷,81篇,所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腧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有关内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本书对《素问》进行全面的校勘和简要的注释,以校勘为主,注释为副,选用顾从德翻宋影印本为底本,校注则参考了现存多种版本、注释本和相关著作。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系列丛书是集明清30位医学名家医学著作而成。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饿宝库,其学术源远流长,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日臻成熟,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并有许多发展,是中医的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名医辈出,学派林立,在基础学科和临床各科方便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本草学和临床学尤为突出。
《郭霭春全集》收录郭霭春教授著作共计800万字左右。《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为郭霭春代表作之一,主要内容是对《黄帝内经灵枢》进行校勘、注释、语译。郭霭春先生治儒通医,文理医理融会贯通,精通史学、国学,于目录、版本、校勘、训诂、音韵等专门之学,造诣精深,并善诗词。他深研中医基础理论,精医史、善临证,尤以文献研究和中医内科见长,有 津沽杏林三杰 之誉。治学精勤,著作颇丰,是中医文献研究方面知名专家,颇有影响。
《郭霭春全集》收录郭霭春教授著作共计800万字左右。《伤寒论白话解》为《郭霭春全集》之一,主要内容是对《伤寒论》进行校勘和注释同时,予以语译,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形式解读。《全集》全面反映了他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学术成就。郭霭春先生治儒通医,文理医理融会贯通,精通史学、国学,于目录、版本、校勘、训诂、音韵等专门之学,造诣精深,并善诗词。他深研中医基础理论,精医史、善临证,尤以文献研究和中医内科见长,有 津沽杏林三杰 之誉。治学精勤,著作颇丰,其代表作有《黄帝内经素问校注》《灵枢经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灵枢经校注语译》《中国医史年表》《中国分省医籍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