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初学中医的参考读物。 为了使初学中医者对中医的体系,分为理、法、方、药四个部分,依次叙述中医的基本理论、生理、病因、诊法、治疗法则,以及方剂和药物的组成运用等。由于本书的编写目的,在于使读者在学后对中医治病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方法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特就中医的医疗特点 辨症论治 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可供目前一般学习中医者作为入门读物之用。本次出版,对书中 辨证 、 某证 等术语未作改动,以供学习中参考。
本书系由北京市已故著名针灸医师王乐亭的亲传弟子整理而成。王乐亭擅长以金针医病,所以在群众之中素有“金针王乐亭”之美誉。本书内容分为两篇,篇为临床常见疾病的治疗经验,包括治法、针灸处方、方解、配穴;第二篇为临床论治及经验配方。全书虽行文简捷,但却已充分体现出王乐亭运用针术疗疾之精髓。
本书据道光庚寅年(1830)京都隆福寺三槐堂书铺刊本整理。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讨论了作者对古医书中脏腑结构认识不实之处进行更正;并论述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下卷分别对半身不遂、瘫痿、痘毒吐泻转筋、小儿抽风、痘症、妇人胎产等作了探讨,持论立方,便于临床检用。 全书载方33首,其中大多具有临床效应,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本次整理新增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伤寒论》为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该书所运用的辩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所记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治经验,对中医临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所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作 众方之祖 。 本书以明 赵开美刻本为底本,全书共十卷,卷一为平脉、辨脉法;卷二为伤寒例、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卷三至卷六分述六经病脉证;卷七至卷十分述辨霍乱、阴阳易及汗吐下诸可诸不可脉证并治。 本书为白文本,不载历代注文,读者可直接领悟张仲景原著的风貌,适合有一定中医学习基础者、临床医师深入学习。
岳美中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在中医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本书分列80余项专题,涉及多种疑难病症如慢性肾炎、尿毒症及急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较全面地介绍了岳美中先生宏富的临床经验。本书医案详明,按语精当,读者通过学习,可细心揣摩先生临证思维的智慧,可掌握先生对一些经方与时方的运用体会和宝贵的用药经验,对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有极大的帮助。
本书是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先生的医论集,共列有35个专题,分别阐述了岳老对中医辨证论治理体系的学术见解,对以内科为主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思路与经验,对临床用药规律的体会与归纳;反映了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相结合、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等学术观点。 本书在指导中医临床上多有创建,充分反映了岳美中先生所具有的丰富临床经验和深厚学术积累,对于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可谓意义非凡。
本书据清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柯氏原刻本整理。 本书分上下两卷。卷上首先提出了虚劳之脉法,接着叙述了治虚之三本、二统、六因,然后从脏腑论及证、治、防、护及易于混淆诸证的辨疑。卷下主要介绍了虚劳本治方二十二首及治虚药讹一十八辨。汪氏学术上宗《内经》,对历代名医大家,如丹溪、东恒、立斋等,从其说而不泥其说,独善治疗虚劳病。 本书全面总结了汪氏多年治疗虚劳病的临床经验,其所论及的治法方药对当今中医临床颇有启发。本次整理新增中药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本书据明 梅南书屋刊《东垣十书》整理。全书3卷。卷上以脾胃虚实传变论、脾胃胜衰论等论述脾胃学说的主要观点。卷中阐述脾胃病的具体治疗。卷下论述脾胃与天地阴阳、长降浮沉的密切关系,并结合病症提出治疗方法。全书列方61首,其中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方剂,具有较好的疗效,至今仍为中医临床所沿用。本次整理新增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蒲辅周先生是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家。本书是根据蒲辅周先生部分门诊和会诊的病案进行整理的。全书共四部分。力求反映蒲辅周先生治病的特点 特别强调辨证论治,治病务求其本和以胃气为本,并抓住季节气候和精神因素的影响以及临床证候的分析综合这两个主要环节;立法用药上贯彻 汗而毋伤,下而毋损,凉而毋凝,温而毋燥,补而毋滞,消而毋伐 的原则,配方严谨,药味少、剂量小、价格廉、效果好。每个病案下的按语体现了蒲辅周先生的具体治疗思路。
《温热论》(另一传本为《温证论治》)由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编撰。内容简短,仅四千余字,却对温病理论与临床有极大的指导价值,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本书是从事中医温病医、教,研人员的重要参考书,对中医各科临床医生均有参考价值。 鉴于本书有《温热论》与《温证论治》两种传本,且两书的文字表述有较大的差异,故本次整理以《温热论》为主,其后附录《温证论治》。前者以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卫生堂刻本为底本,后者以乾隆五十七年 (1792)吴门唐氏问心草堂刻《吴医汇讲》本为底本,并参照其他刻本重新点校。
《脉诊速记手册(中医速记手册丛书)》介绍中医脉诊的方法。书中详细描绘了28脉的脉形、特点和辨别方法,列举了相应的临床常见病证。书稿内容线索清晰,配图精美,文字简练,方便读者学习、记忆和查询。
赵锡武先生是全国知名的老中医,从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书分34个专题介绍了赵老的医疗经验,所涉及内容则以内科为主,包括27个病证。书中阐释病机多从《黄帝内经素问》等中医经典医籍出发,步步深入,有理有据,且易懂易学;辨治疾病则多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依据,充分反映了赵老自己的经验体会,并选取了他亲治的典型医案,提供了疗效确切的治法、效方。 本书体现了赵老用重剂治大病的风格,展示了他擅用经方化裁及抓主证、选用力宏效专药品的治疗特点,是一本理论简要明晰、切合临床实用的参考书,对学习中医学理论和继承老中医经验有一定的帮助。
本书由清代著名医家江涵暾撰。4卷。全书从诊法、五脏六腑、儿科、女科四方面论述疾病的证治,尤其是将脏腑用药分为补泻猛将,次将,十分方便临床医生辨证选药治疗。全书内容浅显,论述简要,切合临床,是一部流传甚广,颇有影响的医学入门读物。对当今中医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次整理以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重新点校。书前撰有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学习和查阅。
本书为清代医家费伯雄所著,共4卷。卷一列脉法、察舌要言、四家异同、重药轻投辨、同病各发、中风、中寒、暑热湿:卷二列秋燥、火、劳伤、脑漏、鼻衄、齿牙出血;卷三列咳嗽。痰饮、结胸、痃疟、黄瘅、三消;卷四列痿、痹、胀、下利、诸痛、三冲。全书以切脉、察舌为诊法之重点,以症状为辨证的主要依据。以治法、方药为施治的主要内容,其中尤以对慢性疾病的阐述为多。编次安排上,采取先论病症,次载自拟方,后附诸家验方的格局。全书共载方480余首,其中作者自创新方近200首。 此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书中所述的一些治法成方,都是作者从多年临床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切实可用,疗效较高,为近世医家所推崇和应用。本书文理通顺,眉目清晰,用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颇有价值,故可供一般学习中医者和中西医临床工作者参考之用。
钱伯煊先生是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家,临床经验丰富,尤长于妇科,其对保胎和不孕症的治疗效果更著,在医学界中享有很高声誉。钱伯煊先生治疗妇科病,重视调补肝、脾、肾,治疗中采取调脾胃、补肝肾之法,多获显效。 本书取临床记载较完整的*手资料,在尊重原意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并经钱伯煊先生亲自审阅和修改而定稿。全书收集病案84例,分属于25个病症,分列月经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四部分进行整理,每个病案下附有小结。 本书对于提高中医妇科临床工作者辨证论治水平和临床疗效有很大帮助。
本书系采人阎孝忠整理名医钱乙的有关儿科著述而成,约成书于宋 宣和年间(1119~1125),是我国现存*早的儿科专著,在儿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书3卷,上卷脉证治法,论及小儿的生理、病理,五脏辨病论治,列举常见小儿病证80余条;中卷记尝所治病,经钱乙治疗的危重疑难病案 23个,充分展示了他的医学观点;下卷诸方,介绍了钱乙经验方122首。书后附有《阎氏小儿方论》、《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该书反映了宋代多个医家的经验方,具有简练实用的特点,作为儿科鼻祖钱乙研制的五脏补泻的方剂,成为后世医家临证研究、化裁古方的重要文献。 本次整理,以清 起秀堂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书前有导读,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广泛适用于中医儿科医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使用。
朱小南先生是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家,专长妇科。本书是根据朱小南先生部分验案进行整理的,其中大部分都经其亲自过目甄审勘改。 全书共分医案、医论两部分,医案又分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进行整理,医论则系统阐述了妇科常见病种的临证经验体会和奇经八脉在妇科临证的具体应用。 本书实用性强。读者对象以中医妇科临床工作者为主。
本书出现于明代,是驰名中外的眼科著作。作者不明,所世托称唐 陈思邈撰。道家以目为银海,《银海精微》寓本书乃富含眼科理法方药微妙精华之意。本书既汲取明代及其以前的眼科成就,又增加许多眼病诊治内容,将眼科理论和药物、手术治疗紧密结合起来。全书2卷,列有82种病症。包括肉轮胞睑病12种,血轮大小眦病2种,气轮白睛病13种,风轮黑睛病20种,水轮瞳仁病13种,目痛7种,目痒2种,目外伤3种,目珠胀突4种,全身病所致目疾6种。其中82症之下,有80症分别配有一图,标示病变部位或病态。本书辨证细致入微,文图并茂,立法平正不偏,选方实用有效,成为指导中医眼科临床和研究古代中医眼科成就的重要参考书。该书还被西方学者译成英文,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本次整理,精选底本,反复校勘,内容准确,另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便
本书是一部颇具临床价值的妇产科专著。书成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又名《傅氏女科仙方》、《女科仙方》、《女科》。全书二卷,上卷分带下、血崩、鬼胎、调经、种子5门,计38篇,39证,载41方;下卷分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5门,计39篇,41证,载42方、2法。附《产后编》二卷,论述产后诸证43种。另附补集。全书论述简要,理法严谨,药简方效,切于实用,且具有创新性,较之其他妇科著作,确有独到之处。 本书自刊行以来。甚为后世所重,多次再版,是中医妇产科学中极具影响的重要参考文献。本次整理以清同治八年己巳(1869)湖北崇文书局刻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书前增加导读,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学习和查阅。本书广泛适用于中医妇科临床医生、基层医生参考使用。
全书3卷,凡26论。书中论述了内伤与外感的病因、病状、脉象、治法等,卷上论辨证,卷中论饮食劳倦所伤,卷下论饮食内伤。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创脾胃学说,提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的观点,并创制补中益气汤等名方,对中医学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本书是从事中医教育、科研、临床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据清 光绪二十年甲午申江褒海山房石印本整理。全书共8卷。主要围绕血证机理,表现、鉴别和治疗进行论述。本书特点有二:一是内容及议论多由心得而起,发明医理有自己独特见解。其二是本书体例条分缕析,务精且详。本书问世以来已成为医者治疗血证的***之书。本次整理新增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全国著名老中医赵心波先生有五十多年的临床医疗经验,尤其擅长治疗儿科疾病。在临证上,他既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又注重摸索疾病的治疗规律,善于以温病学理论指导治疗小儿传染病与发热性疾病,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调治小儿脾胃疾患等方面,多有独到之处。 全书分两部分。前一部分为儿科常见疾病证治,介绍了赵先生对34种儿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经验,每病均以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常用方药、治疗思路向方面进行论述;后一部分为医案,载述赵先生经治病案90余则,分别按病况、立法、方药、治疗过程、按语预以记录。书中还收录了赵先生常用的13首中成药验方。本书内容精练实用,方法简明有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医儿科名医经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