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甲教授系四川省教学名师,首届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从事方剂学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三十余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主编,副主编方剂学教材七部,在方剂学领域中享有益名。在教学中,他善于以大量的书证,严密的说理,新颖的观点,开拓学生的眼界,处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加之言辞婉雅清新,深受学生欢迎。本讲稿据他在中医药管理局网络远程教学(2003年)和台湾长庚大学中医系授课时(2004至2008年)的方剂学教学录音整理提炼而成,也蕴涵了他在中医基本思维原理,中医方药配伍学、历代名方组方特点及配伍规律等选修课程中的教学精华。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共分十八章,除涌吐剂未收录外,其余章节均按现行中医药院校方剂学教材的体例编排。每个方剂下,一般列有出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附方】几项。
张廷模教授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知名教授,从事《中药学》教学30余年,现为**精品课程《中药学》和四川省精品课程《中药学》负责人,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名师。 本讲稿是在2004年全国《中药学》主讲教师进行示范性教学的录音为基础,予以整理而成。讲稿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中药和中药学,中药的功效、性能,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各论按功效分为二十二章,介绍常用或有代表性的中药约350味。讲授中不拘于以某一课本照本宣科,而是将不同版本的教材融为一体,展示其精华,评价其利弊;以药物功效为核心,上联性能,下推主治和证候禁忌,分析入微,注重引导将中药基本理论应用于具体药物学习之中,教学方法独具一格,能收到执简驭繁、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同时结合中药学的特点,注重学术传承,又展示个人的独到见解,在阐述中药功效
本书为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药理学》(第9版)的配套教材《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主要包含学习目标、习题及参考答案等几部分内容。本配套教材是在上一版的基础上,根据新版《药理学》的相关修订内容进行更新,并改进上一版习题的题目与备选答案的设计,使之更贴近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学习本课程和今后进行执业医师考试的指导和辅助作用。
本书从药物发现与开发的历程开始,为读者呈现了药物发现的经典靶点、体外筛选系统、体内筛选模型、药物化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介绍了药物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过程及理论、制药企业组织机构发展趋势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并结合了生动的新药研发成功案例。同时,本书还介绍了高通量筛选、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分子建模、药物分析、转化医学等对于药物发现及上市流程中至关重要的科学方法和新近技术。第 2版在第 1版基础上增加了“抗体药物的发现”一章,使得本书涵盖的内容拓展至生物药物领域。
《内》《难》《本》《伤》,中医四维,不通不可以为大医。然方出《伤寒》,药归《本经》,乃临证之基,在实操层面更重于《内》《难》。《本经》乃《神农本草经》之简称,论药之本,世无第二,后世诸家,基本循此书之筋骨,各凭经验羽翼其上,但时增术繁,瑕瑜共见。各代精研中药之大家,无不在这个轮回里来来去去,书越多,术越繁,道越隐。说一千,道一万,无非数据之搜集、整理、分析、归纳、关联。古人皓首穷经,亦不免喟叹书山无顶、临证无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AI问世之后,很多学习研究之法,亦需应时而变。本书之精髓,正是以AI之利,阅尽书山,海纳众医经验,提炼出简练、高效、可靠的中药使用路径,为众说纷纭的中药界树立一些路标,令深入杏林者有道可循。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学科,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方剂学》第3版,是在2012年8月出版的第2版基础上,经过修订编写而成。前一版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受到了各中医药院校师生的广泛好评。但在使用过程中,各中医药院校师生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故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对前一版教材进行修订,期冀在保持前一版教材特色的基础上,突出精编教材应有的精炼、准确、实用的特点,体现继承与完善的统一。本教材主要分上、下两篇及附录三部分。上篇总论着重介绍方剂学发展简史、治法与方剂概述;下篇各论主要根据治法、功用,将方剂分为解表、泻下、和解、清热、温里、补益等20类,选入基础方、代表方及临床常用方共381首,其中正方207首,复方174首;附录包
《当代资深名老中医秘验单方精选》是笔者广集全国著名中医学家的秘、验、单方数千首,经整理而成的,被收入对象均为正高级职称者(即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是目前同类书籍中档次较高,内容较好者之一。此次从中精选近200位专家的秘验单方近500首,范围涉及内、外、妇、儿、肿瘤等临床各科,近300个病种。每方列有处方、功效、用法、说明等。条理清楚,一目了然,使用方便,疗效可靠。适用于广大医务工作者及自学中医者使用。
药物设计是一门科学,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艺术。众所周知,发明是一种创造性行为的产物,而发现则是对已知世界的探索。药物设计紧紧围绕发明和发现两个过程,旨在建立一套来源于现有知识和技术但又高于现有知识和技术的方法。此外,从事药物设计的科学家的创造性和直觉也时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药物是一种能通过引起某种生理作用从而影响生命系统的物质,本书重点剖析了药物设计方法及药物在有机体内的作用模式,在结构设置和出发点上与传统的药物化学书籍不同。 全书重点介绍了药物研究的基础、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常用的实验和理论、构效关系和设计方法、药物的作用方式,以及基于结构设计的诸多经典案例。
石斛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自《神农本草经》记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唐朝开元年间,《道藏》就把石斛、雪莲、人参、首乌、茯苓、苁蓉、灵芝、珍珠和冬虫夏草并称为“中华九大仙草”。针对当前市面上石斛相关专业书籍匮乏的现状,在参阅了大量石斛相关知讯的基础上特编写此书。赖小平、侯少贞、刘星华主编的《人间仙草·石斛》分正文和附录两个部分,前者包括四个章节,《人间仙草·石斛》中章节介绍中医对石斛的认识,涉及了石斛的性味、功效与主治、应用与配伍方面的知识;第二章按照疾病的分类对石斛相关的中医治疗验方进行了归类和列举,同时兼顾了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的研究成果,以期让大家对石斛的临床应用方法有更加深入的认识;第三章列举了大量石斛相关的保健知识及食疗方案,目的是辅助广大石斛的消费人群学会如
临床药物治疗往往是多种药物合用,药物间通过影响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等环节而改变药代动力学行为,进而引起药物相互作用。不恰当的药物相互作用会降低药物疗效或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导致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严重药物相互作用也是终止药物研发或使药物撤市重要原因之一。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药代动力学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定量预测模型、药物相互作用临床案例及最新成果,并用实践案例详细介绍了药代动力学的药物相互作用。
郁仁存教授,首都国医名师,著名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家,从事临床工作60余年,特别在癌症治疗方面,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用药经验。本书以郁老“内虚学说”为依据,“虚、痰、瘀、毒”学术思想为基准,将其临床中常用有效的中药药对进行总结,主要从补益类、理气类、化痰散结类、活血类、抗癌解毒类、其他类,共6个方面介绍,其中每一药对均包括药对来源、单药功用、对药释义、主治、西医药理、郁老点评等内容。本书列举药对较多,基本可涵盖郁老从医中的常用药物,反映其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且本书郁老亲自对各药对进行点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名医中药外敷治百病》由谢文英编著。 我国现存*早的古医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就载有痈疽疮疡、皮肤疥癣、痔瘘赘疣采用膏剂贴敷法、散剂烟熏法、药浴法、灸法、砭法、角法(相当于拔罐法)以及按摩法等治疗的叙述。《伤寒论》还创用了塞鼻、灌耳、舌下含药、润导、粉身等法。如今,中医外治法越来越多地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如激光、远红外线、电磁、超声雾化等;同时也在不断吸收现代医药学成果,改革外治剂型,如借鉴硬膏剂、膜剂、化学热熨剂、新型皮肤渗透促进剂等,促进药物充分吸收,将会给中药经皮给药研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书全面系统介绍新会陈皮的相关研究与应用成果,包括新会陈皮的药用历史、生药学研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等内容。对于指导医药人员和普通老百姓深入研究和合理应用陈皮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国内*本专门介绍陈皮的专著。
本书名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管理实践》,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临床试验机构管理制度与SOP;下册为临床试验设计规范与机构建设。上册共三章,内容包括药物临床试验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药物临床试验应急预案、药物临床试验标准操作规程;下册共五章,内容包括药物临床试验文件设计、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质量管理、伦理审查认证及评估、药物临床试验实验室认可、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信息化管理。本书所推荐的模板仅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制订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标准操作规程、设计规范等文件提供参考,针对机构质量管理、认证评估、信息化管理等管理需求,本书介绍了一些实用的内容。
本书名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管理实践》,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临床试验机构管理制度与SOP;下册为临床试验设计规范与机构建设。上册共三章,内容包括药物临床试验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药物临床试验应急预案、药物临床试验标准操作规程;下册共五章,内容包括药物临床试验文件设计、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质量管理、伦理审查认证及评估、药物临床试验实验室认可、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信息化管理。本书所推荐的模板仅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制订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标准操作规程、设计规范等文件提供参考,针对机构质量管理、认证评估、信息化管理等管理需求,本书介绍了一些实用的内容。
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 丛书包含3种子书,共10卷。子书一以现代病症分类介绍我国中成药名方,共8卷:分①心血管神经精神,②呼吸消化,③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泌尿男生殖,④外科皮肤科,⑤妇产科,⑥五官科,⑦肿瘤血液,⑧儿科;子书二共1卷,为子书一的精华本;子书三共1卷,为子书二的英文版。该丛书是由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等科研和临床一线的几百位中西医药工作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专著丛书,英文版邀请了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英语教授担任翻译。 本丛书将中成药药效与现代医药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将中成药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使读者在理解药效原理基础上,正确使用中成药。书中有药效机制示意图,图文并茂,体例新颖。
参考书
《四部医典》又名《医学四续》,是由古代著名藏医学家宇妥 云丹衮波等于公元773 783年编著而成,是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又吸取了中医药学、天竺和大食医药学的内容。全书由《概论续》《论述续》《秘诀续》和《后补续》四部构成,共一百五十六章。其中《概论续》共六章,概括地介绍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一般知识;《论述续》共三十一章,详细介绍了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规律以及卫生保健、药物性能、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医德等;《秘诀续》共九十二章,专门论述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后补续》共二十七章,主要介绍切脉验尿、药物方剂以及各种特殊疗法等。本书为综合性的藏医经典著作,可称之为我国早的一部藏医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原著采用了古藏文的佛经韵语编写,译者采用以述意为主的白话文体翻译全文,语
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 包含3种子书,共10卷。子书一以现代病症分类介绍我国中成药名方,共8卷,分别为①心血管神经精神卷,②呼吸消化卷,③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泌尿男生殖卷,④外科皮肤科卷,⑤妇产科卷,⑥五官科卷,⑦肿瘤血液卷,⑧儿科卷;子书二共1卷,为子书一的精华本;子书三共1卷,为子书二的英文版。本丛书是由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等科研和临床一线的几百位中西医药工作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专著丛书,英文版邀请了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英语教授担任翻译。 本丛书将中成药药效与现代医药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将中成药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使读者在理解药效原理基础上,正确使用中成药。《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外科皮肤科卷》有药效机制示意图,图文并茂,体例新颖。
本书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四期,即 药物篇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共八期,该书紧密结合临床,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深奥为浅显。其为文直抒胸臆,酣畅淋漓,纵横捭阖,新意频出,而又生动活泼,亲切感人。《中药亲试记》乃张锡纯毕生药物研究与临证经验的总结。尤其可贵的是,对于很多药物,张锡纯坚持亲身试药甚至亲口尝药, 故欲审定药性,须一一自家亲尝;或临证时检对证之药但以一味投之,以观其效力 。 皆几经尝试,确知其药之能力性质,而后敢放胆用之,百用不至一失也。至于猛烈有毒之药,虽不敢轻施于人,亦必自少少尝试,渐渐加多,以确定其药性何如 。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医生、医学院校师生、中医研究人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