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药物发现与开发的历程开始,为读者呈现了药物发现的经典靶点、体外筛选系统、体内筛选模型、药物化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介绍了药物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过程及理论、制药企业组织机构发展趋势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并结合了生动的新药研发成功案例。同时,本书还介绍了高通量筛选、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分子建模、药物分析、转化医学等对于药物发现及上市流程中至关重要的科学方法和新近技术。第 2版在第 1版基础上增加了“抗体药物的发现”一章,使得本书涵盖的内容拓展至生物药物领域。
药物设计是一门科学,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艺术。众所周知,发明是一种创造性行为的产物,而发现则是对已知世界的探索。药物设计紧紧围绕发明和发现两个过程,旨在建立一套来源于现有知识和技术但又高于现有知识和技术的方法。此外,从事药物设计的科学家的创造性和直觉也时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药物是一种能通过引起某种生理作用从而影响生命系统的物质,本书重点剖析了药物设计方法及药物在有机体内的作用模式,在结构设置和出发点上与传统的药物化学书籍不同。 全书重点介绍了药物研究的基础、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常用的实验和理论、构效关系和设计方法、药物的作用方式,以及基于结构设计的诸多经典案例。
本书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版)》为基础,根据各级医院临床科室用药特点,精选疗效确切、国内市场供应充足的常用药物,从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制剂规格等方面进行介绍,较为全面地反映目前国内临床主流药物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及时更新、简明扼要的资料,兼具时代紧迫性和广泛代表性。
本书是“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系列学术专著”中的一册,在前期《基础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分析》基础之上,进一步阐述了群体药动学和药效学分析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进展,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本书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①概论和常见问题:模型辨识、优化采样设计、低于定量下限数据的分析、场合间变异模型、混合分布模型、收缩;②复杂模型:肠肝循环模型、靶点介导的药物处置模型、转移室模型、效应室模型、间接效应模型;③扩展应用:细胞生命周期模型、生理节律模型、疾病进程模型、病毒动力学模型、生存分析模型和基于模型的Meta分析。本书通过翔实的案例介绍,力图深入浅出地介绍前沿理论知识。同时,本书附有“金标准”软件???NONMEM和R软件的源代码和重要的参考文献,供读者自学研习。
本书首先概述了多肽药物、抗体偶联药物、CD20单抗、激酶抑制剂类药物和D2部分激动剂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以及近获批口服药物的理化参数,然后具体介绍了依特卡肽、乐伐替尼、奥西替尼、鲁卡帕尼、维奈托克和奥贝胆酸的成功研发历程。原著邀请了直接参与相关药物研发的团队核心人员,根据药物的实际研发流程,向读者讲述这些重磅药物是如何走出实验室,终成功成为上市药物的研发历程。
本书从原料药、药物产品、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毒理学及知识产权五个方面详尽阐述了早期药物开发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原料药工艺放大、杂质及质量控制、药代动力学、GLP毒理学研究,以及候选药物溶解度、晶型、盐形和制剂等诸多关键要素。此外,本书还详细论述了药物合作研究、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的经验及策略。本书作者大多具有大型跨国制药公司的多年工作经验,编写中除了阐述原理,分享经验外,还辅以生动形象的研究实例。
本书为 精准医学出版工程 精准医学药物研发 丛书之一。本书次集中收集了数个具有我国自主识产权的化学创新药物的研发历程,系统介绍了化学创新药物研发在精准医学时代的前沿进展,尤其邀请了部分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并成功上市的化学创新药物的主要研究者,介绍了他们的研发经验及未来发展趋势。具体内容包括概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精准医学和药物研发、环氧化酶-2抑制剂和精准医学、高血压循证医学和创新药物研发、糖尿病药物敏感人群和创新药物研发、EGFR基因突变和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研发、VEGFR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研发、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研发、ALK基因改变和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研发、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研发、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和分子靶向药物研发、CMET基因扩增和分子靶
本书为“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丛书”之一。基于生物材料的药物递送是当代药物科学最具学术价值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最为前沿的课题之一,本书试图把科学内容尤其是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包括部分作者自己的成果)用最简洁的方式加以表述。近年来,随着现代制剂学和生物材料的快速发展,生物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材料的性能也被更深地挖掘,伴随生物材料发展的药物制剂也在向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剂量小)、生产三化(现代化、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国际上每年都会出现数十种药物新剂型、新制剂,药用生物材料也在向多规格、多方向、多品种挖掘。本书按照生物材料的种属进行系统的分章介绍,分别详细阐述各种生物材料的特点、制备方法及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优势及发展前景。全书密切结合药物递送
《中国药用植物志(第12卷)(精)》编著者戴伦凯。 《中国药用植物志(第12卷)(精)》是由我社于2005年8月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申请立项并全额资助的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也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资助金额900万元。该项目于2008年1月获得批准,共13个分卷,约2000万字。编委会主任由中国科学院洪德元、王文采、孙汉董三位院士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艾铁民教授为执行主任兼主编,全国共有20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编写。 本项目收载我国药用植物12000种,分13卷出版,前十二卷为正篇,第十三卷为《中国药用植物志词汇》,不仅作为总索引使用,而且作为中外文专业术语互译的工具书使用。每种药用植物项下记述了分类、形态描述、分布与生境、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功效应用、注评等内容。配有该植物的墨线图10000余幅,及现已收集到的植物照片
临床药物治疗往往是多种药物合用,药物间通过影响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等环节而改变药代动力学行为,进而引起药物相互作用。不恰当的药物相互作用会降低药物疗效或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导致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严重药物相互作用也是终止药物研发或使药物撤市重要原因之一。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药代动力学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定量预测模型、药物相互作用临床案例及最新成果,并用实践案例详细介绍了药代动力学的药物相互作用。
本书是由多位活跃在中国、美国各大制药公司和研究机构的药物代谢学家根据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撰写的。本书包括四个部分,A部分为读者提供了ADME概念的概述和当前的研究主题,包括在药物发现和开发研究中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转运体,活性和毒性代谢物,建模和模拟,生物药及个体化给药等内容。B部分描述了ADME研究的系统和方法;这些包括ADME筛选技术,渗透性和转运体研究,药物跨体内特殊屏障如血脑屏障(BBB)或胎盘屏障的分布,细胞色素P450(CYP)抑制,诱导,表型分型,用于研究代谢和转运体的动物模型以及胆汁收集,等.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十二章。上篇《生命内景》在考察百余种传统中医药学和道教医学典籍的基础上,以“一气周流”为理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复现了古人视野下的人体生命规律,并浓缩为一张“医道太极图”;中篇《药方剖析》以“医道太极图”为模型工具探讨从《道藏》精选出来的81张药方的配伍机理;下篇《古为今用》站在宏观层面,审视了《道藏》药方的优缺点并探讨其是否可以古为今用和如何古为今用的途径。 这是目前我国学术界第一部以传统中医药学和道教医学为理论依据努力还原复现古人眼中的生命内景,并以此分析《道藏》代表药方配伍原理的集理论建构和实践应用于一体的学术专著。从此点上看,本书具有良好的出版价值。
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 包含3种子书,共10卷。子书一以现代病症分类介绍我国中成药名方,共8卷,分别为①心血管神经精神卷,②呼吸消化卷,③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泌尿男生殖卷,④外科皮肤科卷,⑤妇产科卷,⑥五官科卷,⑦肿瘤血液卷,⑧儿科卷;子书二共1卷,为子书一的精华本;子书三共1卷,为子书二的英文版。本丛书是由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等科研和临床一线的几百位中西医药工作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专著丛书,英文版邀请了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英语教授担任翻译。 本丛书将中成药药效与现代医药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将中成药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使读者在理解药效原理基础上,正确使用中成药。《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心血管神经精神卷》有药效机制示意图,图文并茂,体例新颖。
《透析技师核心课程:血液透析综合基础:第6版》由美国医学教育协会编著
本书介绍了实验动物主要器官和组织发生的自发性、药物引起的毒性组织病理病变,主要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造血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皮肤及附属器、神经系统、眼、骨关节肌肉等在内的自发性和毒性改变,也包括部分疾病动物模型的病理变化,着重介绍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法,内有1800余张高质量病理图片。本书写的是病理形态的内容,看的是有特色的病理图片,分析的是病变之间的关系,联系的是临床病理生理的变化数据指标,重点解决的是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标准问题。
抗生素的发现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是人类医学历史记录重要的成就之一。20世纪40~60年代是抗生素发现的“黄金时代”,其间发现的多数抗生素目前仍在临床中被广泛使用。抗生素标准物质作为抗生素生产、临床应用的重要质量控制工具,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抗生素质量控制理念的变迁,也由最初表征抗生素活性的生物对照品逐渐演变为表征含量的化学对照品,并发展出各类杂质对照品。抗生素标准物质的研发与发展过程是各类药品(包括化学药品、生物药、中药)标准物质的发展缩影。本书从阐述抗生素质控理念的变迁着手,系统介绍了抗生素标准物质理念的形成与发展,生物标准品与化学对照品的相互关系,抗生素标准物质的分类、标定方法及不确定度评定:并通过大量抗生素标准物质的标定实例,对各类标定技术及应用中的关键点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总结。
药对学是介于中药学与方剂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它可分为药对配伍、药对成方及药对组拆三方面的内容。本书共三卷十二章:上卷药对配伍1~5章。主要回顾了历代药对研究概况,指出了研究药对的重要意义;归纳了药对配伍的一般规律,探讨了仲景的药对内容,整理了五脏水火血气及八法之药对、六经证治之药对、卫气营血证治之药对、三焦温病证治之药对、内科杂病主治之药对。中卷药对成方6~7章。包括辨证立法药对方、对症专用药对方。主要是对从大量中医古籍名著中精选的1000首药对成方进行分类研究,不仅对每首药对方做了方书、主治、用法、按语等详细介绍,而且为分析复方提供了大量的药对研究课题。下卷药对组拆8~12章。重点对药对进行了"拆解古方"与"组合新方"两方面的探索,并提供了药对临床实验(即药对医案131例)、药对药理实验等资料,可供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