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药理学》(第9版)的配套教材《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主要包含学习目标、习题及参考答案等几部分内容。本配套教材是在上一版的基础上,根据新版《药理学》的相关修订内容进行更新,并改进上一版习题的题目与备选答案的设计,使之更贴近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学习本课程和今后进行执业医师考试的指导和辅助作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仍包括四部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主要在 预防用药原则 增加了关于预防用药方案,以增加合理预防用药和相应监测、管理的可操作性。第二部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主要根据卫计委制定的法规和技术规范,增加了 医疗机构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 注重综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 两部分,强调科学化和常态化的抗菌药物管理。第三部分 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增加一些临床常用的或近年来上市的抗菌药;增加抗菌药的耐药率数据,增加参数,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指导。第四部分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经验性抗菌治疗原则 ,涉及直接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治疗药物、剂量、疗程。该部分改动较多,其目的是希望我国临床上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更加规范。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巨大,病痛亚健康几乎出现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攀升,如何让养生、如何治病也已成为现代人□为关心的事情。希望本书能让那些在巨大压力下生活的人们对疾病的预防、日常的养生以及病后的诊疗有充分的认识,同事也给广大喜欢经典著作、关注养生的读者带来原汁原味的养生书。
本书意在向众人打开制药行业的门窗,运用药物研发过程中真实的实例来解说这一过程。作者首先从社会用药谈起;人们对制药企业的认知与误解、制药企业的利润与损失经典的药物发现过程、药物副作用的意义、药物研究开发的成败原因等,并重点讲述了寻找有效β-阻断剂所遇到的障碍。第2部分主要阐述一个药物从基础到临床所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例如,可成药的靶点、怎样发现候选药物、如何提高发现安全有效药物的成功几率、选择靶点的多种方法等。第3部分则详细讨论了生产及销售合法药物的商业性问题从一般的商业基础到企业与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的合作。最后,对影响药物生产的因素进行了总结,指出药片每天消耗量多于餐饮次数的现象将改变制药工业和立法的现状。
本书从药物发现与开发的历程开始,为读者呈现了药物发现的经典靶点、体外筛选系统、体内筛选模型、药物化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介绍了药物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过程及理论、制药企业组织机构发展趋势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并结合了生动的新药研发成功案例。同时,本书还介绍了高通量筛选、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分子建模、药物分析、转化医学等对于药物发现及上市流程中至关重要的科学方法和新近技术。第 2版在第 1版基础上增加了“抗体药物的发现”一章,使得本书涵盖的内容拓展至生物药物领域。
本书名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管理实践》,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临床试验机构管理制度与SOP;下册为临床试验设计规范与机构建设。上册共三章,内容包括药物临床试验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药物临床试验应急预案、药物临床试验标准操作规程;下册共五章,内容包括药物临床试验文件设计、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质量管理、伦理审查认证及评估、药物临床试验实验室认可、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信息化管理。本书所推荐的模板仅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制订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标准操作规程、设计规范等文件提供参考,针对机构质量管理、认证评估、信息化管理等管理需求,本书介绍了一些实用的内容。
药物设计是一门科学,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艺术。众所周知,发明是一种创造性行为的产物,而发现则是对已知世界的探索。药物设计紧紧围绕发明和发现两个过程,旨在建立一套来源于现有知识和技术但又高于现有知识和技术的方法。此外,从事药物设计的科学家的创造性和直觉也时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药物是一种能通过引起某种生理作用从而影响生命系统的物质,本书重点剖析了药物设计方法及药物在有机体内的作用模式,在结构设置和出发点上与传统的药物化学书籍不同。 全书重点介绍了药物研究的基础、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常用的实验和理论、构效关系和设计方法、药物的作用方式,以及基于结构设计的诸多经典案例。
本书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版)》为基础,根据各级医院临床科室用药特点,精选疗效确切、国内市场供应充足的常用药物,从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制剂规格等方面进行介绍,较为全面地反映目前国内临床主流药物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及时更新、简明扼要的资料,兼具时代紧迫性和广泛代表性。
本书首先概述了多肽药物、抗体偶联药物、CD20单抗、激酶抑制剂类药物和D2部分激动剂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以及近获批口服药物的理化参数,然后具体介绍了依特卡肽、乐伐替尼、奥西替尼、鲁卡帕尼、维奈托克和奥贝胆酸的成功研发历程。原著邀请了直接参与相关药物研发的团队核心人员,根据药物的实际研发流程,向读者讲述这些重磅药物是如何走出实验室,终成功成为上市药物的研发历程。
本书为 精准医学出版工程 精准医学药物研发 丛书之一。本书次集中收集了数个具有我国自主识产权的化学创新药物的研发历程,系统介绍了化学创新药物研发在精准医学时代的前沿进展,尤其邀请了部分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并成功上市的化学创新药物的主要研究者,介绍了他们的研发经验及未来发展趋势。具体内容包括概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精准医学和药物研发、环氧化酶-2抑制剂和精准医学、高血压循证医学和创新药物研发、糖尿病药物敏感人群和创新药物研发、EGFR基因突变和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研发、VEGFR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研发、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研发、ALK基因改变和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研发、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研发、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和分子靶向药物研发、CMET基因扩增和分子靶
马越鸣主编的《药理学(供护理学专业使用)》共52章,前5章为总论,除了介绍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及规律、药物的一般知识之外,还介绍药理学在护理学专业中的应用和用药护理的基本知识,包括药物治疗的护理程序。后47章为各论部分,包括各系统的药物(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内脏系统的药物,激素类药物,化疗药物等)。各章以常用代表药为重点,介绍药理学基础和用药护理两方面内容。药理学基础重点介绍药物的药理效应、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简介药物的药动学、作用机制等;用药护理包括药物相互作用、禁忌证和用药护理要点三部分,以用药护理要点为重点,主要介绍给药操作注意事项、用药期间监护和不良反应的处理,提出保障用药安全有效的护理对策与措施,以适应专业实际应用特色。
郁仁存教授,首都国医名师,著名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家,从事临床工作60余年,特别在癌症治疗方面,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用药经验。本书以郁老“内虚学说”为依据,“虚、痰、瘀、毒”学术思想为基准,将其临床中常用有效的中药药对进行总结,主要从补益类、理气类、化痰散结类、活血类、抗癌解毒类、其他类,共6个方面介绍,其中每一药对均包括药对来源、单药功用、对药释义、主治、西医药理、郁老点评等内容。本书列举药对较多,基本可涵盖郁老从医中的常用药物,反映其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且本书郁老亲自对各药对进行点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本版《药用动物学》教材,贯彻传统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在内容上和结构上都作了较大补充、调整,强调内容应充分体现系统性、继承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注意吸收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新成果、新资料,使内容更充实、更鲜明、更准确,易于为学生所理解,如新撰写的绪论,从八个方面较详细地论述了药用动物在我国应用的历史和发展概况、药用动物学的概念和任务、药用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在每章之前都设定了“导学栏”,扼要提示本章要点,为学生导读;为强调中药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专门增加了“药用动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一章;在各章的“药用动物举要”项目中,普遍都增补了“药用”内容,以体现现代研究进展情况。在结构上,将全书调整成为4篇(总论、药用无脊椎动物、药用脊椎动物、药用动物资源保
本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医大师临床研究》分册之一,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本书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医大师刘尚义教授的临床常用药对,根据刘老用药的规律主要划分为生熟药对、同株药对、协效药对、经方药对、辨病药对、辨证药对、对症药对以及经验药组等几类,在引证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侧重阐述刘老之经验,同时也记述了作者的心得与体会,以便加深对药对的理解与运用,组方简便,疗效确切,对应用中药和方剂颇具价值,有利于中医药同道更为清晰、深刻的认识中药药对配伍关系,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用方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药量效学》是国家973计划项目“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的重要科技成果之一。针对方药量效关系这一影响中医临床疗效的重大问题,本书从文献、中药学、药理学、药物化学、代谢组学、系统生物学、临床评价、中医临床各方面实践等多学科、多角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方药量效学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全书内容分两部分:总论部分包括了方药量效学的概念、研究范畴、研究进展以及目前该领域存在的关键问题;各论部分主要介绍“以人为本体”的方药用量策略、“以药为本体”的剂量规律、方药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多学科交叉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专辟章节详细探讨了用量策略的临床实践,并附多家医案以飨读者。
陈婷、方晴霞主编的《实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管理(药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规划教材高等院校数字化融媒体特色教材)》系统阐述医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规范。内容主要包括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的概念、建设及维护、无菌操作技术、静脉药物治疗知识和调配过程的各个环节,如静脉药物医嘱审核、调配操作规程、中心的规范化管理、问题处理及应急管理等。书后有10套模拟试卷,供学生自测。 目标是使药学专业学生构建有关静脉用药的知识,掌握静脉药物调配的实践操作技术以及日常工作流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从事医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打下基础。 利用 互联网 技术,重要知识点后附有二维码(共有9个教学PPT、17个操作视频及9个典型案例分析),学习者只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查阅。 本书将
临床药物治疗往往是多种药物合用,药物间通过影响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等环节而改变药代动力学行为,进而引起药物相互作用。不恰当的药物相互作用会降低药物疗效或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导致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严重药物相互作用也是终止药物研发或使药物撤市重要原因之一。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药代动力学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定量预测模型、药物相互作用临床案例及最新成果,并用实践案例详细介绍了药代动力学的药物相互作用。
本书是由多位活跃在中国、美国各大制药公司和研究机构的药物代谢学家根据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撰写的。本书包括四个部分,A部分为读者提供了ADME概念的概述和当前的研究主题,包括在药物发现和开发研究中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转运体,活性和毒性代谢物,建模和模拟,生物药及个体化给药等内容。B部分描述了ADME研究的系统和方法;这些包括ADME筛选技术,渗透性和转运体研究,药物跨体内特殊屏障如血脑屏障(BBB)或胎盘屏障的分布,细胞色素P450(CYP)抑制,诱导,表型分型,用于研究代谢和转运体的动物模型以及胆汁收集,等.
本书是全国高等学校药学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医药数理统计方法》的配套教材。每一章都由学习目的和要求、内容提要、综合例题解析、综合练习一解答、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等几部分构成。在充分体现知识归纳与自我测评功能的同时,为主干教材收录的习题提供了详近的解析,还特别增加了综合例题解析,让学生了解知识综合运用的具体方法。
本书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体内药物分析的基本知识(第1~3章),包括体内药物分析的意义、任务、特点、生物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分析方法的建立与评价。②生物样品测定的主要分析技术(第4~9章),包括高效液相色谱与液一质联用技术、气相色谱与气一质联用技术、毛细管电泳及其与质谱的联用、手性色谱法、免疫分析法以及其他分析方法。③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在各领域中的应用(第10~15章),包括非临床与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治疗药物监测、药物代谢与药一药相互作用研究、药酶遗传多态性研究、体内内源性物质分析、滥用药物检测等。书中后一章为体内药物分析的实验。《体内药物分析》适合于药学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学,也可作为执业药师培训、临床药师培训的参考教材;适合于从事新药研发、临床药学研究、临床药理学研究以及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