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医典》又名《医学四续》,是由古代著名藏医学家宇妥·云丹衮波等于公元773-783年编著而成,是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又吸取了中医药学、天竺和大食医药学的内容。全书由《概论续》《论述续》《秘诀续》和《后补续》四部构成,共一百五十六章。其中《概论续》共六章,概括地介绍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一般知识;《论述续》共三十一章,详细介绍了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规律以及卫生保健、药物性能、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医德等;《秘诀续》共九十二章,专门论述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后补续》共二十七章,主要介绍切脉验尿、药物方剂以及各种特殊疗法等。本书为综合性的藏医经典著作,可称之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藏医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原著采用了古藏文的佛经韵语编写,译者采用以述意为主的白话文体翻译全文,
本书以现代药理学的理论及研究结果为基础,结合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进行阐述,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药药理的基本知识以及中医临床*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于临床应用。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其中总论7章,介绍了中药药理研究的发展概况、药理理论的研究、中药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关系等。
“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包含3种子书,共10卷。子书一以现代病症分类介绍我国中成药名方,共8卷,分别为①心血管神经精神卷,②呼吸消化卷,③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泌尿男生殖卷,④外科皮肤科卷,⑤妇产科卷,⑥五官科卷,⑦肿瘤血液卷,⑧儿科卷;子书二共1卷,为子书一的精华本;子书三共1卷,为子书二的英文版。本丛书是由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等科研和临床一线的几百位中西医药工作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专著丛书,英文版邀请了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英语教授担任翻译。 本丛书将中成药药效与现代医药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将中成药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使读者在理解药效原理基础上,正确使用中成药。《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精华本 全2册》有药效机制示意图,图文并茂,体例新颖。
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 包含3种子书,共10卷。子书一以现代病症分类介绍我国中成药名方,共8卷,分别为:①心血管神经精神卷,②呼吸消化卷,③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泌尿男生殖卷,④外科皮肤科卷,⑤妇产科卷,⑥五官科卷,⑦肿瘤血液卷,⑧儿科卷;子书二共1卷,为子书一的精华本;子书三共1卷,为子书二的英文版。本丛书是由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等科研和临床一线的几百位中西医药工作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专著丛书,英文版邀请了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英语教授担任翻译。 本丛书将中成药药效与现代医药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将中成药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使读者在理解药效原理基础上,正确使用中成药。书中有药效机制示意图,图文并茂,体例新颖。
本书通过搜集整理中医古籍及近年有关文献,结合编写者的研究成果,首次明确提出了芳香中药学的学科概念,全书共分为总论、常用芳香中药、芳香中药药理学、芳香中药化学、芳香中药制剂学、芳香中药材的产地、采收、贮藏与栽培六章。从常用124种芳香中药的性能功效、种植栽培、药理毒理、化学成分、制剂等方面全面总结了芳香中药的特性和规律,初步构建了芳香中药学的理论体系,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芳香中药学的专著,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作用。
AI岐黄系列图书主讲中医人工智能“中医大脑”在中医临床领域积累的关键数据,本系列图书已出版两本,读者好评如潮,所选案例皆是临床比较典型或比较疑难的,其中不乏白血病、肝癌、癫痫等重量难题,对中医从业者及中医药爱好者有较大参考价值。此次秉承一贯原则,继续筛选“中医大脑”数据库中近期新积累的疑难杂症诊疗数据,将具有共性的医道规律和核心数据与中医临床从业人员及中医药爱好者分享,将人机结合的新颖诊疗模式进一步展示给读者,以收集腋成裘、抛砖引玉之功,响应国家对中医药行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殷切期望。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探讨中药功效的来源,主要从药用部位、中药性能及中药性状、构成物质、中药配伍等方面阐述其功效。中篇主要介绍常用中药的功效解读,每一味药物包括药物特性、本草选摘、单验方、使用注意、医家经验、老姬杂谈等6个版块。下篇用药思路与方法,详细介绍了阴阳用药法、五行用药法,最后是老姬用药法,介绍了作者30多年来在临床上的用药思路。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见解独到,适合中医、中药工作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以清?孙星衍《神农本草经》注本的内容为基础,参考清?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神农本草经》,按马继兴、尚志钧《神农本草经辑注》的条目重新编序,经仔细辑校注解而成。本书首先对《神农本草经》的每一个条文进行了编码(药名Y,其他T)。其次,将注解内容分为:病名(B)、人名(R)、地名(D)、书名(S)并为此进行编码,同时对人名、地名、书名进行了仔细的考证,并给出简要描述。本书还为难读的汉字标上了拼音。依托笔者多年的计算机、人工智能与网络技术,本书以条文编码与注解编码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符合信息化、现代化、系统化要求的《神农本草经》知识体系。笔者期望这种知识体系,可以帮助读者更容易、更彻底地理解《神农本草经》。
本书为《中国药用植物志》的第4卷,全书共13卷,定位为中国药用植物鉴定的工具书,本书主要的读者群为从事中药和天然药物科研、教学、药检工作人员,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全国各级医药药材公司技术人员。他们以本项著作为工具书就能保证中药和天然药物的基源鉴定准确,提高产品质量,打击伪劣产品,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从而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三册)》共收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未收载而广东省常用的中药材品种110个,按药用部位和来源包含根及根茎、茎、花、叶、全草、种子果实、树皮、菌类、动物、植物油脂和提取物等,是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和《广东省中药材标准(*册)》《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二册)》的重要补充,体现了广东省应用中药材的特色。
本书为 十四五 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专项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科研成果为依托,利用光学、偏光、荧光、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多种技术手段,首次系统展现药用植物细胞、组织、器官在发育过程中的典型微观形态、结构。书中不仅开展纵向的药用植物显微结构理论全彩图解,突出显微特征的解析,而且注重横向的对比研究,整体构造与局部特征的对比,明场、偏光、荧光的对比,不同生长年限的特征差异对比,同一类常用中药显微特征的对比,全书纵横交织,形成一个全覆盖性的研究思路网,创新了药用植物显微基础理论的表达方式,构建了药用植物显微结构研究的系统性知识体系。
该书是专为普及中药材和藏药材鉴别知识而编写的科普图册。书稿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藏药》第一册(1995年版)等法定标准为依据,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市场上常见的多种中药材和藏药材的正品、非正品及伪制品,并提出利用大小、颜色、形态、根系和标尺标记等关键特征进行鉴别与比对的技巧和方法。这些鉴别方法不仅直观易懂,而且操作简便,有助于提升大众对中药材、藏药材的鉴别能力和认知水平,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中药材和藏药材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书是我国靠前部当代编撰的以省(区)为标志的地方性本草类全彩图学术著作《桂本草》的第二卷,共收载广西主产道地中药、民族药及常用中草药681种,详细介绍其药用资源、采集加工、药材性状、品质评价、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性味功效、主治病症、临床研究及民间验方等内容,所有药物均配有高清彩色植物生态图、药用部位图、药材性状图及饮片图。书后附药名中文索引、拉丁索引和拼音索引,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广西中草药研究成果集成之作。我国有名药用植物学家、传统医药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刘昌孝为本书作序,高度肯定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编撰出版的重要意义。
出版价值:显微鉴定是中药鉴定传统四大鉴定法之一,是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的必须收载的内容,同时也被《美国药典》、《英国药典》、《欧洲药典》和《日本药局方》等多个国家的药典收载。中药显微鉴定是指利用显微镜,依据对照中药的组织、细胞或内含物的特征,对中药(检品)进行真实性鉴别的方法。偏振光显微镜与正常光显微镜不同之处在于在检测具有偏振光性的中药显微标志物时,利用其偏振光性可以排除不具有偏振光性物质的干扰、快速寻找到检测标志物。目前中药粉末检验已经开始偏振光检验,但对于植物组织尚无系统研究。 本科学研究情况:显微鉴定研究鼎盛时期是“七五” “八五”(1986 ~ 1995年)期间,由国家科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国内30多个医药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数百名科技人员共同参与,对220种(
本书为中药五味药性理论现代研究专著,是作者在承担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活血化瘀中药五味药性功效的化学及生物学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传统五味药性理论的系统辨识,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药五味药性进行客观的研究和表征,贯通古今,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专著。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和结语,上篇两章系统梳理了中药五味药性理论的源流、发展历程和基本构成,提出五味药性理论研究路径;中篇三章介绍了中药五味药性现代表征方法,分别从基于味觉与嗅觉特征、基于生物学效应和基于体内过程三个方面介绍了中药五味药性现代表征方法;下篇三章是中药五味药性理论现代研究实例,介绍了研究成果,展示了研究路径和技术方法;结语总结归纳了本书的研究思路与核心内容,对五味药性现代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书适合广大从事
四部医典曼唐是人类历史上最完整的以图画形式呈现的医学载体,是藏族绘画艺术与医学完美结合的结晶,其内容丰富、画面宏伟、色彩绚丽、笔工精细、图画形象生动、风格独特,不但在祖国医药学历史中少见,而且在世界医药学史中亦属罕见。在藏医药3000年历史长河中,共绘画了80幅曼唐,其中包含6000多幅小图画,内容涉及藏医药学的起源、历史源流、藏医药理论、临床治疗、药物方剂、炮制加工、天文历算等,形象地介绍了藏医药学的博大精深,与此同时还涉及藏民族独特服饰、生活用具、膳食、习俗、婚嫁、丧葬、信仰、道德观等人文民俗以及农牧业生产、军事、宗教、绘画、天文地理、建筑、交通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具有极高的医学价值、文献价值和保护价值。《四部医典曼唐图解》一书以图解的方式将80幅曼唐中
中药监管从传统经验管理、简单的行政执法,到以科学为决策基础的科学监管,再到信息化时代的智慧监管,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来没有像 这样深刻影响着中药监管事务及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相较于以生物医药为基础的药品监管科学,中药监管科学 具复杂性和挑战性。首先,中药监管科学在我国刚刚起步,国外也尚无成熟借鉴和参考,相关人才队伍建设不足。其次,为将中药自身的复杂性和传统医学理论的先验知识“说清楚、讲明白”,需要引入交叉融合学科的创新思维。第三,需要从战略高度深入思考如何构建以中药监管科学为内核的工具、标准和方法,并推动传统植物药监管的 合作。近年来,通过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建立中药监管科学研究基地与重点实验室,我国已在新工具、新标准、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以及加快新产品研发上市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本书以现代药理学的理论及研究结果为基础,结合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进行阐述,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药药理的基本知识以及中医临床最常用中药的近期新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其中总论7章,介绍了中药药理研究的发展概况、药性理论的机理研究、中药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与方法、中药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以及常见药理作用的简易实验方法。各论21章,收载药物481种,按中药传统功效分类方法进行分类排列,每味药物按正名、别名、来源、性味、功能主治、主要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毒副作用等栏目编写,其中重点是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栏目。本书在内容上做到了突出药理作用,反映临床应用,力求新颖全面,揭示古今规律。在编写上做到了体例新颖,特色
本书汇集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珍贵药学文物,从中遴选出约750幅具代表性的文物相关图片。全书以文物性质与用途分类为经,文物所属朝代为纬,分为史迹探幽、采药制药工具、盛药贮药器具、药物量具、本草书影等篇,从文物的科学属性入手进行精要讲解,突出中医药特色,图文并茂地展现中医药历史,弘扬祖国优秀中医药文化。
当下回归自然的生活理念,使植物药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而古老的中医药就是我们的祖先在采撷动植物食材的过程中观察总结食材对人体的药用、保健、养生等作用的系统认识发展而来的。特别是我国广博的土地上生长着各式各样的、种类繁多的植物资源,其中很多都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中药教学和临床工作,学验俱丰,醉心于中药研究几十年如一日。她爬山涉水,风雨兼程,不顾荆棘挡道,虫蛇袭扰,身背干粮,手拿相机,走遍了祖国山山水水,收集了许多珍贵的药物植物一手资料。本书即收载了400余种常见的药用植物,并详细介绍每个品种的种名、拼音名、拉丁学名、常用别名、科属分类、植物形态、生境分布、药用部位、采收加工、性味、功能主治、注意事项、用法用量及附方。每种植物均附彩色高清全貌图片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