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彩色图谱》遴选500种常用中草药(包括植物、 动物和矿物),涵盖基原识别与中药应用知识,内容涉及药材来源、基原动植物形态、采制、药材性状、化学成分、药理、性味、功能主治、验方等,并配图展示中草药原动植物形态特征及药材性状,是一本实用的中草药教学、生产、检验、贸易以及家庭用药参考书。
中医学经过三千年不断发展,已积累奇效良方逾数十万首,其中膏、丹、丸、散、酊、油、锭、栓等类剂型的方(简称 膏丹丸散 )即占半数以上。由于这类方结构精炼,用法奇巧,具有简、便、验、廉的突出特点,因而受到历代医家病家的普遍欢迎和重视。这些医方各具特色,即便在同名方中,也因作者不同,时代不同而结构?异,疗效迥殊,甚至还存在不少有药无量、有方无名,用药怪异难觅、过用剧毒大毒药物的处方。本书是一本以时代需要为前提的大型中医方剂学文献,是从历代中医典籍、文献中精选集粹而成。全书共收方剂一万二千余首,含丸、丹、散、膏、泥、糊、酒、锭、饼、栓、油、汁、烟等十余种剂型。全书分《散剂分典》、《丹丸剂分典》、《膏剂分典》三部分典。本书为《丹丸剂分典》。
《四部医典》又名《医学四续》,是由古代著名藏医学家宇妥 云丹衮波等于公元773 783年编著而成,是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又吸取了中医药学、天竺和大食医药学的内容。全书由《概论续》《论述续》《秘诀续》和《后补续》四部构成,共一百五十六章。其中《概论续》共六章,概括地介绍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一般知识;《论述续》共三十一章,详细介绍了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规律以及卫生保健、药物性能、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医德等;《秘诀续》共九十二章,专门论述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后补续》共二十七章,主要介绍切脉验尿、药物方剂以及各种特殊疗法等。本书为综合性的藏医经典著作,可称之为我国早的一部藏医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原著采用了古藏文的佛经韵语编写,译者采用以述意为主的白话文体翻译全文,语
《圣济总录》为北宋末政府组织编修的大型医书.以各科医方为主体,幕收医理及针灸等内容,为北宋医学集大成之作。我社于1962年曾出版排印本,对传播该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又重新整理校点该书,出版校点本。 赵佶编著的《圣济总录(校点本上下)》共200卷,收医方2万余首。内容首列运气、叙例、补遗、治法等医理内容,其后的66门中,有61门以病类分门,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病症。每门病症下先有论说。后列方剂,辨病理论与用方经验紧密结合,内容极为丰富。另有补益、食治、针灸等5门,介绍了一些古代其他治疗方法。上述内容充分反映了北宋医学发展的状况与成就。 本校点本分上下两册,有以下特点:①以国内外所存元大德重校本残卷为*底本,无大德本的卷帙,则以日本江户医学馆木活字聚珍版为底本,重加校正,并出校语,
《四部医典》又名《医学四续》,是由古代著名藏医学家宇妥·云丹衮波等于公元773-783年编著而成,是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又吸取了中医药学、天竺和大食医药学的内容。全书由《概论续》《论述续》《秘诀续》和《后补续》四部构成,共一百五十六章。其中《概论续》共六章,概括地介绍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一般知识;《论述续》共三十一章,详细介绍了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规律以及卫生保健、药物性能、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医德等;《秘诀续》共九十二章,专门论述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后补续》共二十七章,主要介绍切脉验尿、药物方剂以及各种特殊疗法等。本书为综合性的藏医经典著作,可称之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藏医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原著采用了古藏文的佛经韵语编写,译者采用以述意为主的白话文体翻译全文,
本书收载分布广泛、易于采收、疗效显著的常用中草药500种,按照目前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中的功效分类编排,将收录的500种中草药分为解表、清热、泻下、祛风湿、化湿、利水渗湿、温里、理气、消食、驱虫、止血、活血化瘀、化痰止咳平喘、安神、平肝息风、开窍、补虚、收涩、涌吐、攻毒杀虫止痒、拔毒化腐生肌等21类。 全书采用图文对照的形式编排,每味药物按正名、别名、来源、植物形态、识别特征、生境分布、采制、药材形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真伪鉴别、单方验方、现代研究等项记述,并配有1~4幅原植(动)物的图片(包括生境、特写)和饮片图片。 全书图片是编者多年来在野外、种植基地、药材市场、标本馆及药店等场所实地拍摄,认真遴选。图片印刷精美,能真实、直观地展现原动植物形态和药材形状,
本书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之一,是由全国十余所中医药院校中长期从事中药学教学和研究的骨干教师及科研精英编写而成。本书在保持版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博采了近十年国内外中药学在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成果。 该书分总论,各论,附录三部分。总论,邵分系统介绍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等。各论部分收载了五百余种常用中药,按功效分为二十一类,系统介绍了各药的别名,来源、采收炮制,商品规格、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鉴别用药,药论,现代研究等内容。其中药物的来源、药性、功究水平和进展。 《中药学》内容丰富,系统规范,新颖实用,是一本难得的中药学高级参考书,可供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中医药科研人员及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参考。
本书是《中药大辞典》版的修订本,框架结构和体例基本同版,但对原书中大量内容进行了修订,特别是增加了药物条目,调整了部分药物品种来源,增补了近30年来有关栽培(饲养)技术、药材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现代临床研究等方面的中药研究成果,反映了当代中药学的研究水平。全书分上、下、附编三册,上、下册为正文,收载药物6008味,每一味药物下设异名、基原、原植(动、矿)物、栽培(饲养)、采收加工(或制法)、药材、成分、药理、炮制、药性、功用主治、用法用量、选方、临床报道、各家论述等内容。附编为索引和参考文献,是检索查阅《中药大辞典》的向导,另行出版。 《中药大辞典》版得到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本书是在此基础上修订而成,因此内容新颖而实用,可作为中医药或相关领域工作者和中医药爱好者的重要工具
本套书是一部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大型中药材 专业工具书,融合了当代中医药科研成果,使中药材 正品形象突出、伪品无处遁形,是中医药图书中的瑰 宝,值得您一辈子珍藏。
本书以现代药理学的理论及研究结果为基础,结合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进行阐述,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药药理的基本知识以及中医临床*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于临床应用。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其中总论7章,介绍了中药药理研究的发展概况、药理理论的研究、中药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关系等。
“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包含3种子书,共10卷。子书一以现代病症分类介绍我国中成药名方,共8卷,分别为①心血管神经精神卷,②呼吸消化卷,③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泌尿男生殖卷,④外科皮肤科卷,⑤妇产科卷,⑥五官科卷,⑦肿瘤血液卷,⑧儿科卷;子书二共1卷,为子书一的精华本;子书三共1卷,为子书二的英文版。本丛书是由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等科研和临床一线的几百位中西医药工作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专著丛书,英文版邀请了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英语教授担任翻译。 本丛书将中成药药效与现代医药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将中成药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使读者在理解药效原理基础上,正确使用中成药。《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精华本 全2册》有药效机制示意图,图文并茂,体例新颖。
《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汇集了535种中药的化学、药理学、临床研究的*成果,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每种饮片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进展。《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在《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2004年出版)的基础上,增补近10年国内外有关中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文献,力求更好地反映中药现代研究的*进展和研究热点。在品种选定方面,基本涵盖了传统中药(含民族药物)、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三大部分,削减了近年来药理作用研究偏少、尚难对其临床应用提供准确定位的药物。 为方便读者检索,《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还编制了汉语拼音、动植物拉丁学名和拉丁药名索引。本书可为从事中药临床、教学、科研和生产等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并可作为一本案头书检索使用。
本书精选 550 种中药,详述其使用注意、优品表现、别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内容,配以高清中药饮片图及特征示线,使消费者辨别中药时有据可依、有证可查。同时,本书在各药下收录了该药的传世名方与实用验方,供读者自我调理与疗疾参考。
本书为中草药鉴别类图书,共收集各种国内常用的中草药约2800余种,以系统顺序排列,内容包括各种中草药的中文名称、别称、拉丁名称、用药部位、功能主治等信息,并给出典型特征生境彩色照片,书后附有中文与拉丁名索引。本书图文并茂,排版紧凑,内容信息去粗取精,关注读者感兴趣的重点内容,图片关注中草药鉴别重点特征,排版页面利用率高,信息量大。本书可以作为工具书,为中医药学院师生,制药领域中药专家,中医领域专家以及对中医药感兴趣的民众收藏参考。
1.秘验方书一直是中医畅销书门类之一。读者面广。 2.亲献方因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具有亲传、神秘、独特、草根等特色,朴实无华,更受亲睐。 3.原书资料完整、真实、珍贵,仍具有价值。 4.原书《重订十万金方》为精装大书(印 册,库存 册),现改成16开(或特定开本)平装书,可分上下两册,书名也改为《重订十万亲献方》,更加贴切,更符合读者胃口。装帧突出草根、本色特点,大巧若拙,大俗大雅。
本辞典共收载上自秦汉,下迄2010年底1800余种 中医药及有关文献中有方名的方剂9万余首。其中以 1911年以前的方剂为收集重点,1911年以后的方剂择 优选录。彭怀仁、王旭东、吴承艳、孙世发主编的《 中医方剂大辞典(第1册第2版)(精)》新增资料的来源 主要以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的《首批国家 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卫生部颁发的《药品标 准·中药成方制剂》《国家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 》《中国药典》2010年版等公认**书籍为主。 本辞典以方剂名称作为辞目。辞目又分为正辞目 与副辞目。同一方剂而有不同名称者,以*早出现的 方名为正辞目,其余为副辞目。但在有些文献中,先 见的方名仅有主治,而无组成、用法,后见的方名有 组成、用法、主治者,则以后见的方名作正辞目,先 见的方名作副辞目。
《中华本草》是我国中药学宏大的基础工程,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国60多个高等医药院校及科研院所协作编纂。全面总结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本草巨著。 《中华本草苗药卷》是《中华本草》民族药卷之一。由贵阳中医学院、贵州省中医药研究院、贵州省中药产业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纂。是以“继承发扬,整理提高”为宗旨,全面系统反映苗药使用情况和科研成果,是当代苗药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中华本草苗药卷彩色图谱》是对《中华本草苗药卷》所收录的391味苗药,经过考核辨识配以原植物(原动物或矿物)彩色图片,使读者及相关人员对《中华本草苗药卷》所收载药物能很好辨认,促使苗药研究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使之更好地发挥《
本书为了进一步总结经验,将科研成果直接用于指导中药材生产,我们编著《30种岭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套装上中下册)》《30种岭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每个品种的内容包括概述,生物学特性,物种或品种类型,种植地,种植技术,主要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留种技术,质量标准及检测,包装、贮藏及运输,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研究工作的总结,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广,内容丰富,既具科学性、又具实用性,是迄今为止较为全面反映上述品种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的专著,可作为中药学教学、科研人员,中药专业学生,中药材生产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岭南中药材生产基地的技术指南。
本书是首届国医大师颜正华中药学思想与临床用药研究全集,共分为药学思想渊源、药学研究思想、药学教育思想、临床用药规律研究、常用中药临床特点辑要、临床用药验案精选和学术思想集要七个部分。其中,药学思想渊源部分介绍了颜正华教授的习医、工作经历和孟河医派的基本学术思想特点;药学研究思想部分介绍了颜正华教授的中药学研究理念和代表性研究成果;药学教育思想部分介绍了颜正华教授的治学思想、教学方法与改革思想;临床用药规律研究部分详细阐释了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开展颜正华教授用药规律研究的主要成果;常用中药临床特点辑要部分全面编辑集录了颜正华教授对常用中药药性、功效、适应证的理解与认识;临床用药验案精选部分着重论述了颜正华教授治疗胃痛、胃下垂、反酸、泄泻、痞满、便秘、感冒等多种临床常见病证的治疗思
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 丛书包含3种子书,共10卷。子书一以现代病症分类介绍我国中成药名方,共8卷:分①心血管神经精神,②呼吸消化,③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泌尿男生殖,④外科皮肤科,⑤妇产科,⑥五官科,⑦肿瘤血液,⑧儿科;子书二共1卷,为子书一的精华本;子书三共1卷,为子书二的英文版。该丛书是由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等科研和临床一线的几百位中西医药工作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专著丛书,英文版邀请了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英语教授担任翻译。 本丛书将中成药药效与现代医药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将中成药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使读者在理解药效原理基础上,正确使用中成药。书中有药效机制示意图,图文并茂,体例新颖。
本次重修,在保持《中医方剂大辞典》原有的基础上,主要对该书中的脱、衍、倒、讹,86年以后至今正式出版的方书及有价值的中医药著作中确实有值得收录研究的方剂,以及86以后的方剂研究的新成果如方剂的实验研究成果等,从目录学、版本学、训诂学、校勘学等多种角度,分别进行考证、校勘、辑佚、辨伪等研究与补充,按辞书形式归类整理、使之更系统化、工具化、实用化、现代化,编纂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历*为完整的方剂专书,全面反映每首方剂的文献研究、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的历史成就和现代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