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價格高騰、狂人格達費垮台、911恐怖攻擊事件……看似遙遠的世界火藥庫――中東,其實正一點一滴地影響你我的生活! 揭開21世紀序幕的,是震驚全世界的「911恐怖攻擊事件」。往前回溯則有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波灣戰爭」。在此之前若提到中東,便感覺那是月下一片沙漠的遙遠國度,和我們一點關係也沒有。但70年代「石油危機」的發生,讓人們首次體認到中東的重要性。 還記得嗎?由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失敗之後,原本1桶20美元的石油價格,在2008年一度飆升到1桶140美元的高價。這是因為中國、印度等國的崛起,造成能源需求高漲所致,「石油危機」再度到來,中東產油國開始出現「油元集中」的怪現象。 就這樣,與世界經濟不景氣正好相反,中東諸國的景氣始終維持在良好的狀態,近「伊斯蘭金融」、「杜拜驚奇」等詞彙也傳遍全世界,中東
2008/12/29 開卷周報-分崩離析的國家認同(按此看相關報導) 在他的重要著作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杭廷頓以煽動且有先見之明的角度提出他的論點:在冷戰結束之後,「文明」已經取代意識型態成為國際政治的新斷層線。 他的敏銳分析現在已經被證實為真。現在,杭廷頓教授將他的焦點,從國際事務移轉到我們的國內文化分歧之上,他進一步檢驗了其他文明與相關價值觀對我們這個國家造成的影響為何。 美國是由英國殖民者所建立的。這些殖民者帶來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文化,包括英語、基督新教的價值觀、個人主義、宗教使命感,以及對法律的尊重。後來來到美國的移民潮,逐漸接受了這些價值觀,並慢慢吸收了美國的盎格魯—基督新教文化。然而,晚進以來,因為接受同化的移民者大多都是西班牙裔移民,加上雙語主義、多元文
收錄在本書的文章,年代跨度頗大,有一、二十年前研究生時代的舊作,感時憂國,對當時台灣正值轉型之際,於政治、政黨、外交、社會現象等,寫出若干心得感想。近作則為筆者執教杏壇二十餘年來的觀察所得,對知識份子社會的邊緣化、如何重建知識份子的尊嚴、大學生的社會角色,提出自己的一愚之見。另外,近年來讀史及台灣文學的所思所感,也一併獻曝於書中,或可作為在世紀交替之際的隨思筆記吧!
法律如何從原始與野蠻過渡到文明與理性? 本書一頁頁掀開法律史,映照人類社會發展的縮影; 在時間的長河中,引領我們探索現代法律的緣起。 法律是人類文化歷史的縮影,本書是部完整闡述法律在西方文明中如何演進的故事,告訴我們人類如何從茹毛飲血的野蠻世界,一步一腳印地發展出高度精緻化的文明和複雜的社會結構。故事的焦點置於普通法系的起源與發展,並著重在公民之間的私法關係上,同時強調商業的發展是法律的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書作者相信現代社會的法律必須以法律史為基礎,就像人類不能孤立於自己的傳統一樣,而法律的發展必須與基本的社會事實有關,不能和人類的整體生活分離。作者以豐富的想像力和山間小溪一樣流暢的筆調,將這一題材闡述得扣人心弦,。 《法律的故事》從這樣宏觀的
◆2004年金鼎獎「社會科學類」圖書得獎作品,出版十週年經典重現 一場法律人與經濟人的對話,將經濟分析的方法帶進法律學 以流暢散文闡釋經濟學上的「效率」和法律上的「正義」,探究兩者關聯 知名經濟學者熊秉元致力於架構經濟學與法律學的橋樑,對於法律經濟學在兩岸三地生根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法律經濟學或法律經濟分析,於六○年代興起於美國,成為當代顯學。熊秉元教授扼要說明法律經濟學的旨趣,回顧其發展歷史,並且引用不少英美法上的著名案例,說明如何以經濟上的效率來處理法律上正義的內涵,深具啟示性。
跨入二十一世紀,在經歷政治與經濟的混亂震盪後,台灣社會原有的價值體系崩解,並在內向瑣碎的爭論中喪失了面對未來的準備與宏觀的視野,憂心忡忡的知識分子面對此一現象,毅然慷慨陳詞期能振聾發聵。「沒有關懷,不會有視野。」從台客說到企業文化,楊照自生活細節中觀照社會現象,旁徵博引中外歷史,從意義之海的滔滔洪流中,揀取如砂金般閃耀微光的觀點,在現今價值紛亂、速食淺薄的社會中提供一點指引,期許讀者以開闊的視野與胸襟,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