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二十一世紀,在經歷政治與經濟的混亂震盪後,台灣社會原有的價值體系崩解,並在內向瑣碎的爭論中喪失了面對未來的準備與宏觀的視野,憂心忡忡的知識分子面對此一現象,毅然慷慨陳詞期能振聾發聵。「沒有關懷,不會有視野。」從台客說到企業文化,楊照自生活細節中觀照社會現象,旁徵博引中外歷史,從意義之海的滔滔洪流中,揀取如砂金般閃耀微光的觀點,在現今價值紛亂、速食淺薄的社會中提供一點指引,期許讀者以開闊的視野與胸襟,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
獻給所有失落的一代。二○○八年,金融海嘯襲捲全球,世人從迷夢中驚醒。如今,另一波崩壞正在發生,這個崩壞如荊棘藤蔓,隱發自美麗的歐陸。地中海的藍天白雲,依舊一派悠閒,但光天化日之下,恐怖劇碼正在上演。希臘、法國、德國,無一倖免,歐洲經濟體此刻正在崩壞,並且禍及全世界!且看陳文茜抽絲剝繭,大膽揭露看似繁榮的歐陸經濟體質是如何虛幻的一場假象;細密檢視每場經濟會議所帶來的直接與間接影響;每位當權人物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決策是如何平息災難或是挑起禍端;世界每個角落的人民,是如何無法逃避這場正在上演的恐怖災難劇。陳文茜以明晰透徹的眼神、無奈的預言口吻,來看這驚心動魄的人間劇碼。且看一看美麗而蒼涼的文明聚合,是如何只能剩下一個角落的繁華。
「小冊子」不是由書冊大小厚薄決定的,「小冊子」是一種思想文類的名稱。在激動的困境條件下,人們迫切需要思想來解釋存在上的戲劇性變化,其思想要求,超過報紙雜誌所能提供,然而其迫切感又和書籍的穩定沉著格格不入,於是而有了「小冊子」。 「小冊子」提供困境徬徨中的人們,迫切的思想。「小冊子」給的不是答案,而是提示。「小冊子」講究的,不是完善邏輯不是美麗辭藻,而是精彩突出的思想煽動。引誘煽動人家用全新不同的眼光看待周遭正在發生進行中的存在搖晃。在日復一日湧現的新聞話題中,我寫下了一連串的問答記錄。既是自問自答,也是我向台灣社會叩問,當然更有面對不容逃避的社會提問,我莽撞的回答。 根本的問題源自:一個追求民主、致力建構民主的政黨,為何、如何朝威權化、自我中心化墮落?墮落的拉力,那誘惑是什麼
陳文茜針對社會各種現象的書寫《只怕陳文茜的》討論了非常廣泛的議題,如兩岸、族群、三一九槍擊,也針對三二七之後的新民主運動有感而發。《只怕陳文茜的》共分八輯:分別為〈給族群〉、〈給暗殺〉、〈給廣場〉、〈給兩岸〉、〈給老人〉、〈給小人物〉、〈給大官〉、〈給自己〉等,附錄:〈兩種回憶的遊戲──陳文茜對談李敖〉。內容為陳文茜評時論政之文字,有對歷史的追索,對兩岸情勢的分析,對政治人物的褒貶,還有對小人物生存情狀的關切,與自身的感懷。在政治與文化兩個範疇間,陳文茜以其獨到的經歷與視野,蔚成一家之言,精彩的言論與書寫,讓人看了心有戚戚焉。在序文〈山頂人生〉中,陳文茜寫道:「正因為只有這支筆,是我出生到現在,從來不變的精神力量。從來不變的家,從來不會失去或死去的親情,它像我的親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