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憨態可掬的大貓熊團團、圓圓,終於現身寶島台灣,並掀起全台熾熱的貓熊狂潮! 這一對「重量級」的超級巨星四歲多了,換算成人類的歲數,大約十七歲左右,正是活力旺盛的青春時期。 牠們體格健壯、活潑可愛、適應能力強,是貓熊界的俊男美女。 來自四川臥龍、由人工圈養的團團和圓圓,從小就玩在一起,是感情融洽的青梅竹馬。 打從一歲多獲選為大陸贈送台灣的大貓熊後,便在各方的關愛中快樂成長,成為萬眾矚目的大明星。 二○○八年五月十二日芮氏八級的四川汶川大地震,雖然重創了牠們的家園,但牠們卻毫髮無傷的躲過生死劫難,是一對既幸運又吉祥的大貓熊。 憨憨胖胖的大貓熊,每一隻的顏色,基本上都是黑與白,而且黑白分布相當,長相差不多。 因此,誰是團團?誰是圓圓?一般人難以分辨。 認識團團、圓圓簡單的方法,就是
書寫台灣鳥類遷徙完整,宏觀的一本書。 ──台灣鳥類權威 劉小如 推薦 台灣候鳥四季遷徙全記錄 ◎當前台灣候鳥遷徙完整的介紹 非以鳥種簡介或特定地區或特定生態環境中的鳥類為主題,而是以台灣鳥類遷徙為主題,是一本引導讀者關心候鳥遷徙的入門工具書。 ◎宏觀角度介紹台灣候鳥遷徙 完整收錄台灣候鳥知識,從候鳥的定義、遷徙路線、與環境關係、台灣四季候鳥介紹,甚至延伸至禽流感及保育觀察等主題,讓你成為候鳥知識專家。 ◎候鳥棲息遷徙現場紀錄 作者親赴台灣候鳥各觀察點實地記錄,四季鳥類遷徙棲息資訊與400幅現場圖片,生動呈現台灣候鳥遷徙實況。
欣賞星星的好方法,莫過於自己親自來觀測天體。 當你用肉眼看清北斗七星的輔星、開陽星時的喜悅,當你次看到月球表面那些隕石坑時的驚訝,以及看到土星光環油然而起的神祕感覺……這一切,都將讓你在探索廣袤宇宙時產生無窮樂趣! 然而,長久以來,住在大城市裡的人,已很難看到繁星閃爍的美麗星空了。 遭嚴重污染的大氣、城市內各種各樣的燈光,使美麗的星星在人們的視野中消逝殆盡。 然而這些污染迄今未見減少的跡象。 可以想像,看不到星星,我們會有多麼失望沮喪。 儘管如此,仍有不少天文愛好者克服了大城市的種種不利因素,千方百計尋找各種方法,堅持在城市裡觀測夜空。 隨著航太科技的發展,人類與宇宙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了。 衛星轉播、行動電話、車輛衛星導航系統等,都已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 特別是國際太空站的建立、各種太
旅行記情 深山裡的獼猴、大海裡的巨鯨、天空中的飛鳥,以及各種奇特的自然人物誌,這些有趣而可愛的動物與人類所交織串成的故事,是「鳥人」劉克襄這一回從事自然旅行的主角。這一位以自然寫作、歷史旅行享譽文壇的作家,也繼續他著名的定點式旅行。以歷史為經,山林為緯,或縱貫,再一次深入我們的島嶼。同時,他也提出一種新的觀察方法,在不同的兩個區域,試著守候在窗口,把窗口外的四季變遷一一記錄下來,轉成為思緒活潑而感人的文字。 年輕的賞鳥人口逐漸遞增,也使作者覺得有必要重新回到一個基礎的位置,重新思考賞鳥的定義,讓更多人瞭解這種自然觀察旅行的美好與無可取代。 所以,作者刻意將這次的內容分為五個大主題,讀者不難看清楚其意圖。但這樣強調功能性的著書方式,是否能引領更多朋友一齊走入自然的世界
科學是人類心智活動的至高表現,是無數直覺/想像、創意/巧思、競爭/合作、錯誤/失敗交織而來的豐碩成果。 科學也對生命如何源起和演進、世界如何形成和運作,提供完整的解釋、正確的答案,以及前瞻的展望。 如今科學日益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遠超過以前任何時代,深深影響我們的食、衣、住、行、休閒娛樂以及思考溝通方式。 倘若我們想改善並造福整個人類社會,那麼人人都應具備科學素養才行。 本書集合40位各領域專家學者和科普作家,以編年史方式,從史前35,000年前到公元2000年,有系統地為讀者耙梳科學史上250個影響人類鉅的重大發現,介紹重要的思想/觀念、事件/運動、發明/成就、偉大科學家的背景故事。 探究的主題遍及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學、地球科學,以及心理學、考古學、古人類學、醫學和數學等學科,兼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
《科學發展》月刊總編輯 馬哲儒 & 前海洋大學校長 汪群從 讚譽推薦科學與生命教育的*讀物★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發展》月刊專欄結集★行政院新聞局第21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台北市立圖書館2003年「好書大家讀」年度*少年兒童讀物獎歐姆、焦耳、楊格、道爾頓、亞佛加厥……這些科學課本中熟見的名詞與定律,背後都有迷人的故事。 十二個西方古典大師的不凡生平,帶你回到科學發現的起點。 科學不斷的往前,科技不斷的更新。 綜觀科學發展的歷史,就是人類不斷追求真理的過程。 作者張文亮教授從事科學教育工作多年,對推廣科普教育、提升科學及人文素養,向來不遺餘力,教學之餘,也筆耕不輟,本書即是他在國科會《科學發展》月刊所寫專欄之結集。 作者在本書中逆流回溯科學史,尋找起初,回到源頭,述說12個古典大師的故事,呈
當今稀有、貼近土地生活的手書寫材料,喚起生命中曾經的美好 以愛護土地的熱情,與之深度相處,並接受它所有的回報…… 寫這些植物,畫這些植物,因為我喜歡它們,熟悉它們,它們跟我的生命有過不凡的交會,也透過我不斷的書寫,讓我重新認識自己。 今生,只要拿得動鋤頭,我不會放下手上的這支筆。 近十年,素人作家阿默用懷鄉、感恩之筆陸續寫下五十種家鄉植物的風姿,及早年鄉居生活這些可用、可食植物所帶來的清貧之樂。雖說是植物誌,但書寫的更多的是人與植物(自然)彼此的厚生關係、人與土地的美好關係,曾兩度榮獲玉山文學獎。 本書不只描述阿默和她生命中花草樹木的故事,而是書寫一個轉變中的年代,對已經逝去或即將消逝的生活的感情,將喚起中年人美好的回憶,也讓孩子們累積足夠的心靈資糧,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