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STS×社會理論,迸出哪些新滋味? 眾多技術物案例,捕捉社會與「非人類」的交引纏繞 人類世時代必讀的科際研究入門書 「人性始於物。」──賽荷(Michel Serres) 「若是物質性、人造的世界不存在……我們這些解剖學意義的現代人類,幾乎不可能慮及社會。」──拉圖(Bruno Latour) 何謂技術?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是什麼?是新技術的出現,無情地推動社會變革,抑或,技術僅僅是社會的工具,受到人類意圖的擺佈,正所謂: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上述兩種想法分別反映出技術決定論及社會決定論的觀點。前者對科技抱持「反人文主義」(anti-humanism)的立場,認為技術具有絕對的自主性,位於社會關係之外,技術帶給文化的後果則是線性的,像是「網路必能摧毀極權政府」之宣稱即屬
◆享譽全球教育大師、芬蘭教育改革家──帕思?薩爾博格 Pasi Sahlberg研究報導 ◆美國亞馬遜五顆星評價! ◆國內外專家學者一致推薦! 為什麼青年窮忙22K?為什麼企業慌沒人才? 為什麼學校老忙評鑑?為什麼老師嘆沒尊嚴? 大家都在說台灣教育出了問題! 看全球個教改成功案例──芬蘭經驗如何解決教育問題! 當我們走在歧路重重的教改之路上,芬蘭的成功將給我們全新的啟示! 芬蘭教改30年歷程全紀錄?手資料分析報導 探究芬蘭的國家政策、經濟發展和歷史文化的脈絡,重新思考當前教改的目的與方法! 【精采內容】 芬蘭不但是國際教育機構評比的常勝軍,世界各大媒體、教育專家也紛紛對芬蘭的教育成就表達肯定。當大家都在說芬蘭教育好:芬蘭的孩子學習不為了競爭,而在同儕間彼此平等互助的關係中學習。芬蘭的老師以評語代替評分,以輔導代替
上課翻看,老師稱讚 大二十位專院校與中學國文教師一致推薦 在脈絡與故事中理解,學習才能完整、不片段 在今天中學的國語文學習中,國學常識是必要的一環,它是認識經典、觸類旁通理解相關中華文化的基礎。我們可以說,國學常識是整個文化知識的基礎架構。 然而,國學常識的學習往往配合教材,分散於各篇課文的延伸學習或補充資料中,零碎,缺乏彼此的關聯,沒有整體脈絡,也無時間序的考量。為了應付考試,學生只能靠參考書或國文教師的補充資料,片段而零散地學習與記憶。 若能有一本有系統、有脈絡、親切好讀、符合時代感的國學常識書籍,將有助於學生讀者的理解,也有助於老師的整體教學。本書即以此為目標,將國學常識分為「國學中的真、善、美」三大部分,即歷史、哲學與文學,涵括經史子集四部,以深入淺出的
文化,無時不刻不在變動,此種現象在台灣文化上尤其鮮明。 除因台灣四面環海,具開放性格,易與外來事物接觸外;同時亦與台灣政權從荷蘭、西班牙過渡到清朝、日本、中華民國有關,每個政權都或多或少地對台灣輸入其已發展久遠的母國文化,因而在歷來政策主導下,造就出台灣鮮明的「一時期一主要文化」特徵。 此外,人口結構亦隨著政權轉移不斷在改變中,從早以原住民為主,到後來先後加入荷蘭人、中國漢人、日本人後裔,再到近幾十年來開放以東南亞為大宗的外籍配偶融入,這些台灣島上的新舊成員紛紛為台灣帶來新的文化元素。 而且舊文化的延續性並不會因新文化加入而完全斷裂,如在歷經兩度西方傳教士對原住民傳教後,出現今部分原住民社會產生祖靈信仰與基督教信仰並存的景象。新的文化亦會隨著時間流轉而內化為台灣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