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含MATRIZ(国际TRIZ协会)二级认证大纲中所要求的所有内容,其中基于过程的功能分析、基于过程的剪裁、特性传递、物场模型和标准解、ARIZ(发明问题解决算法)、工程系统S曲线进化趋势是MATRIZ二级认证所要求的内容,初始缺点的识别、基于TRIZ的专利战略是作者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经过了大量项目的实践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本书摒弃了复杂的专业案例,而代之以通俗易懂的丰富案例,以帮助读者理解现代TRIZ理论。
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群山沙漠间,一场科学与思维的革命正在酝酿之中。这场科学运动的神经中枢是一个名为圣塔菲研究所的智库。聚集在这里的研究人员形形色色,既有梳着马尾辫的研究生,也不乏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奖得主默里·盖尔曼和菲利普·安德森,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阿罗。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景,那就是探寻一种底层的统一性,一个能揭示自然界和人类世界普遍复杂性的通用理论框架。他们相信,从过去20 年在神经网络、生态学、人工智能和混沌理论等领域的智识发酵中,他们已经掌握了创建新框架的数学工具。他们相信,对这些思想的应用使他们能够以全新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并有可能对经济、商业甚至政治行为产生巨大影响。他们相信,圣塔菲研究所正在打造第壹个严谨的、替代线性还原论思维的方法。 这本
本书是根据熵理论从混沌到有序的演化思想,从哲学视角研究大数据和信息熵的专著。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大数据和信息熵的哲学本质,探究了信息和信息熵的哲学思想源泉,阐明了大数据从产生到知识本体化、再到信息熵的形成过程,为进一步研究信息熵本质奠定了哲学基础。大数据时代信息熵的效用体现在对于社会不同主体对象产生的作用,通过对信息熵效用的原则和影响信息熵效用的因素研究,验证了信息熵揭示的客观发展规律是符合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的发展规律,是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的理论基础,是对价值量化等理论研究创新的有益尝试。因此,大数据时代信息熵的哲学研究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发展、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社会文明的提高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书主要运用现代系统概念、系统理论和系统观,从普遍存在的种类纷繁的系统中,抽象出一个极其复杂的与科学系统、技术系统和工程系统紧密相关的知识系统——意识化、符号化和结构化的信息系统,进而研究其整合生成、客观实在性、多种价值等,从而形成知识系统理论。
提升科学推理能力的主要途径在于改进思维方法,作为 科学逻辑 丛书之一,本书从科学推理的实用角度来编写,不仅详细介绍了科学思维的逻辑原理,而且结合丰富的科学案例来阐明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论述科学的推理方法,从而启发科学思维并提升读者的科学推理技能。科学推理的逻辑重点是归纳逻辑。本书共分为九章,内容包括科学概论、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统计推理、因果分析、因果推理、因果探究、实践推理、科学假说,附录附有科学推理测试,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特点。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逻辑学、推理与批判性思维、科学逻辑与科学思维方法等相关课程的教材或参考用书,也适合对此感兴趣的各类读者阅读。
本书从标准化基础理论以及在标准化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角度出发,系统地阐述了标准化基础知识、标准化原理、标准化形式、标准化法律法规、我国标准化管理以及标准编写的基本准则和标准化原理在、二、三产业的应用;本书以标准化综合应用为立足点,兼顾标准化知识的系统性和基础性并收集和整理了的标准化工作的改革成果、标准化法律法规的变化、标准化在行业的应用,为标准化工作者以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标准化技术工作提供参考,也可作为标准化工作培训以及参加重庆市标准化专业人员资格考试的参考书。
本书展示了苏联自成立至解体的典型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作者的视角宏大,有独到见解。作者认为苏联虽然没有美洲狮,但是有西伯利亚虎,对苏联的诸多发明和发明家充分肯定。同时,又与西方的发明环境做对比,反思苏联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不足。本书不是发明通史,而是专题案例的形式,可读性非常强。另外,本书的序言充满了理性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基本观点。本书对领导干部、科学史专业内人士,以及广大青年学生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书首次公开了钱学森从1986~1994年在全国系统学讨论班部分讲话内容,给出了钱学森对系统科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等的论述,反映了他在系统科学研究方面不断深入的过程。
作者通过引用西方和中国哲学作品,论证了多种正确道德的存在以及涵盖与西方和中国相关的价值都包含在真实合理的多种道德之中;随后讨论了限制真实道德范围的约束条件、儒家有关情感和反思促进人的道德能动性的深刻见解;接着讨论了接受多元相对论可能产生的道德承诺的问题,提出道德传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需要彼此相互学习,借用道家开放包容和积极调适的思想论证了其他生活方式的价值不是需要避免的威胁,而是丰富人生的机会。本书将有助于促进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话。
本书记录了中国科学事业前进道路上中国科学院发生过的动人故事。书中记录的不是大事要情,而是那些鲜为人知的小事凡情。有些人和事虽不起眼,也许只是无数次科学实验中的一次,也许只是无数次野外科考当中的几步路程,也许只是浩瀚科学海洋中的浪花一朵,但却是在中国科学院成长、发展、壮大过程中确曾发生过的。这些小事凡情很多尘封在老一代科学家的日记本乃至记忆深处。在建党百年之际,这些曾经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将这些尘封的真实故事讲述出来。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中国科学家的可爱,感受到中国科学家的忠诚和奋发图强。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激励更多的读者传承科学家精神,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建功立业。
《翁文波 预测论基础 研究与实践》是一部比较系统、全面解读、研究和实践翁文波院士《预测论基础》的专著。 全书以科学方法论为引导,概述了传统预测理论、系统辨识与信息预测理论的关系与区别,论述了《预测论基础》的理论内涵,提出了《预测论基础》的方法论是功能模拟。同时以油田系统的预测实践以及汶川地震预报为例,阐述了信息预测理论、方法的科学性与普适性。不失为研究翁文波预测理论的有参考价值的文献。 预测是一门横断科学,《翁文波 预测论基础 研究与实践》不做特定专业的限定。可供石油行业科研人员、从事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的师生以及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人员阅读、参考。
经过近四年的系统研究,本书以重大科学发现的规律探索为定位,提炼了2000年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成长环境、师承路径、科研定位、资源整合、突破发展、成果扩散的信息谱系,构建了研究解析的分析框架与指标体系。 同时,精选了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三大领域27个经典案列进行深度研究,提出对中国当代重大科技发现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科技决策优化推进的比较经验,以及面向中长期科技政策制定参照的建设思路与建议。
杨辉是宋元数学四大家之一,他的数学思想已经引起世界数学史学界的高度关注,然而大多数人主要是通过“杨辉三角”来认识和了解他的数学成就及其思想,至于“杨辉三角”的史源《详解九章算法》一书则鲜有人知。本书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根据杨辉数学思想发展的实际,对杨注《九章算术》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和分析,从而对杨辉《九章算术》的学术价值有更加客观和理性的理解与把握。
本书追溯了科学仪器与工业机械的先进技术在19世纪初的发展与法国新兴观念之间的联系。不同于机械科学例证中的经典机器,19世纪后的机器不再冰冷,被赋予了与有机物相同的生命品质。换句话说,他们的组织结构复杂、对环境敏感、反应迅速,并且能够使得环境发生改变。它们被认为是渐进式创新的产物,与前达尔文理论家所描述的进化过程非常相似。特雷希认为,这个时期的机器是独一无二的,能够作为技术手段和富有想象力的模型来解决社会问题,对个人和集体的需要作出反应。
知识计量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课题。本书是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师生多年教学与科研成果的结晶与升华。 本书首次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构建和阐述了知识计量学的基本内容。理论部分包括知识计量学的理论基础、学科构建、知识计量单元和知识计量的内容等。方法部分包括各学科的知识计量方法和工具。应用部分包括知识计量学的应用、知识计量实证分析、专利知识计量、知识测度、隐性知识计量与显性知识计量、宏观知识计量和微观知识计量。本书率先在国内外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构建了知识计量学的理论体系。知识计量学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突破和解决知识表达、知识组织、知识检索、知识服务、知识发现等知识管理疑难问题的基础。
本书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三五”数理科学学科发展战略报告,讲述了数学、力学、天文学、物理学以下四个方面内容:学科的战略地位、学科的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布局、学科的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本书结合中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推进科学、技术及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阐述科学、技术与创新(STI)政策的起源、发展和演进,分析了STI政策的作用和地位,构建了STI政策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分别对科学政策、技术政策和创新政策的内涵、理论基础、历史演变、主要内容、政策丁具等进行了详尽地分析,并结合美网、日本、韩闷、欧盟、中国等典型国家和组织的STI政策实践,对STI政策实施的要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为我同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本书作者现为香港中文大学网络编码研究所主任,是网络编码理论的提出者之一。本书原版自2002年出版以来,被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美国著名学府所采用,是信息理论方面的重要教材。本书首先介绍了信息论的经典内容,然后全面详细地论述了I-度量、网络编码、Shannon型与非Shannon型信息不等式等理论,以及熵函数与群论之间的关系。书中配有大量的实例、插图和习题,适合作为通信、电子信息、计算机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参考。《BR》 ReprintfromEnglishlanguageedition:AFirstCourseinInformationTheorybyRaymondW.Yeung.Copyright2002,SpringerUS.《BR》 SpringerUSisapartofSpringerScience+BusinessMedia.AllRightsReserved.《BR》 ThisreprinthasbeenauthorizedbySpringerScience and amp;BusinessMediafordistributioninChinaMainlandonlyandnotforexport
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形成于古代社会。而且不论其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它在当代社会仍然在发挥作用。本书汇集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学者及其学生和合作者对于中国传统科学史研究进路与方法的新探讨,在传统生命文化和传统工艺领域的研究进展,对科学史中传统与现代、科学观与意识形态、科学的误用三个主题的史学探索。本书不仅展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传统科学文化资源研究团队的史学成果,而且显示了该团队娴熟使用传统的文献考证、模拟实验和历史计量学方法的情况,以及他们对于社会学和人类学方法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