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的前沿问题(第3版)》第1~7章主要介绍了关于量子力学几率诠释的爱因斯坦与玻尔争论问题的研究、波粒二相性进展以及量子力学基础理论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例如:波函数的几何相、拓扑相、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界限与宏观水平量子力学等。第8~10章论述了腔量子电动力学、量子霍尔效应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等领域的进展。第10~13章着重介绍了杨振宁-巴克斯特系统与量子力学的密切关系。 本书可供物理学工作者阅读、参考,可以对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从基础理论学习过渡到专题科学研究起引导作用。
本书介绍了 近场动力学 的 基础理论以及与 经典 局部理论 之间 的 联系;此外,也 介绍了基于近场动力学方法的各向同性材料和复合材 料 层合板 的 建模方法 , 以及 材料 损伤的 表征 方 式 。 书中详细介绍 了 用于近场 动力学 分析 的数值计算方法 和 具体实施步骤,并且 为 读者提供了 丰富 的 基准 算例以及 众多求解 静力学 、 动力学问题的 应用算例。 这些算例 有助于 读者 更 直观 地 理解 近场 动力学理论和 分析 方法 。同时,本书也侧重于介绍与 近场动力学方法 相关 的耦合分析 方法 , 包括 近场动力学和有限元方法的耦合,以及近场动力学热 - 力耦合 的 分析方法 。本书可 为研究近场动力学的学生和研究人员 提供 理论 基础 和实际应用的帮助 。
《现代量子力学 第2版》中译本2015年由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首次出版。自出版以来,此书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关注,为国内许多高校物理专业的师生和量子力学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很大帮助。与此同时,不少热心读者就他们在使用此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宝贵意见。这本《现代量子力学 第2版(中译本修订本)》是译者对照原文,再一次认真地、字斟句酌地对之前的译文进行精心修正而成,编辑和译者尽努力纠正了排版错误,希望能够给读者提供一部更高质量的中译本。 本书的妙处在于 抓住了量子力学的灵魂,而且把这个灵魂描叙得灵动飘逸 。这是一部量子力学领域的精品教材,以其简洁、独特的写作风格闻名于世。由于它内容选取、讲授深度、设定的读者对象与我国理工科研究生基础理论课《高等量子力学》相吻合,我国许多高校量子力
复杂介质中的弹性波理论在地球物理勘探,结构和材料无损检测,以及医学超声成像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但系统介绍弹性波传播理论的著作并不多见。本书系统介绍了各向同性弹性固体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的基本理 论,包括无限介质中的弹性波传播;弹性波在界面的反射和透射;弹性波 通过有限厚度层状结构的反射和透射;半无限大体表面或覆盖层中传播的瑞利波和勒夫波;平板中的导波和漏波;圆柱杆中的导波,对圆柱壳和圆球壳中的导波传播模式和传播特性也进行了介绍。关于弹性波散射和多重散射的相关内容,基于篇幅考虑没有纳入。作者长期给研究生讲授弹性波理论,同时进行复杂介质中弹性波传播及其应用研究。本书是作者在弹性波理论课程讲义基础上,结合自己科研工作编写而成的。全书共 6 章,侧重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表面与界面物理力学主要是从“固-气”“固-液”“固-固”等界面的原子、分子结构的微观物理和化学的性质出发,以分子间力为基础,预见其对纳微米结构和系统的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所引起的接触、黏附、界面强度、摩擦润滑等问题。 本书由3篇、16章和7个附录组成。上篇讨论表面与界面物理力学的基础知识。中篇讨论移动接触线问题、分离压力、前驱膜、受限液体与纳流动的界面滑移、内角润湿、液滴蒸发等。下篇讨论表面和界面演化动力学,介绍表面与界面扩散与演化动力学、相场动力学方法在表面与界面物理力学中的应用。
《力学基本问题【全彩版】》在全景式的视野下,以哲理式、开放式的描述方法,介绍力学学科及其学科交叉的前沿,尤其着重梳理出与之相关的70个基本问题。《力学基本问题【全彩版】》力图展示:即使是力学这一科学发展的先行学科,也仍然存在很多基本问题尚没有得到认识、解决。《力学基本问题【全彩版】》以 基础力学 流体力学 固体力学 交叉力学 四个板块进行展示:头尾体现了从基础到交叉的脉络,中间嵌入了力学的两大主流领域。
本书是钱学森关于 物理力学 课程教学实践研究的学术专著,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提供计算机工程技术和所用介质和材料的热力学性质的方法。本书为基础学科讲义,全书共13章。第1章绪论阐明了物力学的内容、观点和方法,第2、第3、第4章讲述量子力学、统计学基本原理,第5章到第9章分别介绍理想气体、固体的液体的热力学性质,说明了从分子结构计算材料宏观性质的方法,第10章到第13章阐述处理各种输运过程的理论和计算方法,例如热传导、黏滞性、扩散、中子慢化及热辐射等。
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人体运动中力学规律的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其目标是提高运动成绩、预防运动损伤,并最终为增强人类运动能力与健康服务。本书按外部生物力学、内部生物力学、生物力学原理应用三大板块进行介绍,无论是在编排还是在力学内容的介绍顺序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同时,新版在前作的基础上增加了概念应用,为每一章中的原理提供了实际应用案例。此外,还更新了生物力学测量和分析方法的内容,方便读者了解最新的技术前沿手段。
异重流是自然环境和工程实践中常见的重要流动现象。异重流的传播演变及动力学特性研究一直是河口与海洋相关领域的重点和热点之一。近年来,以《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的印发为标志,伴随异重流传播过程的泥沙和污染物输移引起了管理人员、科研工作者及工程规划师的关注。本书立足于近岸及海洋环境的现实问题与长远挑战,聚焦异重流的动力学机制和实践基础,详尽地介绍了异重流最新的水槽实验技术、理论分析与高精度数值模拟研究方法,阐明了异重流在均匀和层结水体环境中与障碍物和植被群等相互作用下的传播演变、掺混卷吸、能量耗散及泥沙输移沉积特性,从新的视角揭示了河口泥沙异重流长距离输移机制。
本书立足于研究引起结构系统振动的深层内因,以及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的机理:侧重于结构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涉及工程实际中的复杂结构系统和复杂结构动力学问题。本书由15章组成。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结构动力学基本思想、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2章,单自由度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介绍结构振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第3~8章,主要介绍多自由度结构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动力学建模、数值分析、系统辨识、敏感度分析、部件模态综合等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第9章和第10章,介绍求解多自由度系统动力学响应的各种方法,包括数值积分方法和模态叠加法。第11章和第12章,介绍典型结构单元的建模与分析方法,以及它们各自所特有的动力学特性。第13~15章,介绍复杂结构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固
本书(上、下册)共18章,主要基于作者及其合作者近20年的研究成果,给出穿甲/侵彻力学的理论建模和相关分析。内容包括刚性弹侵彻和靶体等效的一般理论,针对不同厚度金属靶考虑不同模式的侵彻/穿甲模型,素/钢筋混凝土靶侵彻与穿甲的建模分析,深侵彻弹体的质量侵蚀,侵彻弹体结构的力学设计,弹体结构和侵彻弹道的稳定性与弹体破坏失效,以及陶瓷靶侵彻/穿甲的界面击溃分析,并分别给出了金属靶、素/钢筋混凝土靶和陶瓷靶侵彻/穿甲以及深侵彻弹体质量侵蚀的比较全面的文献综述。
德国科学家普朗特于1942 年出版了其名著《流体力学概论》。随后,其学生奥斯瓦提奇等增补修订出版了该书的第六至第九版。德国流体力学教授欧特尔等又进一步增补、修订,出版了第十版和第十一版。本书为第十一版的中译本。欧特尔等保留了普朗特名著第一版的内容作为本书前六章的主要内容,第七至第十四章则介绍了当代流体力学发展的不同分支:井将书名由《流体力学概论》改为《普朗特流体力学基础》。 与一般流体力学论著强调数学理论不同,普朗特的名著(本书前四章)尽可能地避免复杂的数学分析,着重物理直观,旨在阐明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及问题的力学本质,培养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欧特尔等撰写的后十章也体现了普朗特的风格和意图。后十章中有些内容可在普朗特的原著中以某种形式看到,但绝大部分是最近六十年来流体力学不同分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和无人化的不断发展,自适应多自主体系统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系统内部的信息传输、处理与判断等将导致信息滞后,常见的滞后变量包括处理时滞和通信时滞。本书聚焦时滞效应对多自主体系统动力学的影响规律,探索数学模型建立、动态演化机理和集群特征刻画等基础问题,揭示时滞多自主体系统蜂拥协同、分簇、多群耦合等集群动力学规律。 全书包括多自主体系统的同步动力学、时滞系统的渐近集群、多自主体系统的免碰撞动力学、多自主体系统的周期集群运动、多自主体系统的分群动力学、多自主体系统的编队动力学、随机扰动下的多自主体系统的渐近集群、多自主体耦合系统的渐近集群等内容。 本书可供应用数学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工作者参考使用。
极端力学源于力学研究与科技进步的相互促进,是研究物质在极端服役条件下的极端性能和响应规律的科学。本书系统介绍了极端服役环境下的材料与结构力学,极端自然环境力学,极端性能材料,极端时空尺度的力学,极端流动与输运,极端条件的实验与测试,极端力学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数值模拟等前沿内容,总结了力学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挑战。
本书以力学数值计算中的保辛算法为中心,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推广的思路,系统详细介绍了多个力学系统及其保辛算法的主要内容。本书首先介绍了辛几何与辛代数、Poisson括号与广义Poisson括号、常微分方程与随机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后续章节的阐述奠定数学基础;后续内容分别详细介绍了包括哈密顿系统、广义哈密顿系统、Birkhoff系统等力学系统及其保辛算法,此外还简要介绍了等谱流及其求解方法;最后通过大量数值算例,介绍了保辛算法的**理论成果及其在结构响应分析中的应用。
《力学基本问题》在全景式的视野下,以哲理式、开放式的描述方法,介绍力学学科及其学科交叉的前沿,尤其着重梳理出与之相关的70个基本问题。《力学基本问题》力图展示:即使是力学这一科学发展的先行学科,也仍然存在很多基本问题尚没有得到认识、解决。《力学基本问题》以“基础力学”“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交叉力学”四个板块进行展示:头尾体现了从基础到交叉的脉络,中间嵌入了力学的两大主流领域。
网格生成技术是计算流体力学( CFD)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CFD走向工程应用的瓶颈技术。本书对CFD阿格生成技术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内容包括:各种数值计算方法对网格的需求,静动态结构网格、非结构网格和混合网格生成技术,网格自适应技术和优化技术,多重网格计算所需肋多级粗网格生成技术,并行网格生成及网格分区技术,复杂外形的描述与表面网格生成等,附录还简要介绍了几款常用的商业网格生成软件。鉴于作者的研究领域有限,本书重点介绍了非结构、混合网格生成技术;为了本书的完整性,对结构网格也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本书的内容主要源于作者的研究工作,少部分内容取材于参考文献和同事的论文或报告。
本书(上、下册)共18章,主要基于作者及其合作者近20年的研究成果,给出穿甲/侵彻力学的理论建模和相关分析。内容包括刚性弹侵彻和靶体等效的一般理论,针对不同厚度金属靶考虑不同模式的侵彻/穿甲模型,素/钢筋混凝土靶侵彻与穿甲的建模分析,深侵彻弹体的质量侵蚀,侵彻弹体结构的力学设计,弹体结构和侵彻弹道的稳定性与弹体破坏失效,以及陶瓷靶侵彻/穿甲的界面击溃分析,并分别给出了金属靶、素/钢筋混凝土靶和陶瓷靶侵彻/穿甲以及深侵彻弹体质量侵蚀的比较全面的文献综述。
本书详细介绍了模型模拟的过程、步骤与方法以及在模拟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并结合美国上个世纪所面临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以此为模拟研究对象,运用模型模拟中一个有效、常用的工具--Stella进行了大量的事例演示与分析。本书不仅侧重于对模型模拟一般的方法过程介绍,同时也突出了模型模拟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及其特点,并且对于模拟工具Stella也作了很好的展示。在本书结尾还简略介绍对比了几种目前常用的用于模拟的模型软件,包括Stella、Dynamo软件等。
本书与杨卫教授所著的《力学基本问题》构成姊妹篇,引导读者学习力学、研究力学、欣赏力学、热爱力学。本书基于当代工程技术对力学的需求,介绍解决工程力学问题的主要方法和典型案例,为从事工程力学研究做必要准备。全书共15章,分为基本方法篇、动力学篇、固体力学篇、流体力学篇。基本方法篇介绍如何从系统科学高度审视工程中的力学问题,如何对力学问题进行定性研究、机理研究、数据研究,进而把握其内在规律。此后三篇选择我国学者在航天、航空、船舶、交通、建筑、电子、能源、武器等领域的11个工程力学研究案例,分别介绍如何将复杂力学问题进行简化,梳理研究思路,最终解决问题,满足工程设计、研制和运行需求。
本书围绕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流动过程数学物理模型与数值计算方法进行讨论。首先,介绍了描述超燃冲压发动机内流燃烧过程的基本模型与方法,包括超声速湍流流动模型、超声速气流中的液体射流雾化蒸发及颗粒燃烧模型、超声速湍流燃烧火焰面模型、超声速湍流燃烧概率密度函数方法等。其次,介绍了超声速流场计算常用的数值方法,包括空间离散方法、时间积分方法和湍流入口边界条件等。最后,分析了计算燃烧学应用于实际超燃冲压发动机模拟的大规模高效并行问题,并给出一些应用实例。
《材料的力学行为》是目前*流行的材料力学行为研究生或者高年级本科生教材,囊括了生物材料和电子材料的*进展,并且做到了巧妙的平衡。为了确保能够透彻全面地学习理解大量材料的微观和纳米级的基础原理,书中尽量要求数学简单,避免涉猎大量有关材料的延伸知识。这样完整地讲清楚了材料微观结构是如何控制力学行为,大量微观图和案例的应用,更加加强了这一感觉。新增加的例子和练习能够帮助更好地学习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