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今日天文》第1卷,主要讲述了太阳系相关内容,包括天文学与宇宙、我们的行星系统两大部分。对广大天文爱好者来说,本书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佳作。同时,本书可作为高校天文学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天文通识教育选修课教材。
本书主要讲述了星系和宇宙学相关内容,包括银河系、星系、星系和暗物质、宇宙学、早期宇宙、宇宙中的生命等。对广大天文爱好者来说,本书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佳作。同时,本书可作为高校天文学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天文通识教育选修课教材。
本书改版自别莱利曼的《趣味天文学》。全书介绍了 关于天的学说 中基本的内容,用典型的科普语言,帮助读者澄清一些基本的天文学现象。书中对于一些天文现象和材料的研究方式同学校的教程有着本质的不同。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们半懂不懂的天文现象,在这本书里被用一种不同寻常、充满辩证观点的方式给予重新阐述,引领读者轻松走进天文学的大门,从而限度地激起读者的兴趣。
中国古人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又分成二十四节气,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与季节、天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又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二十四节气及天文历法的基础是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回归年,故又称阳历。格里历的平年为365天,闰年在2月末加一天,为366天。本书把现在人们常用的年、月、日、时、季节变化的特性特征、产生发展等科学的梳理,有利于大家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本书讲述了恒星形成理论的基本思想和一些基本观测事实。主要讲述的是银河系内的恒星形成的观测现象、物理过程及理论模型。内容包括小质量恒星形成、大质量恒星形成,以及其他地方很少会讲到的中等质量星形成。这是一本关于恒星形成的比较全面的教科书,虽然年代有一些久远,但书中的内容多数并未过时,是为数不多(如果不是唯一的话)可用的恒星形成教科书。
严伯钧联合张首晟基金会及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华人教授共同创作。 用生活中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把前沿硬核知识拆解得明明白白。 用物理知识治好你的精华内耗,拓宽对物理学的认知边界,看懂未来50年科学发展的走向。
本书是引力波领域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之一。本书回顾了引力波的理论基础广义相对论,介绍了引力波的传播及其物理性质,阐述了引力波的产生和波形的计算方法(包括四极矩公式、后牛顿近似、微扰法和数值相对论)。本书介绍了引力波天文学和宇宙学中的各类波源、引力波的探测原理和不同频段的探测器,以及探测器的数据分析中所涉及的数理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结束语部分展望了引力波天文学的前景及其重要意义。书中包含许多例题,以阐述正文中的特定知识点,或者补充额外的技术细节。大部分章节的末尾包含了一定量的习题以及简短的参考文献列表,以方便读者进一步加深所学内容。书末包含两个附录和一个中英文名词索引。
本书对中国先秦、秦汉历法做了比较系统详尽的分析考查。《史记》西周共和始给出准确的纪年。对殷商西周年代,本书介绍了现在研究的有关方法、途径、进展和一些有用的材料。
本书是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詹姆斯 杰斯帕森与简 菲茨-伦道夫所创作的时间科普作品。本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时间的产生原理和保持方法。首先,从日常时间的应用出发,描述了时间的定义、特性和计时技术的历史。接着,逐渐展开介绍了时间的度量原理和发展历史,并且介绍了与钟表相关的技术指标和现代守时钟-原子钟,包括原子钟的种类和与其相关物理学工作原理。然后,介绍了计时的方法和时间传输技术。同时,从电力导航等行业出发,本书介绍了时间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作者还通过描述时间与数学、物理、天文学的关系,深入介绍了计时技术的困境,时间与其他物理量(如秒)的关系。后,展望了未来时间的相关技术。
本书系统介绍了现代宇宙学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知识。特别对一些经典的基础概念和理论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例如,线性扰动理论中的规范变换、非线性扰动演化中的普雷斯-谢克特(Press-Schechter)质量函数、高斯(Gauss)随机扰动场及其统计性质等。全书主要内容包括:标准宇宙学模型及热大爆炸宇宙简史,小扰动的线性演化理论,宇宙各主要组分(冷暗物质、重子物质、光子及有质量中微子)密度扰动的线性演化方程以及密度扰动功率谱,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扰动的非线性演化与密度扰动场的统计分析,张量扰动与引力波,高红移天体与宇宙再电离,引力透镜原理与观测等。每章之后都附有相应的习题。
《通向实在之路--宇宙法则的完全指南》是最近 二三十年里非常重要、极富有雄心大志的科学著作。 它为物理宇宙研究提供了详尽的各种可能的解释,并 给出了其基本数学理论的要点。 罗杰 彭罗斯的目标是要尽可能清晰地描述当代 对宇宙的认识,揭示出其中深刻的美学意蕴和哲学内 涵,以及复杂的逻辑关联。《通向实在之路--宇宙法 则的完全指南》极富挑战性,语言娓娓道来,叙事非 常流畅,更兼有几百幅作者手绘的精美插图。它不要 求读者具有专门的背景知识,书的前几章提供的重要 的数学基础为探索后面的物理理论做了准备。 从这里,我们能够了解物理学各个不同门类在科 学上所起的作用;学到微积分和现代几何学的众多神 奇概念;知晓量子力学的基础和冲突;明了什么是粒 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什么是宇宙学、大爆炸、黑洞; 什么是热
在所有阐述物理定律的复杂而强大的数学结构中,都蕴藏着简单而深刻的真理。科学家在揭示自然规律时,所追求的正是这些简单的真理,而不是复杂的技术细节。幸运的是,这些核心思想通常可以用简单的数学谜题来说明。这些谜题是如此简单,人们不需要使用任何复杂的数学,就可以解决它们并理解其意义。 本书旨在通过有趣的谜题,带领读者解开宇宙规律之谜。本书包括100多个谜题及解答,并阐释它们如何与物理学和数学的深刻思想相关联。本书为一般读者而写,阅读它不需要广博的数学或物理知识,只要有一颗好奇心即可!
本书与以往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著作迥然不同。书中多为前人所不欲言,或所不敢言者。作者在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国古代天学置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和世界天文学发展两大背景之下展开论述,内容包括:古代中国帝王出于政治目的而需要天学;古代中国哪些人从事天学活动;官营天学作为王家禁脔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作者又以大量史实论证了:《周髀算经》与印度、希腊天文学的关系;印度、巴比伦天文学在中国和日本的传播;中国与伊斯兰天文学的交流;近代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及其所造成的影响与思想冲突。作者还讨论了天文学史的方法论问题,讨论了古代中国的宇宙理论,介绍了几乎所有重要的现存 天学秘籍 ,并借助三个引人入胜的个案论述应如何看待古代中国的天学遗产。 本书系久已被视为作者成名作的《天学真原》一书
本天文年历的主要内容包括太阳表、月亮表、大行星表、天象及日月食等,可供一般天文和测量人员使用,大地测量、航海、航空等工作部门用的历书可以采用基本数据编算。
本书作为权威专家精心打造的科普读物,力求融知识、趣味和探索于一体,囊括宇宙万物中玄奥的科学原理,揭秘了宇宙中鲜为人知的秘密,介绍了宇宙中的各个天体和星座以及神奇现象和奇幻事件。全书资料翔实,文字简练,语言通俗,富有韵味,,为你解开宇宙之谜,让你尽览宇宙的神奇。你获得的不是生硬呆板的科学知识,而是对这个神奇世界的好奇和热爱。
宇宙中90%或更多的物质是不可见的。没有人知道这些物质是什么。宇宙在膨胀,但是没有人知道这种膨胀已经持续了多长时间。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还是会在大坍缩中崩溃或者会反过来再发生一次大爆炸? 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爱因斯坦和量子力学,《视读宇宙学》详细介绍了物理学和天文学上的变革,这些变革构成了今天我们科学认识宇宙的基础。本书图文并茂地描述了不同事物的尺度——从原子到银河系的超量系团,并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为基础,勾勒出描述宇宙膨胀的宇宙学理论的轮廓。本书还探讨了宇宙背景卫星探测的重要意义,解释了为什么当前的理论没有可靠的证据来说明宇宙是否曾经有过一个“开始”。
《巡天遥看一千河:大视场巡天望远镜LAMOST》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科学家撰写,对大视场巡天望远镜LAMOST的建造原理、建设过程、运用情况、取得的科研成果、国内外相关望远镜情况做了介绍,图文并茂地为读者展示了神秘的望远镜是如何运行的,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今后会如何发展,还包括了关于宇宙的知识,是一本可供天文爱好者、对科学感兴趣的青少年阅读的科普性著作。
本书分为七部分, 向世人展现了敦煌吐鲁番历日的概貌。部分基本属于天文星占学范畴;第二部分偏重于敦煌历日的全面性论述;第三部分是关于敦煌历日的具体问题和个案研究;第四部分是关于吐鲁番出土残历日的年代考定与释证;第五部分是关于黑城出土的几件残历日的年代考定与释证;第六部分是与古历研究或多或少有关系的关于简牍研究的几篇文字;第七部分为附录。 邓文宽教授的论文集《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即将出版。这是他继刊出《敦煌吐鲁番学耕耘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之后的第二本论文集,也是与他的《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和(敦煌吐鲁番出土历书》(河南教育出版社,1997)两部大型文书汇刊与校释相配套的又一部力作。两部文书汇编和即将刊出的本论文集可以说是三位一体,反映了文宽多年来孜孜研究敦煌、
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其《曰知录》中云: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不知者。 今日虽已卫星飞船遨游九天,然问及文人学士,仍多有 茫不知者 。但此不足怪,何也?一则,中国天文上溯三皇五帝,下至明清帝制之式微,始终受到皇权之尊崇和维护。从天文学思想、理论,直到各个分支的专门知识,均自成体系,源远流长。古代天文名词术语,历代相承,各有确定内涵,非可随意曲解。何况,历代钦天监为皇家 代天立言 之机构,皇家欲树其权威,更明令民间不得私习天文。致使天文学几成绝学,古代天文典籍成为名副其实的 天书 。故此以其昏昏,何能使人昭昭!二则,肇自明末,西学东渐,欧洲天文学取中国天学而代之。大多学人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