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处理与可靠性理论(第2版)》系统地讲述了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的测量平差系统的误差理论、假设检验和可靠性理论,介绍了当代摄影测量平差在理论和技术发展中的新成就和主要动向。如GPS/IMU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稳健计算机视觉,利用人工智能方法进行粗差的启发式搜索等。书中重点讨论了偶然误差的减少、系统误差的补偿、粗差的检测以及不同类型误差的区分等问题,既有较完整的理论阐述,又有较具体的应用实例。为了便于读者深入研究,每章后均列出主要参考文献。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误差处理与可靠性理论(第2版)》,在录中补充了必要的矩阵代数和数理统计知识。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GPS、GLONASS、Galileo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内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及其增强系统和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系统的设计和测试,实际上是在一个新的系统组成基础上开展性能功能指标的设计规划,并且提出测试要求和方法,这是个开拓创新的过程。本书的部分展望了在GNSS后时代的定位、导航、授时新技术,尤其是室内外无缝导航和多系统多手段融合定位技术。
《地理时空数据挖掘》主要针对地理空间数据及其时间序列,系统总结主要地理空间数据分析及挖掘方法,探索其在抽样调查、自然灾害及系统风险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及辅助决策功能。《地理时空数据挖掘》将分方法、工具及应用三部分。(1)方法部分探讨采用经典数据挖掘来处理空间数据,在经典数据挖掘方法的基础上融入空间因子;考虑到空间数据具有空间关联性即空间变异性的特点,经典的方法不适合处理空间数据,本部分也系统总结不同于经典方法的空间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如何在GIS的环境中建立基于时空数据挖掘方法的辅助决策支持模型。(2)工具部分总结了主要的空间数据分析及数据挖掘软件,重点探讨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如何实现时空数据挖掘的算法,如何集成多个系统组件形成有机的系统,以达到辅助决策的功能。(3)应用部分则重点介绍了时
本书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重点,较为详细而全面地介绍了卫星导航系统的授时技术及其应用情况。全书共5章,分别介绍了授时技术的发展情况、卫星导航系统时间产生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北斗授时原理与方法、GNSS授时接收机技术以及北斗授时技术应用等内容。全书内容基本覆盖了卫星导航系统授时技术所涉及的知识和成果,既介绍基本知识,也介绍了研究和应用成果。
油气储层沉积学是储层地质学与沉积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它属于沉积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即应用沉积学的范畴。碎屑岩系地层则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气资源储层。
《月球和火星遥感制图与探测车导航定位》系统阐述月球和火星遥感制图与探测车导航定位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汇集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总结月球和火星探测任务及遥感制图与探测车定位发展现状,系统阐述月球和火星坐标系统与控制网、月球和火星轨道器定轨定姿与遥感制图、月球和火星探测车导航定位、月球和火星探测车影像制图等理论和关键技术,最后,综合介绍遥感制图与导航定位技术,在我国嫦娥三号月球车与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探测工程任务中的应用。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外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在亚洲、中国或者中国局部地区的精度进行分析,并建立适合局部地区的对流层延迟精化模型;对不同映射函数的精度和时间分辨率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映射函数在高度角不断降低情况下的可靠性;验证不同获取地面气压(计算干延迟的气象元素)的方法;研究不同的获取局部地区大气加权平均温度的方法;分析湿延迟与大气水汽转换系数的影响因素,建立局部湿延迟与大气水汽转换系数模型;列举了地基GNSS反演大气水汽的应用例子,并检验了其可靠性。
地图代数是以点集交换与运算的代数观念全面而本质地阐述地图图形符号可视化及空间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本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1-6章)为可视化部分,是以具备有相对定位级的栅格点集进行地图的编、绘一体化阐述;下编(7-14章)为空间分析部分,是以尺度空间的基准——量度为基础,讨论若干有相对独立性的基础空间分析问题。
雷达干涉测量(1NSAR)是近十几年来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其一般理论日益成熟,应用前景颇为看好。本书结合作者多年来从事雷达遥感和INSAR技术研究的成果和实际经验,力图兼顾入门性和前沿性两方面,首先阐述本书的学科背景以及INSAR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在介绍雷达遥感的相关知识和SAR影像主要特点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成像模式、数据获取与数据处理的一般步骤等,并进一步探讨高程提取的理论精度、立体视觉与雷达干涉成像的联系与区别,试图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干涉成像的原理。在数据处理和相关的算法方面,着重论述了复数INSAR影像对的自动配准、抑制干涉图噪声、相位解缠和数字高程信息提取等关键技术和实施算法等。对于每一个技术环节,尽量兼顾多种算法或实施途径,并进行分析对比,给读者提
本书系统深入地讨论了顾及空间和时间关联信息的动态变形分析与预报的理论、方法及实际应用。 全书共分五章。主要内容包括变形分析研究现状及进展;变形分析与预报方法综述,叙述和分析了现有外变形数据处理的理论和方法,概括性地评价和指出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及适用场合;DDS法用于动态变形分析与预报,比较了时间序列分析中的BOX与DDS法,系统而详细地讨论了一种动态变形分析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及其建模步骤,提出了描述变形体稳定性及稳定性判据的依据;讨论了多因子关联分析及动态预报模型的建立,包括用基于灰关联分析的系统状态模型来建立变形因果关系方程和将等维新息和等维灰数递补相结合的动态预测法来进行变形成因分析和预测的新思想、新方法;在第五章空间动态变形模型及其预报方法中,作者提出了用灰关联聚类分析方法来描述
《地面激光雷达与近景摄影测量技术集成》讲述了地面激光雷达与近景摄影测量集成的关键性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基于地面激光雷达点云反射强度图像的点云全自动配准,地面激光雷达与单张影像的配准与融合,研究了地面激光雷达点云与单张影像的配准、基于地面激光雷达点云深度图像基准面的纹理接边,地面激光雷达与摄影测量数据融合,研究了以SIFT匹配为连接点的近景影像空中三角测量、基于深度图像约束的影像密集匹配、地面激光雷达点云与近景影像点云的配准等。 《地面激光雷达与近景摄影测量技术集成》反映了地面激光雷达与近景摄影测量技术集成研究的新进展,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和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全球星载SAR正射影像研制原理与方法》针对目前在轨SAR卫星的成像特性,结合全球覆盖的观测任务,提出一套适用于全球超大规模SAR卫星正射影像产品研制的数据处理技术体系。具体内容包括:星载SAR区域成像任务规划、星载SAR影像几何定标、星载SAR影像自动匹配、星载SAR影像区域网平差、星载SAR影像正射纠正与更新、星载SAR影像强度一致性处理与镶嵌等。基于这套技术体系,利用我国高分三号卫星全球覆盖的影像数据进行正射影像产品生产,生产实践结果验证了《全球星载SAR正射影像研制原理与方法》所提出技术体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本书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重点,较为详细而全面地介绍了卫星导航系统的授时技术及其应用情况。全书共5章,分别介绍了授时技术的发展情况、卫星导航系统时间产生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北斗授时原理与方法、GNSS授时接收机技术以及北斗授时技术应用等内容。全书内容基本覆盖了卫星导航系统授时技术所涉及的知识和成果,既介绍基本知识,也介绍了研究和应用成果。
全书首先系统地对表面形貌测量仪器的发展进行了综述,然后从原理、结构、信号处理、软件设计等方面论述了基于微恒力位移传感器的表面形貌测量系统、基于激光聚焦伺服式传感器的轮廓仪、基于激光干涉测量的轮廓仪等三种表面形貌测量仪器,最后论述了表面形貌测量仪器的关键部件——运动工作台。全书力求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本科生、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及教师的参考书,亦可供工矿企业从事仪器开发、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中国地形》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
《空间信息剖分组织导论》是作者多年来研究成果的总结,主要探讨全球空间信息组织中的基础问题。全书共分10章,系统阐述了全球空间信息剖分组织理论的架构体系、基本原理、数据模型及应用方法等,主要包括全球空间信息剖分组织中的框架、标识、存储、索引、表达、计算、空间关系及应用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内容。作为部全面论述空间信息剖分组织理论与方法的专著,对地球剖分理论在地理信息科学、遥感与测绘科学及计算机等相关学科中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空间信息剖分组织导论》内容涵盖了作者对该领域的前瞻性思考及研究成果,并吸收了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空间信息剖分组织导论》脉络清晰、结构完整、内容深入浅出,可供遥感、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农、林、土地、气象、城市管理、社会经济统计及航空航天、计算
本书着眼于马六甲海峡咽喉要道涉及国家两洋战略,以新的海洋防卫观,国家海洋安全战略与空间信息技术的视觉,就国家战略地理空间,阐述了马六甲-新加坡海峡地理载体的多源空间信息及其属性,为实现海峡智能化战略信息分析系统先行的基础。以四个区段由西向东,进行了海峡目标空间信息融合与量化,并对其地理价值图文并茂地逐一进行了阐述。最后针对海峡通道的战略区位,表述了海峡专题基础信息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