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专从电子工程和通信技术的角度详细讲解GPS和北斗双系统接收机的原理,在对GPS和北斗系统的历史演进进行介绍的同时,详细讲解了GPS和北斗接收机内部从信号跟踪与捕获,到卫星位置速度计算、观测量模型分析和定位导航解算的几乎所有信号处理理论,同时也融进了作者在该领域多年的研发经验和心得。全书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详细阐述的同时,紧密结合理论知识点实现了一台GPS和北斗双系统软件接收机,给出了该软件接收机源代码,该源代码实现了本书讲解的所有理论知识点,读者可以在阅读本书理论部分的同时运行相应程序,自行对运行结果进行理解和分析,同时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源代码进行修改,更快更好地理解GPS和北斗双系统接收机设计的理论,为进一步地深化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在大量收集国际、岩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地质公园的有关资料,提出了岩溶地貌的综合分类,对华北干旱一半干旱岩溶地貌的形成条件、演化过程和地貌组合进行了探索,并以房山岩溶地貌为典型案例,对其地质背景、形成过程和古岩溶发育、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等进行了研究,对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地图学:空间数据可视化》系统讲述网络时代来临之后,给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带来的革命性变革; 介绍地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表达和分析,展示地理空间信息发布和可视化发生的背 景。《地图学:空间数据可视化》划分为三个部分.部分讲述地图的背景和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描述地理空间数据的位置、属性和时间三要素;第三部分讨论地图的应用,阐述地图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相关问题和决策支持。
杨金中、秦绪文、聂洪峰、王晓红编著的《中国矿山遥感监测(精)》主要以“矿山开发遥感调查与监测成果集成与综合研究”和“基于国产卫星的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动念监管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两个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介绍了矿山遥感监测工作在理沦与方法研究、监管系统开发、综合研究及规划部署建议等方而研究成果与工作进展。本书可供从事遥感、地理信息科学和测绘等专业教学、科研及生产的人员阅读与参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定位(GPS)为代表的卫星导航(GNSS)相继问世,为空间定位导航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性的变化。GNSS技术广泛的民用和军事需求,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卫星导航定位的发展。自1994年开始启动北斗卫星导航(BDS)建设以来,我国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经历了试验、区域、三代的迭代升级,优化完善了星座布局,与美国的GPS、欧盟的伽利略(GALILEO)以及俄罗斯的格洛纳斯(GLONASS)共同组成GNSS。GNSS以其全天候、高精度、覆盖等优点,在导航定位、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地壳形变监测和地球动力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信息和智能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和信息与智能产业的重大支撑技术,与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息息相关。同时也对GNSS高精度数据处理的空间准确性、应用时效性和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
本书系统、透彻地阐述了GPS及其接收机设计的各项相关内容,包括GPS信号结构、时空坐标系、测量值、定位原理、卡尔曼滤波、接收机的射频前端、信号捕获和信号跟踪。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差分精密定位、GPS与惯性导航的组合和地图匹配三方面GPS应用技术,并对多路径、电磁干扰、互相关干扰、高灵敏度GPS、辅助GPS等关键课题做了论述。本书理论分析清晰,实用性强,并且内容力求反映近些年来出现的GPS技术和成果。 本书可以作为本科生高年级和研究生的教材或教材参考书。也是所有与GPS等卫星导航系统及其接收机设计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都应当配备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地球空间信息球面离散网络:理论、算法及应用》针对地球空间信息球面离散网恪的理论和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全球海量地球空间信息的组织、管理和应用没计了新的技术框架。全书共分九章,分别论述球面网格数据模型的研究方法,基于地理坐标的球面网格,施奈德等积多面体投影,球面等积网格生成算法,球面六边形网格系统层次关系的建立,局部高精度网格生成算法,球面网格系统的应用技术,椭球面上的网格系统以及球面离散网格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地球空间信息球面离散网络:理论、算法及应用》可供地球空间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对地观测、信息资源开发、空间信息系统集成、资源与环境、国土资源调查、测绘、卫星应用技术、地理影像情报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开发者、管理者阅读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大学高
《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的理论与实践》系统地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建立的国家大地坐标系和坐标框架,重点介绍我国地心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建立与框架实现,包括200O国家GPS大地控制网平差方法、卫星导航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网纳入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方法等。同时针对大地测量框架实现的多源技术手段,介绍了国际空间大地测量观测技术和实现方法、国际ITRF综合处理及实现方法。结合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参考框架动态维持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实现,包括2000国家大地坐标框架点稳定性分析方法、2000国家大地坐标框架的线性动态维持和非线性动态维持方法。 为便于读者理解,《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的理论与实践》引用了大量的天文大地网及GNSS大地测量数据计算、分析及方法比较实例,可作为测绘专业学生、
雷达干涉测量(1NSAR)是近十几年来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其一般理论日益成熟,应用前景颇为看好。本书结合作者多年来从事雷达遥感和INSAR技术研究的成果和实际经验,力图兼顾入门性和前沿性两方面,首先阐述本书的学科背景以及INSAR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在介绍雷达遥感的相关知识和SAR影像主要特点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成像模式、数据获取与数据处理的一般步骤等,并进一步探讨高程提取的理论精度、立体视觉与雷达干涉成像的联系与区别,试图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干涉成像的原理。在数据处理和相关的算法方面,着重论述了复数INSAR影像对的自动配准、抑制干涉图噪声、相位解缠和数字高程信息提取等关键技术和实施算法等。对于每一个技术环节,尽量兼顾多种算法或实施途径,并进行分析对比,给读者提
《测绘标准汇编》自2003年陆续出版以来,受到测绘行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标准化工作者的欢迎。在这期间,测绘标准化事业得到较大发展,一大批测绘标准被修订,一部分新的测绘标准也已制定完成并陆续出版。为便于广大测绘和地理信息工作者及时查阅和使用有效的测绘标准,中国标准出版社结合实际需要,依据测绘标准化和地理信息标准化的研究成果,在2003年出版的《测绘标准汇编》基础上,对测绘标准重新进行了分类汇集。 本套汇编收集了截至2008年10月发布的测绘行业国家标准及部分行业标准,按专业分类汇集如下: 《测绘标准汇编 综合卷》(上、中、下) 《测绘标准汇编 地图制图及印刷卷》(上、下) 《测绘标准汇编 工程测量与地籍测绘卷》(上、下) 《测绘标准汇编 大地测绘卷》 《测绘标准汇编
本书以空间数据分析(SDA)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构建了基于SDA的人口数据空间化的方法框架,并将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自回归分析、空间异质性分析、区域差异分析、点模式分析、热点探测技术、面插值技术、地统计学等多项空间分析技术应用于人口分布规律的研究与识别中,实现了江苏省、徐州市域、徐州市区多级单元的人口数据空间化。 本书可以作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地图制图学、人文地理学、人口学等领域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书概要地介绍了导航定位装备的发展历史和分类,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世界上各种导航定位装备的工作原理,并对导航定位装备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本书可供航空部门飞行、调度、导航及其他专业人员、各级业务部门阅读参考,也可作为航空爱好者的参考资料。
本书共8章,系统阐述了GPS接收机的技术基础、系统设计方案、射频前端低噪声放大器电路、下变频器电路、射频前端电路;相关费电路;基带处理器电路和单芯片GPS接收机电路设计,对组成GPS接收机各部分的集成电路芯片的原理、内部结构、性能指标、应用电路以及在应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介绍。本书突出新颖性、工程性和实用性,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方便使用。 本书可供从事GPS接收机在导航、测量、无线遥控和遥测系统、无线数据采集系统、无线网络、无线安全防范系统等应用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GPS接收机电路设计与应用的参考书和工具书,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通信、电子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着眼于马六甲海峡咽喉要道涉及国家两洋战略,以新的海洋防卫观,国家海洋安全战略与空间信息技术的视觉,就国家战略地理空间,阐述了马六甲-新加坡海峡地理载体的多源空间信息及其属性,为实现海峡智能化战略信息分析系统先行的基础。以四个区段由西向东,进行了海峡目标空间信息融合与量化,并对其地理价值图文并茂地逐一进行了阐述。最后针对海峡通道的战略区位,表述了海峡专题基础信息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