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以点云为代表性的新型数据源不断涌现,其具有数据海量、高冗余、高密度、不规则分布等特性。从点云中获取准确、可靠的三维信息既是科学研究的前沿也是各类应用提出的迫切需求,急需解决地物目标认知与提取自动化程度低和知识化服务能力弱的严重缺陷、建立点云智能处理的系统性理论方法、架设点云与应用的桥梁。本书是作者在点云智能处理领域内多年的研究积累,重点围绕点云智能处理方面的核心理论方法:获取与质量改善、模型与特征描述、配准与融合、分割与分类、三维提取与建模等方面进行系统性阐述,并结合实例介绍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为点云的智能处理与工程化应用提供系统性理论方法指导和科学工具支撑,是国内第一部点云智能处理方面的系统性专著。
城市信息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该学科整合了城市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旨在运用基于新信息科学的系统性理论和方法,对城市进行理解、管理与设计。本书由相关领域40余个世界领先的研究团队合力撰写,书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城市信息学的理论、技术与应用,涵盖城市信息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前沿技术与展望。 本书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 城市科学的维度 侧重于城市科学演进中的基础概念与理论;第二部分 城市系统与应用 讨论了城市信息学在理解、分析和管理各类城市系统中的应用;第三部分 城市感知 描述了城市感知的现有手段与最新方法;第四部分 城市大数据基础设施 聚焦于城市大数据基础设施的最新进展;第五部分 城市计算 涵盖了城市信息学中的计算机科学和城市建模相关议题;第六部分 未来展望 论述了城市信息学的价值及前
多源地理大数据的涌现,为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社会感知手段。社会感知是指基于大数据挖掘人的时空间行为模式,进而揭示其背后的社会经济特征的研究方法,它提供了一条“由人及地”的研究路径。本书介绍了地理大数据和社会感知的基本概念,然后分别从人和地两个角度,梳理了社会感知的相关方法。其中对地感知,又分为场所语义感知、空间交互感知及地理过程感知。同时,本书也介绍了社会感知和遥感集成的相关研究,并选择五个领域介绍了社会感知的应用。
地理流是不同位置之间地理对象移动或时空关联关系的抽象,承载了不同位置之间的空间交互信息。地理流是形成与改变地理空间分布的原因,同时也受到地理空间分布的控制,因此,研究地理流的性质及其空间模式对于深入理解地理过程的变化特征以及地理现象背后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从流空间的概念出发,以地理学的视角分别阐述了地理流的定义和内涵、地理流空间概念及其统计特征、地理流的可视化表达、地理流的几何分析、地理流的空间相关性、地理流的空间异质性、地理流的空间模式挖掘、地理流的空间插值、地理流的分形、地理流的交互模拟、多元地理流空间分析等方面的原理和应用。本书是一部系统论述地理流空间分析原理及方法的专著。地理流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将成为分析社交行为大数据中人群活动、社交关系、交通模式、城市功能等的基
数据可视化是将Python应用于大气海洋科学中数据处理及分析过程的重要环节,它可以让复杂晦涩的数据变得鲜活生动,从而更好地被理解。本书主要介绍几个基于Python且各具特色的绘图工具包,从安装到使用,并列举大量的代码示例,为使用Python进行数据分析的用户们提供详细的参考。
当前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与农业、林业等领域中得以快速应用,中国在无人机遥感硬件、算法及应用实践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本书总结该领域已有成果,系统梳理应用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无人机与传感器及其基本原理与方法,并介绍典型生态系统的无人机遥感监测应用实践,力求推进无人机遥感技术深度应用。
本书是作者团队在十多年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书中首先系统分析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情况,提出构建时空大数据平台是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时空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提炼了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政务、民务和商务三大方面介绍基于时空大数据平台开展智慧应用的内容;最后以潍坊市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案例为主线,详细阐述时空大数据、时空信息云平台、支撑环境、示范应用、长效机制等建设内容的技术途径和相关成果。
2020年,我国建设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服务全球的空间定位、导航与定时(PNT)基础设施,国家PNT技术实力得到有力提升。《中国定位、导航与定时2035发展战略》在分析PNT发展重大需求的基础上,回顾其技术发展历程,总结学科发展规律和特点,结合国际PNT科学发展的整体趋势,阐述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技术体系形成、国内外发展现状、发展规律与启示、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与发展方向,重点对不同导航技术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我国PNT学科技术展望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轨迹大数据具有采集成本低、更新快、蕴含信息丰富等特点,是人们探索人类活动规律、挖掘空间物理结构的一种新手段。《轨迹大数据挖掘与高时空精度道路众包测图》以轨迹大数据挖掘为背景,以城市各级道路网信息获取与更新为目标,全面系统地介绍基于轨迹数据的高时空精度道路众包测图理论与方法,包括时空轨迹数据获取、轨迹数据高精度滤选、城市各级道路交叉口识别与几何连通信息获取、路网变化检测理论与方法、各级路网自动更新策略。《轨迹大数据挖掘与高时空精度道路众包测图》遵从数据获取、数据降噪、知识发现的逻辑主线,每一章叙述从具体问题入手,由浅入深,阐明思路,便于读者掌握轨迹大数据挖掘方法的实质,学习面向高时空精度路网信息的轨迹提取方案。
本书以银川、常德、海口、常熟、东营、哈尔滨等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为研究区域,以城市湿地为研究对象,以遥感监测、模拟预测、综合评估等技术手段,开展过去与现状城市湿地遥感监测提取、未来城市湿地空间变化模拟预测、过去与未来城市湿地功能和可持续综合评估,为城市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和湿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服务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国际湿地城市发展历程、城市湿地研究背景和可持续性评估现状;城市湿地的遥感提取、变化检测和逐年分类;城市湿地的多情景构建、需求预测与空间模拟;城市湿地的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碳储量和洪水调蓄等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城市湿地的可持续现状评估、未来多情景发展可持续性评估;城市湿地的后评估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和远景目标阶段变化模式对比分析;城市湿地的保护修复举措与对策
本书论述从遥感观测数据提取地表特征参量信息的定量遥感理念和算法技术,综合介绍近年来定量遥感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第1章通过概述遥感系统构成,综述全书内容、提示各章之间的联系。第2~4章(第一编)介绍遥感辐射和几何信息的定量处理技术和重构高质量、时空连续遥感数据的方法;第5~20章(第二编~第四编)分别针对地表辐射收支参量、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参量和水循环参量,重点讲解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波段和雷达遥感观测数据提取近20种地表参量的原理与方法;第21~25章(第五编)介绍高级数据产品的集成估算方法、遥感数据产品生成系统与应用示例。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主要对定量遥感新方法、新数据产品和应用拓展做了更新。
随着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地球时空大数据不断累积,如何从地球大数据中高效挖掘知识、模式及规则,成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难点及重点。常规统计及机器学习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本书将深度学习纳入地学系统科学问题框架,从地球及遥感科学的背景及视角系统阐述深度学习的基本原理,并提供了典型的应用实例。通过阅读本书,期待读者在面对影响因素繁杂的地学领域的过程演化、地表参数反演、地物对象识别等实际问题时,能够化繁为简,找到合适的原理及解决方法。 全书共分三部分,即基础篇、方法篇及遥感地学分析篇:基础篇是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的基础;方法篇则系统描述了深度学习的方法及特点;遥感地学分析篇概括了深度学习在遥感地学分析系统的建模架构与典型的应用。
高光谱遥感图像解混技术作为从高光谱遥感数据中有效提取有用信息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格外受到重视,其相应的研究也一直是高光谱遥感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高光谱遥感图像解混理论与方法----从线性到非线性》简要介绍了高光谱遥感图像的特点,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著者所在团队多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从线性到非线性,系统地整理和介绍了高光谱遥感图像解混这一研究方向的理论与方法,反映了当前该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本书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丛书的一个分册,对碳专项遥感课题构建的中国生态参数遥感监测技术体系进行系统性总结。中国生态参数以2000年、2005年、2010年三期全国土地覆被数据为基础和核心,涵盖2000~2010年时空连续的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植被生长期、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率、地表温度和植被地上生物量、蒸散发等生态参数数据,据此建立了具有特色的生态参数遥感监测方法。
本书对同时定位与建图(SLAM)的理论、方法及应用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本书涵盖了基础理论、激光和视觉SLAM算法及产业应用三个方面内容。本书还通过线上资源提供代码和丰富的补充材料,以帮助读者更细致地掌握SLAM的技术要领。
本书利用 卫星导航系统数据产品研究了卫星钟的性能分析及精密钟差的建模预报与时间传递等,改进了常用的钟差数据预处理方法,同时提出新的钟差预处理方法,设计了相应的数据质量评价指标,实现了对不同卫星钟差产品质量的评定,构建了卫星钟性能综合评估体系,建立了能够同时考虑星载原子钟物理特性、周期性变化与随机性变化特点的精密卫星钟差模型,提出了构建 卫星导航系统载波相位时间传递方法体系。本书可作为测绘工程和导航工程专业本科生教材、天文学或大地测量专业研究生教材或参考书。
本书是关于以地心参考椭球面为边界面的重力第二大地边值问题的专著,包括 14 章和 6 个附录,涵盖了第二大地边值问题原理、边值问题解式、地形压缩、地形影响、大气影响、残余地形位、Helmert 扰动位模型生成、重力扰动延拓、Hotine 积分、椭球改正、椭球面边值问题、边值数据准备和数值实验等。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用第二大地边值问题确定大地水准面和似大地水准面的**理论和研究进展,以及作者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本书力求体系结构完整,阐述清晰明了,公式推导详尽,数值实验充分,理论联系实际,学术意义与实用价值并重。
《卫星遥感全天候地表温度:反演、重建与应用》是一本关于卫星遥感全天候地表温度的专著,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全天候地表温度的反演、重建、数据产品及部分典型应用,是笔者研究团队近年来相关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卫星遥感全天候地表温度:反演、重建与应用》内容以全天候地表温度为核心展开,主要包括:外研究进展与发展态势,被动微波遥感反演全天候地表温度,被动微波遥感影像的轨道间隙填补,全天候地表温度的近实时反演,基于新型时间分解模型的全天候地表温度重建方法,中国陆域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集生成,全天候地表温度的应用(冰川地区的降尺度、近地表气温估算、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大城市地表温度日较差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