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介绍地球物理反演的正则化求解方法及该方法在线性和非线性地球物理反演中不同形式的应用,是原著作者在地球物理反演及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当今国际上地球物理反演的前沿问题。
本书系统介绍了日地空间环境中诸如太阳耀斑、太阳高能粒子、日冕物质抛射等基本的空间天气现象和变化特性,并深入解释了与之相关的太阳物理、空间等离子体物理、磁层物理、电离层物理、中高层大气物理的基本原理,继而进一步讨论了空间天气和空间环境对电波传播、航天装备等关键基础设施的影响。
全书共5章24节,涵盖了全部电磁波谱、宇宙线、中微子和引力波等各类信息源的探测技术、成像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提供了对现代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所用设备与方法的全面而准确的理解。许多新的设备和方法是次论述,并且删除了一些专业和业余天文学家多年不用的内容(除“照相乳胶”外)。本书以“探测-成像-辅助设备”的模式为主线,整合了一批曾有分歧的观测方法,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当代天体物理研究的统一视角。每一种方法的解释都从基本原理出发,并附有插图,力图能对读者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每章都提供了附有答案的习题来增强概念理解。后一章新增了网站、虚拟天文台和在线资源等内容。
本书系统地叙述了发生在日地空间(日球层和磁层)中的各种物理过程及其基本理论、探测结果和研究方法,全书分为上册、下册。《BR》上册简要介绍日球层的主要物理过程,包括太阳大气、太阳风、行星际激波和行星际空间中的高能粒子、地球弓形激波、地球磁层形成以及太阳风与其他行星、彗星、月球以及银河风的相互作用。《BR》下册介绍磁层中的主要物理过程,包括磁层等离子体和高能粒子、磁层中的波动、磁层亚暴和磁暴,以及日地相关现象和空间等离子体的理论描述。《BR》
本书是有关岩溶工程地质的学科性专注,总结和反映了我国岩溶工程地质实践与研究成果,吸收了国外理念和研究成果。全书共十章,内容包括:岩溶发育及岩溶水文地质的基本理论、岩溶场地工程地质特征及勘察、岩溶场地工程地质评价、岩溶地基工程处理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岩溶工程地质、隧道岩溶涌水处治、岩溶区道路改扩建工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处治、岩溶地下水库工程地质、岩溶泉域人工补给及泉水复流工程。本书的特点是理论先进,学科体系完整,理论与实践结合,方法与实例相配合,是从事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工程设计,施工及水资源开发、环境安全保护等各方面科技人员的实用书籍。同时,为有关岩溶专业的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了系统的参考用书。
我国国土面积近 2 / 3 区域为高山、 沙漠、 湖泊沼泽、 森林覆盖区,给地面地球物理探测带来极大困难。 航空地球物理,特别是航空电磁探测技术是在这些区域进行地球物理勘探的有效手段。 国外航空电磁经过逾 50年的发展已成为非常成熟的探测技术,部分国家已实现国土面积全覆盖。我国自 20 世纪末开始,通过引进和消化国外技术研发基于固定翼和直升机平台的航空电磁探测装备,虽经多年技术攻关,关键技术仍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目前尚没有能够形成生产力的探测设备及配套的数据处理和解释软件。 《航空电磁理论与勘查技术》基于作者在国外多年从事航空电磁探测技术和装备研发的经验,瞄准国际***的航空电磁探测技术,详细阐述航空电磁正反演理论、 关键技术、 装备发展现状、 数据处理和解释及航空电磁勘查技术在能源资源、 环境工程、 地下水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联合资助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系列报告,针对重要前沿领域的交叉学科和新的学科生长点,分析学科特点、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指出关键科学问题、发展目标与重要研究方向,提出有利于学科发展的资助机制与政策建议。研究报告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相关领域管理决策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社会公众了解我国学科发展态势的重要读本。
本书基于1:100万中国地貌数据、地貌区划数据、气象数据、SRTM3DEM和ASTERGDEM等多源数据,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对青藏高原高寒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和预测。首先通过获取青藏高原的山系分布,分析了冰川地貌在青藏高原及各个山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然后基于地貌数据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地貌区划,研究了冰缘地貌在青藏高原及不同地貌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接着利用各种数值模拟模型,对青藏高原冰缘地貌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其退化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后利用响应模型和气候预测数据,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未来变化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本书根据对天津及邻近地区活动断层高分辨率航卫像片解译、地球化学探测、浅层地震勘探与准确定位、水上地震地层探测、电阻率CT法探测、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等大量活动断层探测和鉴定科研工作,建立天津地区新的第四纪标准地层剖面,重新确定天津断裂和沧东断裂的空间位置、延伸长度、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并对天津断裂、沧东断裂的*活动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结合天然地震层析成像、航磁、重力联合反演、大地电磁测深、深地震宽角度反射/折射探测等,对天津断裂、沧东断裂进行地震危险性定量评价,划分断层未来发生地震的危险区段和*潜在震级,计算发震概率和地震复发时间;利用基于统计学的格林函数合成法与三维有限差分方法结合的混合计算方法的地震动评价体系,在建立三维震源模型和地下速度结构模型基础上,评估天津断裂、沧东断裂的
【全4册】现代晶体学(1):晶体学基础:对称性和结构晶体学方法 现代晶体学(2):晶体的结构 现代晶体学(3):晶体生长 代晶体学(第4卷):晶体的物理性质 定价 362.00 ISBN编码 9787312027826 现代晶体学(1):晶体学基础:对称性和结构晶体学方法 定价 88.00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开本 16开 作者 吴自勤 孙霞 页数 ISBN编码 9787312027826 内容介绍 B K 伐因斯坦编著的《现代晶体学》原著俄文版和英文版近乎同时出版,出版后曾在整个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1994年《现代晶体学》卷1英文扩展第2版出版,1994年和2000年分别出版了《现代晶体学》卷2英文扩展第2版和第3版。本书为卷1,主要由物质晶态的一般特征、晶体对称性和晶体结构研究方法3个部分组成,着重介绍了晶体学基
本图集利用现代编图技术和工具,分析了我国迄今为止2万多个测站从10min到3d五种历时为详尽的点暴雨资料,历经8年编制而成,是我国设计暴雨综合研究的*成果和重要基础资料。 本图集为全国尺度的专业地图集,并附有全国*点雨量表,是水利水电、铁路、公路、桥涵、厂矿、机场、山地灾害防治、城市防洪排涝等工程规划、设计和审查的重要水文依据。水利部已颁文(水文[2005]100号)要求各地在工程规划设计中使用。本图集也可供水利、水电、水文、气象、地理、环境、防灾等相关学科的专业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师生使用参考。
西姆、培根*的《地震振幅解释与应用》包括地 震解释模型、解释性处理、地震子波、岩石物理、 Av0分析、地震反演及应用实例等内容。作者通过总 结前人及自己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地震解释的基本原 理.为地震振幅解释和分析提供了一套详细的流程。 通过实例分析,深入浅出地指导解释工作。 本书理论阐述清楚易懂,技术方法新颖可靠,实 例典型,地质分析透彻。书中介绍的内容在理论和方 法研究方面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先进性。因此,该书 既可作为从事地质、地球物理、岩石物理等相关专业 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石油高等院校研究生的 参考书。
本书是关于大洋中气候变化有关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专著,其中包括:海水热力学、等密度层分析和海洋中的气候变化。传统的海水热力学分析是基于温盐图,本书用位密度和新引进的位涩度构建了一个新的正交曲线坐标。这个新的密涩图是一个距离空间,因此,点与点,点集与点集之间中可以严格地定义距离。海洋学中传统的等密度面分析法进而推广到等密度层分析法,海洋中的气候变化可以分解为起伏、拉伸和变涩模态。本书为海洋中的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一整套的分析工具,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及科研工作者参考。
中国水文地理 .是 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 .的分册之一 .本书从区域水文角度出.发,总结了近60年来.我国陆地水文水资源考察、观测和研究的成果 ,并统计分析了大量水文气象实测资料 ,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我国各类地表水体和地下水的分布和时空变化规律、有关水环境和水生态以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全书分为全国总论和流域分论两篇 ,共22章.上篇11章,从宏观上论述了中国水文循环的自然环境与社会背景、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特征、水文要素的地理分布与水文分区、河流水文、湖泊水文、沼泽水文、寒区水文、河口与岛屿水文、中国国际河流、地下水水文、中国水资源及其利用 ;下篇11章,详细论述了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与东南诸河流域、珠江流域、西北内陆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西南诸河流域 ,以及雅鲁藏布江流域的降
2008年我国发生的8.0级汶川大地震液化及其震害现象显著,为建国以来液化涉及范围很广的一次地震,其中很明显的特征是大量的砂砾土液化,为以往靠前外罕见,引发了很多科学上需要解释、工程上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本书以汶川地震为背景,以汶川地震后对砂砾土液化开展的一系列研究为基础,系统阐述近年所提出的砂砾土液化基本原理以及砂砾土液化判别新技术。砂砾土液化原理部分包括:砂砾土液化问题研究的意义;汶川地震中砂砾土液化宏观特征以及典型场地震害解析;砂砾土液化的内涵、成因解释、影响因素、阈值理论、生成条件与发生规律;砂砾土液化判别方法包括:方法构建原则;动力触探测试技术;剪切波速测试技术;探头转换技术;四种砂砾土液化判别方法;两种砂砾土液化概率预测方法。
本《汇编》收录了《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所列标准以及直接为水利建设服务的主要相关技术标准。本《汇编》只收录了现行有效的技术标准,不收录标准报批稿或送审稿。所收录标准的发布日期截止为2001年12月31日。以后,将每年出版年度汇编本作为本《汇编》的补充。本《汇编》采用《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的三围结构框架,按专业门类维度,划分为十卷。其中由于“水资源”门类中标准数量较少,将他与“水环境”合并。对其他相关标准的题录,列入本汇编的附录。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国家进一步加强了有关防震减灾方方面面的工作,并于2008年12月27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该法律的修订,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减灾的指导思想,坚持突出重点、全面防御的发展战略,坚持防震减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强化了政府职能、强化了部门职责、强化了社会参与、强化了条件保障、强化了科技支撑、强化了法律责任。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防震减灾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防震减灾工作的总体要求,体现了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和专家的意见,体现了抗震救灾工作实际和地震灾区百姓的意愿,体现了所有参与法律修订和审议工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府相关部门和专家
《环境的科学》 生命离不开环境,而我们现在却面临越来越多的环境危机。人类又该如何挑起拯救环境的重任?本书共15章,每一章的主题都明确独立,又相互联系。第1章让我们了解了地球环境,认识环境科学;第2至6章从生物群落、人口和自然方面描述了地球的生态系统与问题;第7至14章,主要讲述人类活动与生产需要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后的第15章,介绍现存的环境政策,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可行性方法。 《 戴罗勒博物日记 》 我们的世界竟如此丰饶 ,可我们向来无缘得见。 但世界之丰饶如今正在这本万年历中徐徐展开。这本戴罗勒的博物历书,为读者分享了近两百年前关于自然的秘密,涵盖了动物、植物等多个方面。这是一本写给自然爱好者的万年历,其中更可以看到我们的生活方式,看到在传承与沉淀之中,我们如何采摘、捕捞、耕种与收获
《南海深水区地震采集技术研究与实践》针对南海深水区复杂地质目标地震勘探面临的科学问题,较全面地开展了地震采集基础理论研究。相对于浅水区而言,深水区的地质环境 更为复杂,具有水体较深、海底地形突变及其下伏构造复杂等特点,地震勘探采集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南海深水区地震采集技术研究与实践》从地震震源子波模拟、靶区三维地质建模、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照明分析等入手,经过大量的理论和实际模型试算,创新深水环境震源组合、激发技术,优选深水区地震采集参数,优化采集观测系统设计,提出了深水区新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案,并在典型靶区进行了野外地震采集试验,取得了明显的地震勘探效果。
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给国家和当地人民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本图集为该地震灾情的遥感记录。图集在简要介绍震区遥感数据后,从地质灾害、江河堰塞、房屋倒塌、道路损坏、农林损毁和工程破坏6个方面详细叙述了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情况,并以文明延续为题,揭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虽经大震仍能发挥水利功能,从而保持成都平原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 本图集是汶川地震灾害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总结;既有直观表述,又有深入分析;可供地震、地理、地质、遥感等地球科学领域的科研、教学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减灾、防灾及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参考。
本书是《10000个科学难题》系列丛书的地球科学卷,是由我国工作在地球科学研究与教学线的地球科学专家以及一些海外学者撰写的。本着“研究生愿选题,大学生能通读,高中生感兴趣”的原则,《10000个科学难题·地球科学卷》着重介绍地球科学领域科学难题的来龙去脉,阐述这些难题的*的研究进展,指出这些难题的难点所在及解决这些难题的可能途径。“难题”涉及的内容基本上覆盖了地球科学的主要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领域国内外的前沿研究水平。“难题”的撰写在保证科学上严谨性的同时,力图深入浅出、图文并茂,以增加趣味性和可读性。 本书按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编排,包括:地理科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大气科学、海洋科学。《10000个科学难题·地球科学卷》可供地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和专业研究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地震资料分析——地震资料处理、反演和解释技术,全书分上、下册出版。内容包括绪论、信号处理基础、反褶积、速度分析和静校正、偏移、倾斜时差校正和叠前偏移、噪声和多次波衰减、三维地震勘探、深度域偏移成像、深度域地质模拟、构造反演、储层地球物理,以及在各章提供的一些主要理论研究数学公式。 本书概念清晰、图文并茂、叙述细致。强调的是各种处理参数对结果的影响,提供了实际操作经验,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在每章后都附有练习、参考文献和附录。 本书可供从事地球物理专业的科研人员,特别是地震资料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人员、地球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