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地球》讲述了解决全球气候变迁问题的前端科技技术,为我们开启了全新的环保方向。 几十年来,科学家和环保人士一直在为全球变暖的影响敲着警钟。随着洪水、风暴和温度等各种气候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 减少、利用、再利用 的努力已经不够了,地球现在已经过了安全临界点。在《黑客地球》一书中,作者托马斯 科斯蒂根带领读者了解了全球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和其他有远见者为解决与全球变暖相关的问题而开发的地球工程项目的前沿技术。 从悬挂在地球上空的巨大遮阳伞,保护我们免受无情太阳的伤害,到射向云层的激光,唤出急需的雨水。这些未来主义者,远见卓识,想通过改变地球来拯救人类,《黑客地球》为读者提供了他们对未来的新视野。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地震后我国地震工作者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本书综合反映了地震后一年内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内容包括汶川8.0级主震震源参数和破裂过程、地表破裂带和发震构造、地壳形变和重力场变化、区域地震活动背景、余震序列特征、地震前兆以及成因机理等方面。 本书可供地震学、地震构造、地壳形变和地震预测等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SPARROW(基于空间的流域属性回归模型)是一项可以将流域内各监测站点水质数据与流域空间属性特征关联起来的模型技术,它的核心是由一组非线性回归方程构成,这个回归方程描述了污染物通过河网从点源及非点源终向河流进行的非保守型输移。模型被用来预测污染物负荷、浓度甚至是流量,并曾被用于评价控制着大空间尺度上污染传输的有关重点污染源和流域特性的两种假设。施瓦茨等编写的《SPARROW地表水质模型(理论方法与应用指南)》提供了SPARROW模型技术的用户指南并展示了指导用户建立和应用SPARROW基础功能的计算机软件。报告介绍了SPARROW软件操作的详细步骤,包括数据输入,安装要求,指导、校准规范和SPARROW模型的基础应用,描述了模型的输出结果以及解释说明。报告适合于有兴趣使用现有模型结果及开发应用新的SPARROW模型的研究人员和水资源管理
本书对地震数据采集系统进行了全面论述。全书分为1章,第1~4章作为计算机、电子信息方面的基础知识,分别就现代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所涉及的计算机技术、信号处理技术、通信技术和GPS技术等进行了介绍;第5章从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出发,说明了地震勘探数据采集的过程及对地震仪器的要求;第6章论述了产生人工地震的几种震源和用于传感地震信号的地震检波器,重点介绍了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分别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检波器和新型的数字检波器;第7~8章详细论述了组成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主机系统和地面电子系统,包括仪器的系统结构、主机的
《海洋地质专业作业技能训练》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针对海洋专业新开设的室内室外学习课程编写而成。该教材其实为3种实习课程的汇总,因此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部分为 海洋资料综合解释 ,第二部分为 海上样品室内测试 实习指导,第三部分为 海上作业技能培训 实习指导,该实习指导书从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再到释光定年测试,后重点学习了海上单道地震与浅剖在加上。该书可作为海洋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室内和室外实习的重点指导书,可供相关专业人士进行系统参考。
为了从惨痛的地震灾害中较为系统地了解地震破坏的规律和总结经验教训,世界各国相关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普遍重视和加强了对破坏性地震震害的考察和总结。以抗震救灾工作中所积累的震害资料为基础,同济大学科技处组织学校多学科的震害考察工作,由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联合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道路与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重点实验室、岩土及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等,派遣师生分批赴地震灾区进行了灾害实地考察。本书是同济大学师生在抗震救灾工作和震害考察中所积累的部分震害资料的初步总结,以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和亲自拍摄的照片,从不同侧面反映震害的严重性,并从各自的专业出发提出自己的思考。
本书作者Don Lincoln教授工作于当今能量的费密国立加速器实验室,他领导的*实验小组曾早发现顶夸克。他擅长用通俗的比喻和插图讲述前沿的科学发现,本书就是他在2003年写成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本书阐述有趣的夸克和轻子的世界图景,解释操控它们行为的各种力。全书完全从实验物理学家的视角出发,舍弃数学的复杂性,集中讨论实验物理前沿和理论物理前沿如何同有趣的宇宙学领域联系在一起。亦即从高能物理实验的*发现,追溯宇宙的大爆炸历史以及随后的物质演变规律。凡是有一定科学背景的学生都渴望弄清哪些是至今我们已经弄懂的(夸克,轻子和反物质),哪些是我们还没有弄清的(Higgs玻色子、中微子振荡、以及宇宙中反物质为什么这样少的原因),还有哪些仅仅只是梦寐以求的(超对称性、超弦及超维度)。全书共10章:1.宇宙学和原子世界的早
袁一凡、田启文编著的《工程地震学》介绍工程地震学相关的震害经验、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分析模型、计算方法、实验勘察和相关技术规定。包括:地震破坏作用类型;地震烈度评定及其应用;强地震动的特征,含地震动强度、频谱、持时、*模型、地震动衰减、近断层地震动特性等;地震动模拟,含震源运动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地震动预测,含工程方法和理论方法;地震危险性分析,含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性方法;以及场地效应。还介绍了结构抗震设计所需要的设计地震动,以及地震区划、地震小区划,作为工程地震学研究目的和应用。本书注重理论与震害、实验观测的结合;地震工程学、地震学和地震地质学的结合。《工程地震学》可作为地震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亦可作为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和防震减灾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宋延杰、陈科贵、王向公主编的《地球物理测井》全面介绍了地球物理测井的各种方法和综合解释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电法测井、声波测井、放射性测井、成像测井、工程测井与地层测试、生产动态测井和地层倾角测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常规录井技术、综合录井技术、录井新技术及其应用,纯岩石、泥质砂岩、碳酸盐岩地层评价方法以及测井资料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地球物理测井》是为石油高等院校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等专业的全日制本科设置的地球物理测井课所编写的教材,也可作为这些专业及其他有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在职培训或进修选用的教材。
Surfer强大的插值功能和绘制图件能力,已经使它成为用来处理X、Y、Z数据的*软件,Grapher是绘制二维图形的*软件,Strater是专业的、高性能的测井和井孔绘图软件。《Surfer?10地学计算机制图》在介绍Surfer软件所涉及相关理论知识基础上,用大量案例介绍软件的使用操作过程,并简要介绍了Grapher和Strater软件,达到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的统一。 《Surfer?10地学计算机制图》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地理、地质、测绘、气象、环保等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和图形图像处理等专业的教学或实习用书。也可作为高校和研究所相关领域(地理、地质、地球物理、水文、工程、考古、海洋、生物、林业和气候等)科技工作者及工业界数据分析的参考用书。
《李群分析在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中的应用(英文版)》是本将李群分析应用于深海内波的传播,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描述深海非线性波的相互作用的著作。《李群分析在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中的应用(英文版)》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李群分析来探究深海波动问题,书中提供了非常灵活易懂的内容,涵盖多个研究方向,其目的是吸引更多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利用李群的对称性分析研究非线性物理问题。 《李群分析在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中的应用(英文版)》可供对利用李群分析研究物理、工程和自然科学感兴趣的专家及教授参考,也可作为应用数学、物理及工程学专业的研究生关于非线性微分方程的对称性应用课程的教材。
本书系统地介绍和阐述了黑色岩层风化过程热力学分析成果;利用“平衡态热力学理论”,对黑色岩层矿物的稳定性以及黑色岩层风化后所产生的酸性介质条件下岩石中各矿物的稳定性和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生成产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着重分析了地下水运动特征与岩石化学风化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水一岩相互作用的界面过程;同时,还分析了黑色岩层风化程度与其相应物理力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本书始终围绕黑色岩层的风化过程中水一岩相互作用的化学过程展开热力学分析,并用热力学分析结果指导工程实践。 本书可供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等专业的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高校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论述遥感原理及其应用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著作。全书共15章,包括三大部分内容。 部分:第1至第2章为遥感基础。重点阐述遥感系统的基本理论、物理概念、遥感数据源的获取、传输机理、成像规律及各类遥感信息的特征;并分别介绍可见光-红外、热红外、微波遥感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等。第二部分:第6至第10章为遥感分析方法。主要阐述遥感图像的解译、数字图像处理、遥感综合分析方法、数据融合、地理信息系统;并着重介绍遥感定量分析的方法及其模型等。第三部分:第11至第15章为遥感专题应用。这一部分以理论、方法、实例相结合,择用国内外典型实例,从土地、植被、水体和海洋、地表能量平衡与土壤水分、地质等方面进行总结,反映遥感信息科学的广阔应用前景。 本书内容丰富,具基础性、前沿性、有广泛的适用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同济大学先后数十次派出震害考察调研组,在地震灾区深入调查研究,并编写出版了《汶川地震震害》一书,为今后工程抗震研究提供了初始宝贵的震害资料。之后三年,同济大学师生们并未停止对汶川地震震害的分析和思考,不断地收集相关资料,从汶川地震的地震动特性、桥梁结构的震害分析和抗震策略、各种房屋和校舍的震害和结构抗震修复等方面,展开了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将这些研究成果集结出版,期望能为我国今后的工程抗震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书是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对不同介质中钒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特征、钒的迁移转化规律、环境中钒的形态及地球化学活动性、钒的生物可利用性及生物累积特征等方面研究的系统总结。全书共8章,内容涉及钒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不同方面,既有钒的地球化学和矿物学基本特征的介绍,也有环境中钒的来源、分布、形态、迁移、转化、归趋以及钒污染的治理方法和技术的总结与归纳,还分析了生物体中钒的分布、钒的生物效应及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规律;此外,作者还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我国著名的钒资源基地——攀枝花地区大气、土壤、水、沉积物、植物中钒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为钒污染防治提供重要的依据。 本书适于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详细介绍了求解固体地球、地表和大气地球物理中的正问题和一些反问题,特别介绍了各类地球物理反演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其中包括各类正则化方法、*化计算方法及其*进展。全书共分1O章,其中第二章用一整章的篇幅详细论述了线性和非线性反问题的数值方法,非常方便读者阅读。 本书适合于地球物理、数学物理专业的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使用,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大学生的教学用书,亦可供从事其他科学和工程领域中反问题研究的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