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海洋学领域的畅销书籍之一,全书从各种科学领域(地质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知识宝库中提炼出了与海洋相关的一些基础科学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片,将海洋学带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全书共16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简介,板块构造和洋底,海洋地貌单元,海洋沉积物,水和海水,海气相互作用,海洋环流,海浪和水动力学,潮汐,海滩、海滨线过程和近岸海洋,海洋污染,海洋生命和海洋环境,生物生产力和能量传递,水层环境中的动物,底栖环境中的动物,海洋和气候变化等。本书的设计编排独具一格,每章开始有主要学习内容,每节结束有课堂小测验,每章结束有主要内容回顾,中间穿插了大量插图、表格、常见问题、科学过程、深入学习、生物特征、简要回顾、思考题、讨论等特色内容。
《地质钻探手册》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120万字。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和反映我国岩心钻探领域理论、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标准等的技术手册。由该领域专家结合当前钻探技术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对国内外岩心钻探进行全面的总结,融会贯通于各个章节之中,反映先进、实用的成果资料,展示可靠、成熟的经验数据,汇集*、全的技术标准,以反映我国的钻探现状及发展为主,兼论国外有关成果的*应用及进展。 手册分为19章,章基本概念及术语;第二章岩石钻进特性与碎岩机理;第三章地质钻探设备;第四章管材与钻具;第五章钻头与扩孔器;第六章金刚石与硬质合金钻进;第七章绳索取心钻进;第八章取心技术;第九章孔底动力钻进;第十章空气钻进;第十一章钻孔弯曲与测量;第十二章定向钻进;第十三章钻孔冲洗;第十
46亿年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地质进程,伴随着地球内部构造和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生命从无到有并不断演化。这些生命形式适应并改造着生态环境,逐步达到了令人惊讶的多样性。每一次地质事件都对地球当前的面貌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分为6章18个小节,这18个小节分别对应于18个主要的地质时期,每个小节都对一个地质时期重要的地质和生物演化事件进行了翔实的介绍。本书还在最后对现代地球及生物圈的演化方向进行了总结。 本书的每一章都由该领域的资深学者执笔,使得这部巨著能够清晰和全面地展现我们地球的非凡历史。
本书主要介绍了青藏高原珍稀的野生植物资源,揭示了它们在严酷的高原环境中为了生存与繁衍而焕发出的顽强生命力和为了适应环境所展现的令人惊叹的演化奇迹。全书共分为6章,介绍了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及其植物种类的多样性,高原植物的生存智慧,以及高原植物与动物、人类紧密依存的关系,反映了高原人民与自然和谐互动、共存共生,展示了科学家和高原人民为践行当代生态文明理念和保护国家种质资源做出的努力。本书适合植物爱好者阅读,也适合对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
《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基本原理,详细阐述了多普勒天气雷达在探测和预警冰雹、龙卷、灾害性大风、短时暴雨、暴洪等强对流天气和雨量估计方面的业务应用。全书共分8章。一到四章是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基本知识部分,第五和第六章详细介绍了强对流天气系统的雷达探测和强对流天气的预警。第七章介绍了各种雷达产品和相应的算法。第八章描述了多普勒天气雷达在一些实际的强对流或强降水个例中的应用。书中使用了300多幅业务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彩色回波图,使叙述更加生动翔实。 《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可作为气象部门短期和短时预报员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大气科学方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气象和水文的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原著是质谱学经典著作,作者为国际知名质谱学家,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全面介绍了质谱基本原理、离子化过程、离子化方式、质谱仪器,内容系统深入,针对每一种质谱技术进行了细致讲解,适合作为研究生教材和系统学习质谱学的入门级教程,对于从事质谱工作的科研人员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相控阵阵列天气雷达,第二部分介绍相控阵阵列天气雷达的应用。第一部分回顾了相控阵天气雷达的发展历史,阐述了相控阵雷达技术在天气雷达发展中的定位和意义,具体介绍相控阵雷达技术在气象应用中的一种新的形式——相控阵阵列天气雷达,详细介绍了雷达系统结构和相控阵雷达技术以及产品生成。第二部分探讨了相控阵阵列天气雷达探测强对流天气及空中生态目标监测,重点介绍了相控阵阵列天气雷达监测冰雹、龙卷、短时强降水个例分析,同时也介绍了风场和垂直气流处理技术以及高分辨融合技术。 本书可供从事大气探测业务的气象人员,高等院校大气科学类、大气探测类等专业的师生作为参考用书。
本书对雷暴和强对流产生的环境条件、对流风暴的分类及其雷达回波特征、雷暴演变的临近预报、强对流天气的环境背景特征与临近预警技术以及雷电的形成机理及预警预报作了介绍,利用国内强冰雹、龙卷、雷暴大风和对流暴雨典型个例,重点论述了0~2小时特别是0~1小时的强对流天气主观临近预报技术,有助于及时捕捉灾害性天气,及早做出预警预报,从而避免和减少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损失。
本书首先系统介绍了传统微波雷达高度计和合成孔径雷达高度计的测量原理及GNSS-R海面高测量原理。然后,全面阐述双星跟飞卫星测高原理及海面高差测量误差模型,在对测高卫星绝对定标与相对定标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性介绍后,着重给出了利用卫星测高数据反演海洋重力场进而反演海底地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后,探讨了海洋重力场在潜载惯性导航系统重力场补偿、水下重力辅助导航等领域中的应用。本书可供从事大地测量、海洋测量等生产和科研的工程技术人员与研究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大地测量学、海洋学等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
本书介绍了人类航天目前具有代表意义的100个民用月航天器,这些航天器包括火箭、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本书分三个阶段介绍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第一阶段是1957-1977年,这一时期人类刚开启探索太空的旅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太空竞赛也让是航天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创造了进入太空、驻留太空、登陆月球、探索火星的历史;第二阶段是1977-19997年,这一时期载人航天事业蓬勃发展,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太空望远镜粉墨登场,多国为科学研究进行航天合作;第三阶段是1997-2017年,这一时期国际空间站建成,人类开始探索更远的星空空,中国航天也成就斐然,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本书详细介绍了航天器的研制背景、设计方案、试验脸飞行历史和事件。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使读者不仅掌握世界民用航天器发展历程,而且了解世界载民人航天和
本书以飞行力学、飞行动力学基本原理为逻辑起点,以大气环境、发动机以及各种典型飞行阶段飞机性能为研究对象,突出工程计算方法的实用性,重点介绍固定翼飞机的飞行性能计算理论与方法,继承了传统飞机性能分析计算的全部内容体系,同时适应技术新发展,融入了以下新特点:一是研究对象不仅涵盖常规三翼面气动布局,还包括隐身外形、飞翼布局、多操纵面、机翼前掠等众多新技术;二是综合考虑了设备升级、外挂物增强、外形结构改进以及各种新式气动修型(如针对反潜雷达天线的机尾修型、预警机雷达及其支架、硬式加油杆等)和新式外挂物(如拖曳诱饵弹、空中加油软管锥套系统)对飞机飞行性能的影响,弥补了传统飞机飞行性能计算理论盲点;三是配套有飞行性能分析数值仿真实例,对于工程实践具有很强借鉴意义,适应飞机性能分析数值仿
热带气旋是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出现并可能移向陆地的急速旋转的大气涡旋系统,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为了适应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需要,满足各级气象局(台、站)及科研、国防、经济建设等部门的要求,中国气象局委托上海台风研究所,出版本书。本书内容包括热带气旋概况、路径、大风区域演变图、卫星云图,以及热带气旋在我国影响时的降水、大风分布和引发的灾情。还包括热带气旋的相关资料和图表。
《南海-西太平洋海洋中尺度系统特征与机理研究》由张韧等著
本书主要介绍了青藏高原珍稀的野生植物资源,揭示了它们在严酷的高原环境中为了生存与繁衍而焕发出的顽强生命力和为了适应环境所展现的令人惊叹的演化奇迹。全书共分为6章,介绍了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及其植物种类的多样性,高原植物的生存智慧,以及高原植物与动物、人类紧密依存的关系,反映了高原人民与自然和谐互动、共存共生,展示了科学家和高原人民为践行当代生态文明理念和保护国家种质资源做出的努力。本书适合植物爱好者阅读,也适合对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
本书详细介绍了现代大气数据系统和综合技术,书中阐述了大气数据测量的理论基础及飞行器飞行高度、速度、攻角、侧滑角、总温的测量原理;介绍了国内外大气数据系统发展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详述了大气数据系统关键技术并分析了集中式、分布式、嵌入式、三轴等国内外典型大气数据系统;重点论述了大气数据惯性基准系统技术,激光遥测、真空速光学测量、大气静温光学测量、大气密度光学测量等光学大气数据系统传感技术及应用,软件设计技术,测试与校验技术。 本书可供航空领域从事大气数据系统研发和预先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学习与参考。
本书主要以履带车辆高速行星齿轮传动系统为应用背景,首先,介绍了行星齿轮传动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现状,讨论了行星齿轮动力学参数及典型内部激励的计算方法。然后,介绍了单排单级、复合、复杂行星齿轮传动系统结构特点及应用场合,详细讨论了各类行星齿轮传动系统纯扭转和弯扭动力学的建模方法,分析了传动系统的固有特性、动态特性以及相关参数对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接着,讨论了行星齿轮传动动力学的优化设计方法,主要包含基于相位调谐理论的系统振动抑制以及基于多目标遗传优化算法的系统优化设计方法。最后介绍了行星齿轮传动动态特性测试与动力学模型修正方法。 本书读者主要是机械工程、机械系统动力学、工程振动与控制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还可以为特种车辆、风力发电、航空/航天类研究所的相关技术人员提
本书针对复杂工程系统设计的多学科优化问题,全面的介绍了多学科优化、灵敏度分析、可靠性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供了航空航天系统不确定性多学科分析和优化的新途径,并给出了相应的优化设计实例。阐明并实现了在不确定性存在情况下复杂航空航天系统设计过程中的近期新方法。为了达到缩短设计周期的最终目标,本书提供了集成大量组件和约束的方法。同时,还提供了关于各种问题的见解,包括学科耦合,敏感度分析,不确定性的传播,可靠性分析与全局性多学科问题的优化,研究范围涵盖了当前正在研究中的领域。
本书系统阐述了飞行器多学科设计优化理论和应用问题。其中,理论方面包括多学科设计优化理论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建模及多种近似方法、灵敏度分析、优化搜索策略、多学科优化过程、不确定性多学科优化方法;应用方面介绍了6个实例,即飞行器结构拓扑优化、卫星舱内组件布局优化、卫星总体设计优化、卫星在轨加注任务综合优化、导弹总体/发动机一体化优化和飞机总体及机翼多学科设计优化。 本书内容丰富翔实,深入浅出,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可供从事飞行器或其他工业设计的研究人员和工程设计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飞行器设计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的教材。
水声模型在现代声呐工程设计中起着指导、支撑、分析和评估等多重作用。本书在回顾声呐装备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声呐设计者的视角阐述目标信号、水声传播、背景噪声/混响等的经典模型及其发展,介绍水声模型在现代声呐工程设计中的应用,阐述现代声呐工程设计的基本流程和主要方法,给出声呐性能测试的要点和基本方法,涵盖现代声呐工程设计涉及的主要方面。 本书系统性较强,继承了经典理论、模型与方法,凝练了国内声呐技术研究和装备型号研制的经验。可供从事声呐技术研究、装备研发和使用等工作的专业人员借鉴,也可供水声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参考。
将古籍记录用于研究区域气候演化,是中国在全球气候研究中的一大特色。自竺可桢先生开启利用文献典籍研究历史气候的科学之路以来,汉籍气候研究百花齐放,同位素分析方法也日渐成熟,气候重建研究如火如荼。本书在中外自然科学史研究成果之上,利用域外汉籍《承政院日记》中的气象记录,拓展了东亚历史气候材料研究范围,延长了汉籍气候数据时间轴线,目的是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套系统的、量化的、可查证的区域历史气候数据库,用以支撑区域气候长期演化乃至地球科学、空间环境科学的交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