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落实党中央国务院 双碳 战略目标,及时反映我国蓝碳资源状况与变化趋势,以及我国在海洋碳中和领域的新发现、新进展、新成果,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碳中和中心组织30 余位专家编写了《中国蓝碳蓝皮书(2024)》。全书内容分为七章,包括总体篇、产业篇、区域篇、热点篇、专题篇、政策法规篇、国际借鉴篇等,结合碳中和愿景目标,从多维度选取数据指标,针对我国蓝碳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等进行了剖析,借鉴国际蓝碳实践的成功案例与丰富经验,提供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方案、新思路。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和国家安全的屏障,是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中国海洋科学2035发展战略》旨在依据海洋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瞄准当前世界科技前沿和建设海洋强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展望2035年前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方向和关键领域,谋划促进海洋科学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措施,提升我国海洋科技综合竞争力,为国家海洋科学基础研究的战略部署和科技计划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本书从地球系统科学和圈层相互作用视角出发,重点阐述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物理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耦合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以及全球海洋水文动力环境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同时,对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和人类如何应对全球变化也做了介绍。本书以构建全球宏观图景和多学科交叉理念为目标,为海洋大气和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者奠定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并辅以介绍国内外关于海气相互作用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与**研究成果。
本书介绍了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场三个典型生态系统,论述了全球海草和真红树植物的种类组合与地理分布特征,并提出了海草和真红树植物分类系统。本书结合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物种鉴定中的新定种、修订种、同种异名和异种同名等信息,特别梳理了中国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场的分布,分析了栖息于其中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旨在使读者对中国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场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有较为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海洋与海岸带是未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所在。本书作者基于多年研究与实践,立足海洋与海岸带空间管理的现实问题和长远挑战,分别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自然资源基本利用区”与“基本养殖区”制度、海岸带综合管理、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功能区划、海域管理与保护、海岛保护规划制度、陆海统筹、围填海管理及其他研究等几方面,详尽地介绍了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制改革进程中海洋与海岸带空间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理念。
《中国区域海洋学》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我国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成果,并以海洋基本自然环境要素描述为主的科学巨著。内容包括海洋地貌、海洋地质、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渔业海洋、海洋环境生态和海洋经济等。《中国区域海洋学》按专业分八个分册。乔方利主编的《中国区域海洋学 物理海洋学》为 物理海洋学 分册,系统叙述了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的气候、海流、潮汐与风暴潮、海浪、海水温度、盐度、密度、海冰、水团、水交换等水文现象的基本特征和运动状态。《中国区域海洋学 物理海洋学》可供从事海洋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供海洋管理、海洋开发、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阅。
《海洋生态环境司法裁判类案甄别与裁判规则确立》一书以法律适用统一为研究视角,对相关案例予以甄别梳理,明确法律适用争议焦点与分歧,深入解析裁判观点,确立裁判规则,形成符合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案件特色、满足司法裁判需求的类案甄别分析模式和规则确立方法。针对海洋环境案件审理活动中的同案不同判现象,以及案件审理中存在的争议问题、新类型或疑难复杂问题,依托检索平台,从收集到的海量类案中,聚焦海洋环境司法案件裁判观点,进行司法案例样本对比和司法案例类案甄别,着力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法治化,服务司法体制改革和司法实践。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作为一种空天对地观测的遥感数据获取技术,与可见光和红外成像载荷相比,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工作效率,并具备在恶劣气象条件下能够穿透云层、雾霾、雨雪等获取地面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信息的优点,其已成为世界上海洋观测乃至对地观测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鉴于此,该书紧密围绕SAR的成像原理,依据作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对他人成果的提炼,开展SAR对海洋环境动力要素的反演以及海上环境安全保障监测辅助功能的研究和总结,并结合我国 十三五 规划海洋环境观测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针对海面风场反演技术、海浪反演技术、海洋内波反演技术、台风与台风浪反演技术、海洋内波反演技术、海底地形反演技术、海面溢油监测技术、海面舰船监测技术等分别开展了技术方法介绍、研究
本书介绍了各类游泳生物对游泳生活的适应,头足纲Cephalopoda、甲壳纲Crustacea、盲鳗纲Myxini、七鳃鳗纲Petromyzontia、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爬行纲Reptilia和哺乳纲Mammalia等海洋游泳生物的种类和分布,中国海域鱼类的栖息习性,以及中国海域主要游泳生物的集群和洄游特征,并围绕海洋游泳生物的利用,梳理了中国海域游泳生物的调查和研究成果,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中国海域游泳生物多样性现状。
本书从海洋的声学特性出发,介绍海洋中的声传播理论,重点阐述海洋中的声折射、声反射、声散射、混响、噪声以及声呐方程等内容。本书共分为8章,第1章简述海洋声学的发展历史及学科应用;第2章介绍海洋的声学特性,讨论海洋中的声速和声吸收;第3章介绍海洋中的声传播理论,包括波动声学理论和射线声学理论,以及海洋生物复杂介质的声传播理论;第4章和第5章分别介绍海洋中的声折射和海洋层状介质中的声传播,包括典型深海与浅海条件下的声传播,以及多层介质中的声传播及水声超材料;第6章介绍海洋中的声散射和混响,包括目标强度和海洋混响理论,以及海豚目标探测;第7章介绍海洋中的噪声,包括舰船噪声、海洋环境噪声与海洋生物噪声;第8章联系各章要素,介绍声呐方程的建立及应用,并讨论生物声呐方程。其中,海豚复杂介质的声学特性
本书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研经验,综合近5年国内外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及其应用的**进展,重点讲述海洋重、磁、电、震、热和放射性等探测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系统阐述海洋地球物理探测资料采集、数据处理、综合解释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领域前沿技术,如多波束测深技术、旁侧声呐技术、海底电磁仪技术、垂直缆和海底地震仪等,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技术去解决具体的海洋科学问题。同时,结合海底地质构造与岩性特点、海洋矿产与能源类型、科学研究热点与发展前景,介绍国内外海洋地球物理探测典型案例和**进展,为广大读者提供借鉴。
《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7》是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每年出版一册的年鉴,是一部全面反映2016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管理服务情况的资料性年鉴,全书中英文对照。本年鉴的统计资料范围为人们在海洋和沿海地区开发、管理、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发展海洋经济的生产和活动以及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内容包括综合资料、海洋经济核算、主要海洋产业活动、主要海洋产业生产能力、涉海就业、海洋科学技术、海洋教育、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行政管理及公益服务、全面及沿海社会经济、部分世界海洋经济统计资料等十一部分。
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山东省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养殖水域生态学与生物资源修复研究团队系统开展了近海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研究与示范,提出了海洋牧场建设新理念,实施了区域工程示范。为了进一步系统总结团队和其他同仁的研究进展,撰写了《海洋牧场构建原理与实践》一书,共12 章。本书重点介绍了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的回顾与展望、海洋牧场的生产过程与承载力、海洋牧场的基本分类与功能设计、海藻床与海草场生境构建、海洋牧场关键设施设计与研制、资源关键种行为特征与驯化控制、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海洋牧场监测评价与生态安全保障、海洋牧场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海洋牧场产品溯源、海洋牧场的运营管理与效益分析、产业发展模式与业态拓展等内
本书是“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成果集成任务(908.ZC.Ⅱ-02)的成果,也是《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1994年初版、2001年英文版、2008年增订版)的延续与深入:是至今收录中国海洋物种最多、图文并茂的书;是外44家单位的112位专家共同劳动结晶。这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含28000余种物种,分上、下两册。下卷《中国海洋生物图集》,含1.8万物种的原色图或黑白图,分8册。按五界分类编排,与上卷的物种相呼应。供海洋、水产及涉海人员参考应用。
本书是 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丛书 之一。内容包括生物分类概述、中国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国家重点保护海洋生物、渔业生物资源现状与渔业生物物种增殖保护、中国对《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履约、中国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展的科学调查研究、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生态监测。书中论述了我国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现状和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进展,更新了对我国海洋物种数量的认知,为摸清我国海洋物种多样性家底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也对中国开展过增殖的主要渔业种类进行整合和编目。本书可为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提供可引证的数据资料。
流域科学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门新型的交叉科学是当前管理有限的自然资源,保护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本书把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研究,从综合的角度论述各个重要的系统过程(水文过程、泥沙过程、碳循环、养分循环,生物过程等等)对包括全球变化在内的人为干扰的响应,提出了相应的流域管理策略。 本书强调生态系统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以生态水文过程为中心,从流域研究、规划、管理与政策多个方面论述流域生态系统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国外实例及的研究成果,是一本国内读者快速了解国外有关流域科学,流域生态与恢复、森林水文、流域管理等方面的专著。适用于从事有关领域研究和工作的研究生、科研工作者、政府规划与管理专业人员及较高年级的大学本科生。
《南海及邻域海洋地质图集》以地球科学系统科学和板块理论等现代地学理论为指导,以数十年来累积的实测数据和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收集海域及邻近陆地各类地质资料,运用当代先进的编图方法和成图技术编制而成。内容包括南海及邻域地形地貌、南海及邻域晚第四纪地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南海及邻域地层与沉积特征、南海及邻域地球物理场特征与深部构造、南海及邻域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五大部分。图集所展示的大量实测数据及其成果认识,提升了南海及邻域海洋地质调查的集成创新水平,将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资源勘查、军事海防、涉海工程建设、减灾防灾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为实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支撑。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作者及其团队近年来在南海海洋环流、中尺度涡旋、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洋观测和数据网络建设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本书以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不同时空尺度的变化为主线,结合国内外同行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南海海洋环流的变化规律和动力机制。